高考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汇总5篇)

时间:2023-01-07 11:44:01 范文大全

本文为大家分享高考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相关范本模板,以供参考。

高考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1篇

古代希腊政治民主政治

奠基:梭伦改革 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黄金时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一、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

城邦的特点: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城邦的性质: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

二、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过程

梭伦改革(奠定基础):BC6世纪初

意义: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①根据财产多寡,划分等级;②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③建立四百人议事会;④建立公民陪审法庭;⑤废除债奴制

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BC6世纪末

意义: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①建立十个地区部落;②建立五百人议事会,各部落轮流执政;③十将军委员会 ④陶片放逐法;⑤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伯利克里改革(顶峰) BC5世纪

意义: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

①发放参政工资和观剧津贴;②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③扩大公民参政范围;④继续扩大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

三、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平等、直接民主

影响:积极:推动古希腊文化事业发展;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维护了城邦的独立和发展

消极: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无法容纳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

实质: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是少数人的民主。

高考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2篇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从形式上看:罗马法分为习惯法和成文法;从适用范围上看,罗马法分为公民法和万民法

一、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习惯法:(法律和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界限) 危害:贵族常常随心所欲的解释法律,保护自己,损害平民利益

《十二铜表法》 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比较广泛

影响:积极: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平民利益得到保护。

消极: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根本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 缺陷:适用范围狭小;形式主义色彩浓厚、缺乏灵活变通;内容保守…

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世纪时,帝国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

《民法大全》(6世纪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二、罗马法的影响:

积极:①稳定了社会秩序,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罗马帝国的统治; ②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反封建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③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局限(实质):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罗马法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是维护奴隶主地位和统治的工具。

补充:罗马法的思想内容: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核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渗透着“自然法”思想

一、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资产阶级革命

1、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640)的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标志:1688年“光荣革命”。

实质:资产阶级、新贵族和旧贵族之间达成的妥协。

意义:以相对和平的方式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实现了资产阶级掌权的愿望,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结束,为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提供了政治保障。

二、君主立宪制确立: 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

1、内容:①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王权


高考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3篇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

1、三元里人民抗英

(1)原因:英军入侵;清政府无能;中华民族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地位(意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抵抗外侮的爱国精神。

2、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背景:甲午战败,台湾被日本割占。

(2)主要的爱国人士:徐骧、丘逢甲,以及刘永福黑旗军等。

3、义和团反帝斗争

(1)原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严重,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客观原因: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政府无法承担反帝重任。直接原因:山东人民反洋教斗争。

(2)结果:失败。

失败的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3)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反侵略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和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左中堂收复新疆

(1)背景:西方列强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列强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西北和西南内地;俄、英支持中亚浩罕国阿古柏侵占中国新疆,企图。

(2)经过:通过反侵略斗争和谈判收回了新疆和伊犁地区。

(3)意义:粉碎了英、俄利用阿古柏侵略新疆的阴谋,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领土完整。在此之后清政府在新疆设省。

2、黄海海战中的爱国官兵斗争

(1)爱国官兵:邓世昌、林永生、刘步蟾、丁汝昌等。

(2)北洋水师覆亡的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李鸿章的避战保船战略的失误等。

三、知识拓展和补充

1、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在实现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缺乏应变的思想意识。

2、近代反抗西方侵略的斗争失败的原因:主观上是清政府的腐朽落后制度;客观原因是西方列强的制度的先进和军事上的强大。

3、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根源在于西方的侵略。

4、要辩证地看待西方的侵略:既要看到其对中华民族的危害,也同时要看到客观上对中国的进步作用。


高考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4篇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列强入侵(国门洞开)

1、背景(原因):(1)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2)清王朝的衰落。

2、途径:(1)武力威逼,发动战争。(2)本质意图:打开并占领市场。(3)方式: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3、过程:

(1)侵华史实: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抗日战争等。

注意:每次侵华战争的原因各不相同。第一、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打开中国市场;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日本为其资本主义发展寻找出路和市场;八国联军侵华的根本原因是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行动。

(2)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

内容:略。

影响: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大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4、影响:严重践踏了中国国家主权。

(1)侵犯了中国人民的生存权。(2)掠夺中国资财,毁灭中国文化遗产。

(3)政治上:破坏了中国的诸多主权完整。(4)经济上: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控制中国的经济命

总之,西方列强的入侵使得一个原本独立自主的国家逐渐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二、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

1、瓜分狂潮:

(1)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地刺激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由此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开始:三国干涉还辽。

(3)概况: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门户开放”政策等

(4)结果(影响):中华民族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之中。

2、民族危机加深

(1)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①背景:美国已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但是其军事力量还不能与其他列强抗衡。

②原因:为了满足美国工商界进入中国市场的需要。

③实质:是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

④影响:形成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3、影响:

(1)中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而进行一系列的反抗斗争。

(2)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三、知识拓展与补充

1、南京条约中破坏了哪些中国主权?

2、马关条约中哪条对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不利?

3、辛丑条约中哪条对中国的主权危害最大?

高考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5篇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明朝: 明太祖废丞相,裁撤中书省,权分六部(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直接原因:胡惟庸专权擅政)

影响: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缺少制约皇权的机制,社会兴衰系于皇帝的个人素质

内阁的形成:(明成祖时期形成,明宣宗时开始有票拟权)

性质(特点):①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或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②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二、清朝:雍正帝设置军机处

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高考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汇总5篇)】相关文章:

1.高考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汇总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