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语文知识点总结(必备7篇)

时间:2022-12-17 15:00:04 范文大全

分析、研究工作、学习、思想的某个阶段的经历或状况,并得出规律的结论。下面是范文狗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一必修语文知识点总结,多篇合集,全方面满足您的需求,希望能帮到您!

高一必修语文知识点总结 第1篇

第一单元——诗歌

一、单元教材及学习重点说明:

这个单元主要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本单元有中国诗歌、外国诗歌,大都是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主题可以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沁园春长沙》中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错误》中闺中思妇对“归人”的怨情……情感“风景”可谓丰富多样。教学时,用“情”这根线串起这些看似各不相关的诗歌“珍珠”,学生必收获情感,启迪思想。

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情感与意象,既是指单元鉴赏重点,也可以说是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即:一方面要注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要分析诗中运用的意象。下面分别说说这两个方面。

如何体会诗中的情感呢?尤其是如何把握比较含蓄甚至隐晦的诗歌如《雨巷》《断章》等表达的思想情感呢?可主要从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思想生平和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入手。欣赏技巧是重要的,但须提醒学生要有意识地增加生活阅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文化修养,尤其要广泛阅读中外名诗,培养对诗的感受力和读诗的趣味。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意象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具体教学中,要注意区分诗中的描述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又称为实生活意象和象征性意象)。描述性意象或实生活意象,在《再别康桥》用得较多,如 “云彩”“金柳”“波光”“水草”“星辉”“夏虫”等,而像《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则为比喻性意象或象征性意象,它们表达的诗人思想情感丰富深刻,更吸引人,因而更值得揣摩、品味。

二、复习要点:

1、基础知识(字音、字形、词语)。

2、按要求朗诵。

3、诗歌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经历。

4、相关的文学常识。

5、分析意象;发挥想像;感受真情;陶冶性情。

6、背诵:《沁园春 长沙》,《雨巷》,《再别康桥》

高一必修语文知识点总结 第2篇

文言文部分(字词句梳理)

(一)文言文字词。

1、通假字(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再一次;“暴”通“曝”,晒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輮 以为轮 輮 通 “煣”, 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举酒属客:通“嘱”,劝酒。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山川相缪:通“缭”。僇,通“戮”,这里是遭贬调的意思。

趣,通“趋”,往。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 通 “智”, 智慧。

2、古今异义(例)

古今异义字古义今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广博地学习一般指学问广博精深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藏身通常指托付或者把理想、感情、希望放在某人或者某事物

金石可镂金属制品黄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表结果的连词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一般的人大众

古之学者必有师求学的人,读书人有专门学问的人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一定用不着,不需要

吾从而师之跟从并且表结果、目的的连词

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要学习学制的初级阶段

而未始知西山这怪特 古义 未尝 今义 没开始

攒蹙累积 古义 重叠、积压 今义 积累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古义 这样以后 今义 转折连词

游于是乎始 古义 从此,从这时 今义 递进连词

醉则更相枕以卧 古义 更换交替 今义 更加

到则披草而坐 古义 拨 今义 覆盖在肩背上。

颓然就醉 古义 接近 今义 就是

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古义 从前 今义 朝

故为之文以志 古义 记 今义 志气、志向

是岁元和四年也 古义 代词,这 今义 判断动词

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帮凶、走狗。

金就砺则利 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检查 今义:探究并领会。

吾从而师之 古义:从,跟从;而,连词。 今义:连词。

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很多人。

攒蹙累积 古义: 重叠、积压 今义: 积累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古义: 这样以后 今义: 转折连词

游于是乎始 古义: 从此,从这时 今义: 递进连词

3、一词多义(例)

1)绝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横渡)

2)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勉强)

3)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不真)

4)望

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先达德隆望尊(名望) 适冬之望日前后(农历每月十五)

5)闻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 博闻强志(见闻、知识)

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

6)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乐师;学习) 犹且从师而问焉(老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师)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

7)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书的著作)

8)从

惑而不从师(跟随)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介词,自)

9)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 于其身业,则耻师焉(句末语气词)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末语气词)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句末语气词)

10)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在”;介词,“比”。)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反诘语气。)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与“嗟”组成固定结构,表示感叹。)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

11)其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代词,代指“中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句中语气词,表揣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代词,他/他们)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代词,代“书”)

其可怪也欤(指示代词,“这”)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代词,指前文的“君子”即“士大夫”)

12)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丛)

……而耻学于师(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比) 不拘于时(被)

其皆出于此乎(在)

13)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啊”或不译。)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用于一般陈述句或语气轻微的感叹句句末,表示认定,“啊”。)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用于句末,与疑问代词“何”呼应,表示反问,“呢”。)

14)则

于其身业,则耻师焉(连词,表转折,“却”。)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连词,表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就”。)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副词,用在谓语前面,帮助表示判断,“就是”。)

15)所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

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以”作“因”讲。)

16)者

假舟楫者(……的人) 此数者用兵之患业,而操皆冒行之(代词,……的情况)

子瑜者,亮兄谨也(表判断)

17)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并列)

锲而舍之(表承接) 知明而行无过矣(表并列)

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表转折)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因果) 登高而招(表承接)

觉而起,起而归 (表顺承,译为“就”、“然后”)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表修饰,译为“地”、“着”)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表因果,译为“因而”、“所以”)

18)故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所以) 明知故犯(故意)

温故而知新(原来的东西)

19)如

纵一苇之所如 (往)

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好象)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比得上)

如期完成 (按照)

20)属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通“嘱”,劝酒)

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嘱”,嘱咐)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隶属)

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亲属)

举匏樽以相属 (通“嘱”,劝酒)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21)固

固一世之雄也 (本来)

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险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使动,使……稳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顽固)

22)适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享有)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到)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女子出嫁)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 (适合)

适得君府书,明日来临汝 (刚刚,才)

适大病,不能行 (适逢)

23)逝

逝者如斯,而未尝为也 (流逝)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通“誓”,发誓)

淑尔远逝,往来翕忽 (去,消失)

时不利兮骓不逝 (跑)

24)曾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曾不知老之将近 (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25)苟

苟非吾之所有 (假如)

欲苟顺私情 (假如)

26)虽

虽一毫而莫取 (即使)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虽然)

27)异

始指异之 (称奇)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独特)

28)特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特别)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超出一般)

29)为

余自为像人 (成为)

故为之文以志 [为(表目的)]

30)乎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表反问语气,译为“吗”、“呢”)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形容词、副词词尾,译为“的”、“地”)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用于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不译)

4、词类活用(例)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名作状)

顺流而东也 (名作动)

侣鱼虾而友麋鹿 (意动)

六、词类活用

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 輮,使动用法,用煣的工艺。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向上;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非利足也----非能水也 足,名词作动词,用脚走。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 以------为耻,意动用法。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低于,名词作动词。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 愚人 形容词作名词。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名作状)向东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名作动)向东去

侣鱼虾而友麋鹿 (意动)与……为侣,与……为友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使动)使……舞,使……泣

乌鹊南飞 (名作状)向南

高一必修语文知识点总结 第3篇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一、通假字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

(一)名词活用

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 (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 (表处所,在东边)

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与郑人盟 (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①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

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

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动词的使动

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

(三)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

③今老矣(老,老年人)

④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形容词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四)数词活用

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四、一词多义

(一)重要实词:

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本文:“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史记·扁鹊传》)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诣阙上书,书久不报《汉书·朱买臣传》)

④quē 通“缺” ,缺少,空缺(去年米贵缺军粮,今年米贱大伤农。杜甫《岁宴行》)

⑤quē,缺点,过错(有驰慢之阙。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⑥jué侵损,削减。(本文:若不阙秦)

⑦jué 挖掘(若阙地及泉《左传·昭公二十年》)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 (国势衰微)

③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①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相关

高一必修语文知识点总结 第4篇

学习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材的同学,对于这套教材感觉如何呢?每到学期末都要做知识点总结,卓越教育小编下面酷学网为大家做文言文的总结,以供参考:

劝学

千里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有道德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火烤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规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经提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的广阔。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大,但听的人都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步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善于游水,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高一必修语文知识点总结 第5篇

第1课《沁园春 长沙》

《沁园春·长沙》创作于1925年秋。这年2月,-同志从上海回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词人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沁园春·长沙》知识点】

字词

百舸(gě)橘(jú)子洲廖(liáo)廓

峥嵘(zhēng róng)挥斥方遒(qiú)遏(è)

背景与主题

《沁园春·长沙》创作于1925年秋。这年2月,从上海回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词人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伟人与词作

《沁园春·长沙》不是普通词人的词作,它体现着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和气魄。在具有诗人气质的革命领袖的笔下,自然之景注入了伟人强烈而浓厚的主观色彩。

词的上阙写景。作者旧地重游,先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深秋时节,独立橘子洲头,望着滚滚湘江水不停息地奔流着。火红的枫林,重重叠叠,碧透明澈的江面上,无数船只争相竞驶,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随着视角的变化,动景与静景结合,远景与近景交替,思路开阔,面对寒秋严霜万物生机盎然、勃发的场面,词人思绪万端,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表现出诗人豪迈的气概及博大的胸怀。

万人皆悲的秋景,在革命家-的眼中却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

词的下阙由景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阙集中描写了主宰大地命运的青年革命家群像,正值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有火一样的革命热情,有敢于藐视一切反动派的气魄。正是他们,主宰而且能够主宰这个世界。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激情洋溢。

王国维曾经说过:“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伟人赋自然之景以深刻的哲理,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揭示了在斗争中求生存的自然规律。面对壮阔的景色,联想现实,由“怅”到“问”引导人们从大自然的主宰进而思索人类的主宰,含蓄、深刻且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词中“看”和“忆”的作用

“看”和“忆”是领字。“看”字领起了上阕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忆”字领起往昔充满革命激情的学习、斗争生活。

领字,又叫一字逗,是词学中的专用名词。它只有一个字,常冠于一句或数句之上而又不断开,诵读时只作语音上的小小停顿,它主要由副词和动词充当。“一字逗”以下的几句要一气贯通,形成一个整体。

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这首词的语言,用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字表现出树林的重重叠叠,“染”字则活画出岳麓山一带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近景,“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字表现出江水碧绿清澈,“百”字写舸之多,而一个“争”字,则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鱼翔浅底”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地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

高一必修语文知识点总结 第6篇

离骚

1、文学常识

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战国时期楚国人,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370多句,2400多字,为中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分别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

2、词语读音

修姱 嫉妒 謇 忳郁悒 侘傺

溘死 鸷鸟 方圜 攘诟 谣诼 延伫 芰荷 偭 兰皋 椒丘

岌岌 杂糅 昭质 可惩

孔雀东南飞

1、文学常识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秀的民间叙事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文学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它是继《诗经》《楚辞》以后较早的一部古诗总集。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诗是一种合乐的古诗,因传自乐府官署而得名,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分别用于朝廷典礼和宴会时演唱。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2、词语读音

箜篌 怀忿 槌床 哽咽 绣腰襦葳蕤 卑鄙 蹑丝履 玳瑁 流纨

明月珰 磐石 拊掌 郡丞 思量量体裁衣 否极泰来 白鹄 婀娜

踯躅 金镂鞍 赍钱 蟠龙 琉璃

晻晻 日暝 摧藏 蹑履 怅然戊戌 戍守 彷徨

高一必修语文知识点总结 第7篇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高一必修语文知识点总结(必备7篇)】相关文章:

1.高一必修语文知识点总结(必备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