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一语文知识点总结(汇总6篇)

时间:2023-04-13 10:22:05 范文大全

分析、研究工作、学习、思想的某个阶段的经历或状况,并得出规律的结论。下面是范文狗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一必修一语文知识点总结,多篇合集,全方面满足您的需求,希望能帮到您!

高一必修一语文知识点总结 第1篇

第一单元——诗歌

一、单元教材及学习重点说明:

这个单元主要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本单元有中国诗歌、外国诗歌,大都是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主题可以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沁园春长沙》中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错误》中闺中思妇对“归人”的怨情……情感“风景”可谓丰富多样。教学时,用“情”这根线串起这些看似各不相关的诗歌“珍珠”,学生必收获情感,启迪思想。

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情感与意象,既是指单元鉴赏重点,也可以说是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即:一方面要注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要分析诗中运用的意象。下面分别说说这两个方面。

如何体会诗中的情感呢?尤其是如何把握比较含蓄甚至隐晦的诗歌如《雨巷》《断章》等表达的思想情感呢?可主要从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思想生平和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入手。欣赏技巧是重要的,但须提醒学生要有意识地增加生活阅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文化修养,尤其要广泛阅读中外名诗,培养对诗的感受力和读诗的趣味。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意象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具体教学中,要注意区分诗中的描述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又称为实生活意象和象征性意象)。描述性意象或实生活意象,在《再别康桥》用得较多,如 “云彩”“金柳”“波光”“水草”“星辉”“夏虫”等,而像《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则为比喻性意象或象征性意象,它们表达的诗人思想情感丰富深刻,更吸引人,因而更值得揣摩、品味。

二、复习要点:

1、基础知识(字音、字形、词语)。

2、按要求朗诵。

3、诗歌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经历。

4、相关的文学常识。

5、分析意象;发挥想像;感受真情;陶冶性情。

6、背诵:《沁园春 长沙》,《雨巷》,《再别康桥》

高一必修一语文知识点总结 第2篇

文学常识

1、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它原本是配合燕乐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起初是称“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长短句”或“诗余”。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词的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风格。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2、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3、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是这次运动的倡导者,他们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持摈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4、“六艺”:一是指《易》、《书》、《诗》、《礼》、《乐》、《春秋》等六种儒家学说。二是指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另外,《诗经》中的“风”“雅”“颂”“赋”“比”“兴”,文学上合称“六义”。

5、赋

“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赋”着力于铺陈事物,较多地采用散文化的句式。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究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6、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7、韩愈(768-824),字退之,祖籍昌黎,韩愈在文中多次自称“昌黎韩愈”,人们也称他韩昌黎。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提倡三代两汉散文,主张“文以载道”,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在文学形式上力主创新,对后世散文影响深远。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险怪,讲究用奇字,造奇句,人们评为“以文为诗”。与孟郊、贾岛等人自成一派,史称“韩孟诗派”。诗文被门人辑为《昌黎先生集》。

8、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以沦陷了的北平为题材的长篇《四世同堂》。1951年北京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话剧《龙须沟》《茶馆》。

10、郁达夫:名文,字达夫。郁达夫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第一本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

12、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在散文领域也有很高成就,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13、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也称“柳柳州”。提倡“古文”创作。其散文以山水游记和寓言成就最大。在他的山水游记中常把自己的身世遭遇和个人情怀融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代表作是《永州八记》。梭罗:作家、思想家。他是19世纪超验主义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代表作《瓦尔登湖》。奥尔多·利奥波德: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沙乡年鉴》的作者。

高一必修一语文知识点总结 第3篇

特殊句式

判断句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也不再能再挺直,(这是由于)煣的工艺使它变成这样的。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远处的人能看得见;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天资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授予业务知识、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固定句式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聚细流,就不能成为江海。)

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在上面吃泥土,在下面饮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任凭小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

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 有个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奏。

介词结构后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成的,但比水更冷。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以他为师。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在斗宿、牛宿之间徘徊。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不知道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从师学习,有的不从师学习。

何为其然也? 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他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如果从没有变化的一方面去看,那么事物和我们都是无穷无尽的,还羡慕什么呢?

被动句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六艺经传都普遍的学习,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我以为永州的山,凡具有特别形态的,都有我的足迹。

高一必修一语文知识点总结 第4篇

第四单元──中外新闻报告文学

一、单元教材及学习重点说明

本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所选的都是这两类文体中的典范作品。这些作品强调真实性,及时准确地反映了方方面面的社会信息,从真实的生活出发,传达出时代的精神。

有两篇现场短新闻,记者在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它选取了英国撤离香港的一系列场景,并把它们放在历史的背景中,使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有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打破客观报道的传统,直接讲述记者自己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见所感。

报告文学《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作者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

通讯《飞向太空的航程》从“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史。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国人的喜悦和自豪显得更加凝重。

二、复习要点:

1、学习新闻作品:弄清新闻结构、新闻事实、新闻背景、客观叙述和主观评价,学会提取信息。

2、学习报告文学: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作者倾向,鉴赏叙事技巧,学会关注社会。

3、读写结合:评论新闻事实,思考社会问题。

高一必修一语文知识点总结 第5篇

学习语文可急不得。

首先多看,多看一些书,积累一定的文学素养,我推荐多看一些历史书,或者人物传记,散文。

看历史书可以帮你理清文化发展的脉络,语言的发展,古代的诗词大多数都有存在的历史背景。如果你可以读懂历史,对你理解一些古代的诗词,古文是很有帮助的。

看人物传记,可以帮你了解古今中外的优秀人士,他们是如何成长的,这对于你以后的写作引用是很有帮助的。

看散文,可以帮你提高文学素养,一般散文的文字比较优美,有的时候富有生活感,容易产生共鸣。

然后多记, 我建议你准备一个摘抄本,把你觉得好的句子,喜欢的话抄录下来。日积月累,你可以有一些收获。考前可以读一下,可能对于你的写作会有帮助。

再然后多想,很多时候我们的思想会随着阅历的增加而改变,所以你需要多多思考,这有助于你学习的深度。

最后多写,我建议你写日记吧。每天记录一些东西,有时候写作的素材就是来源于日常的生活。


高一必修一语文知识点总结 第6篇

文言文部分(字词句梳理)

(一)文言文字词。

1、通假字(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再一次;“暴”通“曝”,晒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輮 以为轮 輮 通 “煣”, 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举酒属客:通“嘱”,劝酒。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山川相缪:通“缭”。僇,通“戮”,这里是遭贬调的意思。

趣,通“趋”,往。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 通 “智”, 智慧。

2、古今异义(例)

古今异义字古义今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广博地学习一般指学问广博精深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藏身通常指托付或者把理想、感情、希望放在某人或者某事物

金石可镂金属制品黄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表结果的连词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一般的人大众

古之学者必有师求学的人,读书人有专门学问的人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一定用不着,不需要

吾从而师之跟从并且表结果、目的的连词

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要学习学制的初级阶段

而未始知西山这怪特 古义 未尝 今义 没开始

攒蹙累积 古义 重叠、积压 今义 积累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古义 这样以后 今义 转折连词

游于是乎始 古义 从此,从这时 今义 递进连词

醉则更相枕以卧 古义 更换交替 今义 更加

到则披草而坐 古义 拨 今义 覆盖在肩背上。

颓然就醉 古义 接近 今义 就是

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古义 从前 今义 朝

故为之文以志 古义 记 今义 志气、志向

是岁元和四年也 古义 代词,这 今义 判断动词

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帮凶、走狗。

金就砺则利 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检查 今义:探究并领会。

吾从而师之 古义:从,跟从;而,连词。 今义:连词。

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很多人。

攒蹙累积 古义: 重叠、积压 今义: 积累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古义: 这样以后 今义: 转折连词

游于是乎始 古义: 从此,从这时 今义: 递进连词

3、一词多义(例)

1)绝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横渡)

2)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勉强)

3)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不真)

4)望

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先达德隆望尊(名望) 适冬之望日前后(农历每月十五)

5)闻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 博闻强志(见闻、知识)

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

6)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乐师;学习) 犹且从师而问焉(老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师)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

7)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书的著作)

8)从

惑而不从师(跟随)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介词,自)

9)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 于其身业,则耻师焉(句末语气词)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末语气词)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句末语气词)

10)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在”;介词,“比”。)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反诘语气。)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与“嗟”组成固定结构,表示感叹。)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

11)其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代词,代指“中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句中语气词,表揣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代词,他/他们)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代词,代“书”)

其可怪也欤(指示代词,“这”)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代词,指前文的“君子”即“士大夫”)

12)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丛)

……而耻学于师(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比) 不拘于时(被)

其皆出于此乎(在)

13)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啊”或不译。)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用于一般陈述句或语气轻微的感叹句句末,表示认定,“啊”。)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用于句末,与疑问代词“何”呼应,表示反问,“呢”。)

14)则

于其身业,则耻师焉(连词,表转折,“却”。)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连词,表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就”。)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副词,用在谓语前面,帮助表示判断,“就是”。)

15)所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

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以”作“因”讲。)

16)者

假舟楫者(……的人) 此数者用兵之患业,而操皆冒行之(代词,……的情况)

子瑜者,亮兄谨也(表判断)

17)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并列)

锲而舍之(表承接) 知明而行无过矣(表并列)

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表转折)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因果) 登高而招(表承接)

觉而起,起而归 (表顺承,译为“就”、“然后”)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表修饰,译为“地”、“着”)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表因果,译为“因而”、“所以”)

18)故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所以) 明知故犯(故意)

温故而知新(原来的东西)

19)如

纵一苇之所如 (往)

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好象)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比得上)

如期完成 (按照)

20)属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通“嘱”,劝酒)

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嘱”,嘱咐)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隶属)

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亲属)

举匏樽以相属 (通“嘱”,劝酒)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21)固

固一世之雄也 (本来)

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险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使动,使……稳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顽固)

22)适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享有)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到)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女子出嫁)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 (适合)

适得君府书,明日来临汝 (刚刚,才)

适大病,不能行 (适逢)

23)逝

逝者如斯,而未尝为也 (流逝)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通“誓”,发誓)

淑尔远逝,往来翕忽 (去,消失)

时不利兮骓不逝 (跑)

24)曾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曾不知老之将近 (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25)苟

苟非吾之所有 (假如)

欲苟顺私情 (假如)

26)虽

虽一毫而莫取 (即使)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虽然)

27)异

始指异之 (称奇)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独特)

28)特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特别)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超出一般)

29)为

余自为像人 (成为)

故为之文以志 [为(表目的)]

30)乎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表反问语气,译为“吗”、“呢”)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形容词、副词词尾,译为“的”、“地”)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用于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不译)

4、词类活用(例)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名作状)

顺流而东也 (名作动)

侣鱼虾而友麋鹿 (意动)

六、词类活用

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 輮,使动用法,用煣的工艺。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向上;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非利足也----非能水也 足,名词作动词,用脚走。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 以------为耻,意动用法。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低于,名词作动词。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 愚人 形容词作名词。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名作状)向东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名作动)向东去

侣鱼虾而友麋鹿 (意动)与……为侣,与……为友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使动)使……舞,使……泣

乌鹊南飞 (名作状)向南

【高一必修一语文知识点总结(汇总6篇)】相关文章:

1.高一必修一语文知识点总结(汇总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