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章知识点总结(汇总5篇)

时间:2023-03-18 11:00:05 范文大全

本文为大家分享九章知识点总结相关范本模板,以供参考。

九章知识点总结 第1篇

巴西概况:⑴巴西是拉丁美洲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国家。国土面积居世界第四位。

⑵位置:海陆位置――濒临大西洋,是一个临海国。

纬度位置――巴西绝大部分国土位于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地处热带,是一个热带国家。

巴西地形特点:主要是平原和高原

巴西气候特点:以热带气候为主,主要的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植被特点: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分布广泛。

⑴亚马孙平原:世界面积最大的平原,该地区是常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区(被称为地球之肺),有世界动植物王国之称。

⑵巴西高原: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该地区是热带草原气候。

⑶亚马孙河:由西向东注入大西洋,是世界上第二长河,也是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⑴是南美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

⑵巴西主要工业部门和分布:巴西有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发展水平较高,钢铁、机械、食品工业较发达。

工业分布:巴西的重工业多分布在东南部邻近铁矿和海上交通便利的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地区,工业分布不平衡。农业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分布在东南沿海的原因:气候温和湿润、交通便利,人口集中,有充足的劳动力,开发较早。

⑶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是世界最大的咖啡生产国和出口国;蔗糖、香蕉、剑麻的产量居世界首位,牛肉大量出口。

⑷丰富的资源:铁矿丰富;水能资源丰富(世界最大水电站---尹泰普水电站)。

热带雨林的危机:

⑴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作用:

A、调节全球气候;B、为全球提供新鲜的空气;C、涵养水源,保护淡水资源;D、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E、提供良好生境,维护生物多样性;F、提供木材。

———被称为“地球之肺”、“空气净化机”

⑵.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受破坏的原因及产生的后果:

破坏的原因:A、为了兴建亚马逊横断公路等数条干线公路,许多受雇于外国公司的伐木者,把公路沿线的优良木材席卷而去。B、为了发展采矿业,开辟大型农牧场,人们不惜把大片的森林化为乌有;C、本国垦荒的贫苦农民,采用原始的刀耕火种的方法,在公路两旁肆意砍倒数木,开垦种地。

产生的后果:森林遭受破坏,水土严重流失,珍贵的野生动物遭劫,全球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人口和城市:⑴巴西是南美洲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带。北部、西部、中部人口稀少。

分布不均原因:人口分布受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制约,巴西东南部自然条件优越,工商业发达,是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⑵居民主要是白种人和混血人种,通行葡萄牙语。居民多信奉天主教。

⑶城市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而且大城市十分集中。

⑷巴西城市人口比重大,城市化水平高。

⑸城市化的影响及带来的问题:城市化可以给人们带来财富和繁荣,但是人口高度集中,又会带来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如资源紧缺、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就业紧张、污染严重、犯罪增多等。

最大的城市——圣保罗;最大港口和第二大城市——里约热内卢;首都——巴西利亚。

九章知识点总结 第2篇

1、位置与领土:

⑴ 海陆位置: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

纬度位置――主体位于北温带。夏威夷位于热带,阿拉斯加大部分位于寒带和亚寒带

⑵领土由本土和阿拉斯加,夏威夷(海外州)三部分组成。

⑶、陆上邻国:南临墨西哥,北临加拿大。

移民国家

⑴、居民主要是欧洲白人移民的后裔,有色人种主要是黑人,是非洲人的后裔。人口主要分布在城市里。美国境内的华人、华侨主要分布在洛杉机和旧金山。印第安人是美国的土著居民。

各国移民移入美国后,经过长时间的融合,在语言、文化和生话方式等方面渐趋一致,形成统一的美利坚民族。

⑵城市:①首都-华盛顿;②最大城市(联合国总部)----纽约;

③太平洋沿岸最大的城市、美国第二大城市---洛杉机(好莱坞和迪斯尼乐园);

④有“硅谷”分布的城市 ----旧金山;⑤芝加哥--交通中心、美国第三大城市。

⑥底特律--汽车城;⑦休斯敦――航空城;⑧西雅图――波音城⑨匹兹堡--钢铁工业中心。

农业地区专业化

⑴世界农业大国:是世界出口粮食最多的国家。

⑵农业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和生产专门化(农业生产特点)如五大湖附近的乳畜带等,

⑶地形分布特点:南北纵列分布,有三大地形区:西部高山,中部平原,东部是低缓的山地。

注意:科迪勒拉山系是世界上最大的山系。.

⑷降水量分布特征:降水由东部向西部递减。

⑸河流:密西西比河是美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第四长河。五大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其中苏比利尔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河流和湖泊为农业提供了灌溉水源。

⑹美国农业带的分布是受到气候(气温和降水)、地形、土壤、人口(市场及劳动力)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⑴工业分布地区:①东北部地区(发展最早)——钢铁、机械、汽车、化工等工业。

②南部地区(新兴工业区)——石油、飞机、宇航、电子工业等。

③西部地区(硅谷分布地区)——宇航、电子、信息技术等工业。

⑵工业特点: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在创造产值、提供就业机会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能源消耗大国-→环境污染大国

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它发达的工业是建立在大量消耗全球资源和破坏地球环境的基础上的,因而美国也是世界最大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所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应该在在保护世界资源和环境中应担负主要的责任和义务。

九章知识点总结 第3篇

1、北级和南极地区:⑴位置和范围:北极圈以北的地区,包括北冰洋,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一些岛屿(世界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

⑵位置特点:位于地球的最北端,是世界上纬度最高的、跨经度最多的一个地区。

⑶北极地区的土著居民是因纽特人(黄种人)和拉普人。

2、南极地区

⑴位置和范围:南极圈以南的广大区域,包括南极大陆及其周围的海洋。

⑵位置特点:位于地球的最南端,是世界上纬度最高的、跨经度最多的一个地区。

⑴北极地区中心大洋:北冰洋;

⑵环绕南极大陆的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结论:南极比北极地区更冷,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原因:南极洲几乎全部位于南极圈以内,纬度高,地面接受太阳光热少;

南极洲平均海拔较高;

大部分被冰雪覆盖,冰雪对阳光有较强反射;

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海陆物理性质不同。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比较表:

南极地区北极地区

海陆状况中间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包围中间是北冰洋,周围是亚洲、欧洲、北美洲的陆地和岛屿

气候状况气温低(冰雪高原)、降水少(白色沙漠)、风力大(风库)终年冰封

代表动物企鹅北极熊

注意:南极地气候三大特点:酷寒,干燥、烈风。

但南极地区与北极相比在自然环境上:①冷极;②冰雪高原;③冰山;④白色沙漠――气候干燥;⑤风库.

⑷中国在南极的三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1985)、中山站(1989)和昆仑站(20XX)。


九章知识点总结 第4篇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一、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墨、C60)

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体现了它的硬度大)等。

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深灰色,具有金属光泽,细鳞片状的固体,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可用于制铅笔芯(体现了它深灰色、质软)、干电池的电极(体现了它的导电性)、电车的电刷(体现了它的导电性,润滑性、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做固体润滑剂(体现它具有润滑性)等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

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因为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木炭可用于食品、工业产品中除去色素、异味等,活性炭可用于防毒面具中除去毒气、制糖业中脱色以制白糖;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注意:吸附性是活性炭、木炭的物理性质而不是化学性质

4、C60(也叫“足球碳”):C60分子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形似足球,结构稳定。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

1、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因此古代用墨书画的字画保存时间很久仍不变色。

2、可燃性: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2 : C + O2 CO2

不完全燃烧 (氧气不充足),生成CO:2C + O2 2CO

3、还原性:C + 2CuO 2Cu + CO2↑ (置换反应)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uO在反应中失去氧元素,发生还原反应。C具有还原性。

应用:冶金工业:2Fe2O3+3C 4Fe+3CO2↑ C+CO2 2CO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

(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①若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则制气体时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

②若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加热,则制气体时则用制CO2的发生装置。

(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①难溶于水的气体用排水法收集。 CO只能用排水法(因为密度约等于空气,且有毒)

②密度比空气大(或相对分子质量>29)的气体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因为能溶于水)

③密度比空气小(或相对分子质量<29)的气体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1、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

①不能用H2SO4 与CaCO3反应的原因: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会覆盖在CaCO3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

②不能用浓盐酸与CaCO3反应的原因:浓盐酸易挥发成HCl气体混入生成的CO2中。

③不能用HCl与Na2CO3反应的原因:Na2CO3易溶于水,与盐酸反应速率快,不利收集。

注意:吸附性是活性炭、木炭的物理性质而不是化学性质

4、C60(也叫“足球碳”):C60分子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形似足球,结构稳定。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

1、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因此古代用墨书画的字画保存时间很久仍不变色。

2、可燃性: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2 : C + O2 CO2

不完全燃烧 (氧气不充足),生成CO:2C + O2 2CO

3、还原性:C + 2CuO 2Cu + CO2↑ (置换反应)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uO在反应中失去氧元素,发生还原反应。C具有还原性。

应用:冶金工业:2Fe2O3+3C 4Fe+3CO2↑ C+CO2 2CO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

(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①若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则制气体时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

②若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加热,则制气体时则用制CO2的发生装置。

(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①难溶于水的气体用排水法收集。 CO只能用排水法(因为密度约等于空气,且有毒)

②密度比空气大(或相对分子质量>29)的气体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因为能溶于水)

③密度比空气小(或相对分子质量<29)的气体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1、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

①不能用H2SO4 与CaCO3反应的原因: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会覆盖在CaCO3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

②不能用浓盐酸与CaCO3反应的原因:浓盐酸易挥发成HCl气体混入生成的CO2中。

③不能用HCl与Na2CO3反应的原因:Na2CO3易溶于水,与盐酸反应速率快,不利收集。

1、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⑴过多排放引起温室效应。

①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人类消耗的能源急剧增加,森林遭到破坏

②减轻温室效应的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

⑵由于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但无毒,因此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注意通风换气

二、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有毒: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因此在冬季用煤炉来取暖时,要注意房间的通风和换气。

3、化学性质:

1)可燃性:2CO+O2 2CO2(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发出蓝色火焰

H2和O2的燃烧火焰是:淡蓝色的火焰。

CO和O2的燃烧火焰是:蓝色的火焰。

CH4和O2的燃烧火焰是:明亮的蓝色火焰。

鉴别:H2、CO、CH4可燃性的气体:看燃烧产物(不可根据火焰颜色)

(水煤气:H2与CO 的混合气体。制法: C + H2O H2 ↑+ CO↑)

2)还原性: CO+CuO Cu+CO2 (还原反应) 应用:冶金工业

现象: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Fe2O3+3CO 2Fe+3CO2

现象:红棕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H2、CO、C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A可燃性 C + O2 CO2 2CO+O2 2CO2 2H2 + O2 2H2O

B还原性 :H2 + CuO Cu + H2O CO+CuO Cu+CO2

C + 2CuO 2Cu + CO2↑

除杂的方法:①除去CO中混入的CO2杂质:通入石灰水: CO2+Ca(OH)2==CaCO3↓+H2O ②除去CO2中混入的CO杂质: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CO+CuO Cu+CO2

4、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性质不同的根本原因是:1个二氧化碳分子比1个一氧化碳分子多1个氧原子

本章知识间的联系:

①C→CO :2C+O2 2CO C+CO2 2CO

②C→CO2 :C+O2 CO2 C+2CuO 2Cu+CO2↑

3C+Fe2O3 3CO2↑+2Fe

③CO→CO2 :2CO+O2 2CO2 CO+CuO Cu+CO2

3CO+Fe2O3 2Fe+3CO2

④CO2→H2CO3: CO2+H2O ===H2CO3

⑤H2CO3 →CO2 :H2CO3 ===CO2↑+H2O

⑥CO2 →CaCO3 :CO2+Ca(OH)2 ===CaCO3↓+H2O

⑦CaCO3 →CO2 :CaCO3+2HCl==CaCl2+H2O+CO2↑ CaCO3 CO2↑+CaO

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一、 燃烧

1、概念:可燃物与空气中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否则不能燃烧)

如右图所示:A、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B、薄铜片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氧气

白磷的着火点低,应贮存在装有水的试剂瓶中

3、 燃烧与缓慢氧化的比较:

相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放热;

不同点:前者发光、反应剧烈;后者不发光、反应缓慢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燃烧的条件决定着灭火的原理,只要破坏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 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2、灭火的原理:(1)消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泡沫灭火器: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干粉灭火器:扑灭一般的失火外,还可以扑灭电器、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失火

4、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利用碳酸钠与浓盐酸迅速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来灭火

化学反应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

一、 爆炸

概 念 发生条件 防范措施

燃 烧 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与空气隔离;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爆 炸 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急剧燃烧,短时间内积聚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剧烈燃烧;有限空间 严禁烟火

缓慢氧化 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不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与空气或氧接触

① 爆炸可能是化学变化(如:火药爆炸)也可能是物理变化(如:车胎爆炸)

② 化学变化的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速燃烧,放出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

③ 可燃性气体(氢气、一氧化碳、甲烷)或粉尘(面粉、煤粉)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可燃性气体在点燃或加热前都要验纯,以防止发生爆炸。

④ 油库、面粉加工厂门口贴有“严禁烟火”的标志: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气体或粉尘,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⑤ 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常见灭火的方法 ① 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② 电器着火,先应切断电源

③ 煤气泄漏,先应关闭阀门,再轻轻打开门窗,切忌产生火花

④ 酒精在桌面上燃烧,用湿抹布扑盖

⑤ 扑灭森林火灾,将大火蔓延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其它:A、生煤炉火时,需先引燃纸和木材,因为纸和木材的着火点比煤低,容易点燃

B、室内起火,如果打开门窗,会增加空气的流通,增加氧气的浓度,反应剧烈,燃烧更旺

C、用扇子扇煤炉火,虽然降低了温度,但没有降至着火点以下,反而增加了空气的流通,所以越扇越旺。用扇子扇蜡烛火焰,虽然增加了空气的流通,但却降低了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所以一扇就灭。

课题2 燃料和热量

一、化石燃料

① 包括煤、石油、天然气(都是混合物)

② 是古代生物遗骸经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

③ 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④ 合理开采,综合利用,节约使用

1、煤

① 称为“工业的粮食”

② 组成:主要含碳元素,还含少量的氢、氮、氧、硫等元素

③ 将煤隔绝空气加热,发生化学变化,得到焦炭(冶炼金属)、煤焦油(化工原料)、煤气(主要含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用作燃料;煤气泄漏,会使人中毒,有可能发生爆炸)

④ 煤燃烧会产生SO2、NO2等,会形成酸雨

2、石油

① 称为“工业的血液”

② 从油井开采出来的石油叫原油,它不是产品

③ 组成:主要含碳、氢元素

④ 炼制原理:利用石油各成分的沸点不同,通过蒸馏使之分离(此分离过程是物理变化)

⑤ 石油各产品:汽油、煤油、柴油(作燃料);沥青(筑路);石蜡(作蜡烛)等

⑥ 石油不可以直接作燃料,会浪费资源

3、天然气

(1)、有石油的地方一般有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CH4)

①甲烷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②甲烷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CH4+2O2 CO2+ 2H2O (发出蓝色火焰)

注意:(1)点燃甲烷前要检验纯度

(2)、检验某可燃物是否含碳、氢元素的方法:点燃,在可燃物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生成了水,证明含有氢元素;把烧杯迅速倒过来,立即注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证明含有碳元素。(如果某可燃物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只能证明一定含碳、氢元素,可能含氧元素)。

(3)、鉴别氢气、一氧化碳、甲烷:检验燃烧的产物(导出点燃,在火焰上方分别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看烧杯内壁是否出现水雾现象;把烧杯迅速倒过来,立即注入澄清石灰水,看是否变浑浊。

4、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把秸秆、杂草、人畜粪便等废弃物放在密闭的沼气池中发酵,就可产生甲烷。在农村,沼气可解决生活用燃料问题和改善环境卫生

5、可燃冰:埋藏于海底,可以燃烧,主要成分是甲烷水合物,储量是化石燃料总和的两倍将成为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开采时如果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造成的温室效应将比二氧化碳更严重

6、西气东输:输的是天然气

7、在化石燃料中,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燃料

二、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1、放出热量:如燃料燃烧放热(如化石燃料的燃烧)

C+O2 CO

2、吸收热量: CO 2+C 2CO

可以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做饭、取暖、发电、冶炼金属、发射火箭、开山炸石、拆除危旧建筑

三、使燃料充分燃烧注意两点: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燃料不充分燃烧的后果:产生的热量减少,浪费资源,产生大量的CO等物质污染空气

四、燃气泄漏报警器安装的位置应根据燃气的密度决定,如果燃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则安装在墙壁下方,反之,则安装在上方。

课题3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一、 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

1、 煤的燃烧。煤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溶于水,当溶解在雨水中时,就形成了酸雨。

2、 酸雨的危害:破坏森林、腐蚀建筑物、使水体酸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等

防止酸雨的措施:使用脱硫煤、使用清洁能源等

3、 汽车用燃料的燃烧。汽油和柴油作为多数汽车的燃料,它们燃烧时产生的尾气中主要含有一氧化碳、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等大气污染物。

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污染的措施: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使燃料充分燃烧;使用催化净化装置;使用无铅汽油;使用车用乙醇汽油;汽车用压缩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作燃料;禁止没有达到环保标准的汽车上路

二、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

1、乙醇

① 属于绿色能源中的一种,属于可再生能源。

② 由高粱、玉米、薯类等经发酵、蒸馏而得,俗称酒精

③ 可燃性:C2H5OH+3O2 2CO2+3H2O

④ 被用作酒精灯、火锅、内燃机的燃料。

⑤ 乙醇汽油是混合物,其优点:节省石油资源,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促进农业生产

2、氢气

① 最清洁、最理想的燃料:A、原材料资源丰富,B、放热量多,C、产物无污染。

② 有可燃性 2H2 + O2 2 H2O

③ 有还原性H2+CuO Cu+ H2O 用于冶炼金属

④ 电解水可得到氢气2 H2O 2H2↑+ O2↑,但耗用电能

⑤不能广泛使用的原因:制取氢气成本太高且贮存困难

3、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①药品:锌粒和稀硫酸(或稀盐酸)

②原理:Zn + H2SO4 = ZnSO4 +H2↑

③收集方法:向下排空法(密度比空气小)、排水法(难溶于水)

4、正在推广或使用的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核能、潮汐能

附:初中要求掌握的两种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

一、 固 + 固 气体 发生装置图:

制取氧气:反应原理:2KMnO4 K2MnO4 + MnO2 + O2↑

2KClO3 2KCl+3O2↑

二、固 + 液 气体 发生装置图:

①制取氧气: 反应原理:2H2O2 2H2O + O2↑

②制取二氧化碳:反应原理: CaCO3+2HCl==CaCl2+H2O+CO2↑

③制取氢气: 反应原理:Zn+H2SO4 === ZnSO4+H2↑

九章知识点总结 第5篇

第一章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 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则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则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 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伴随现象 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 常伴随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本质区别 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实例 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相互关系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如石蜡燃烧时会发生石蜡熔化的现象(物理变化)。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②、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给呼吸。

2、现象和结论:

①.把空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不会出现浑浊;而把呼出的气体通入石灰水中会出现的浑浊,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CO2的含量高。

②.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而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

③.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不出现水雾,而对着玻璃片呼气则玻璃片上会出现水雾,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中水的含量高。

总的结论:“两多一少”——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3、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方法:

方法①: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使之燃得更旺的是氧气,使之立即熄灭的是二氧化碳;

方法②:分别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使之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使之无明显变化的是氧气。

三、实验探究的方法:

A、提出科学问题;B、假想和猜测; C、制定计划; D、进行实验;

E、收集证据; F、解释与结论; G、反思与评价; H、表达与交流。

四、化学学习的特点:

1、关注物质的性质

2、关注物质的变化

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及其现象并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得出可靠的结论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 常用的仪器(仪器名称不能写错别字)

(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反应容器 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锥形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

常 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装固体)、细口瓶(装液体)、滴瓶(装少量液体)、集气瓶(装气体)

用 加热仪器:酒精灯

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固体质量)、量筒(量液体体积)

仪 分离仪器:漏斗

取用仪器:药匙(用来取粉末或小颗状固体)、镊子(用来取块状或较大颗粒固体)、胶头滴管(用来取少量液体)

器 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

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

不能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温度计、滴瓶、集气瓶、广口瓶、细口瓶

1、 试管

(1)、用途:①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②溶解少量固体。

③收集少量气体的容器 ④用于装配成气体的发生器。

(2)、注意事项:

a、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要先预热, 然后才能集中受热,以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

b、加热时,试管要先用铁夹夹持固定在铁架台上(短时间加热也可用试管夹夹持)。试管夹应夹在的中上部(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的1/3处)。

c、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且未冷前试管不能直立,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d、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受热溢出),使试管与桌面

约成45°的角度,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防止液体喷出伤人)。

2、 烧杯

(1)、用途:① 溶解固体物质、配制溶液,以及溶液的稀释、浓缩

② 也可用做较大量的物质间的反应

(2)、注意事项:受热时外壁要干燥,并放在石棉网上使其受热均匀(防止受热不均使烧杯炸裂),加液量一般不超过容积的1/3(防止加热沸腾使液体外溢)。

3、烧瓶:有圆底烧瓶,平底烧瓶。用途:① 常用做较大量的液体间的反应

② 也可用做装置气体发生器

4、锥形瓶 用途:①加热液体,②也可用于装置气体发生器

注意:使用烧瓶或锥形瓶时容积不得超过其容积的1/2,加热时溶液的量不应超过容积的2/3

5、胶头滴管 用途: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注意: ① 先排空再吸液

② 悬空垂直放在试管口上方,以免污染滴管,滴管管口不能伸入受滴容器(防止滴管沾上其他试剂)

③ 吸取液体后,应保持胶头在上,不能向下或平放,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胶头;

④ 除吸同一试剂外,用过后应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未经洗涤的滴管严禁吸取别的试剂(防止试剂相互污染。)

⑤ 滴瓶上的滴管与瓶配套使用,滴液后应立即插入原瓶内,不得弄脏,也不能用水冲冼。

6、量筒 用于量取一定量体积液体的仪器,精确到毫升。

注意:① 不能在量筒内稀释或配制溶液,不能对量筒加热 。

② 也不能在量筒里进行化学反应

操作注意: 在量液体时,要根据所量的体积来选择大小恰当的量筒(否则会造成较大的误差);读数时应将量筒垂直平稳放在桌面上,并使量筒的刻度与量筒内的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在同一水平面。

7、托盘天平:称量仪器,精确到克。

8、集气瓶:(瓶口上边缘磨砂,无塞 )

用途:①用于收集气体或短时间贮存少量气体。②用于进行某些物质和气体燃烧的反应器。

注意事项:① 不能加热 ② 收集或贮存气体时,要配以毛玻璃片遮盖。

③ 在瓶内作物质燃烧反应时,若有固体生成,瓶底应先加少量水或铺少量细沙。

9、广口瓶 用途:用于盛放固体试剂

10、细口瓶 用途:用于盛放液体试剂

11、漏斗 用途: 用于向细口容器内注入液体或用于过滤装置。

12、长颈漏斗 用途:用于向反应容器内注入液体。若用来制取气体,则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13、试管夹 用途:用于夹持试管,给试管加热。

注意事项:① 使用时从试管的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或夹在距管口1/3)

② 手握长柄,不要把手指按在短柄上。

14、铁架台 用途: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一般常用于过滤、加热等实验操作。

15、酒精灯 用途:化学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

注意事项:

① 使用时先将灯放稳,灯帽取下直立放在试验台上,以防止滚动和便于取用。

② 使用前检查并调整灯芯(保证更好燃烧,火焰保持较高的的温度)。

③ 灯体内的酒精不可超过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酒精过多,在加热或移动时易溢出;太少,加热酒精蒸气易引起爆炸)。

④ 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⑤ 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酒精灯,应用火柴点燃酒精灯(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⑥ 酒精灯的外焰最高,应用外焰部分加热。要先预热再集中加热。要防止灯芯与热的玻璃器皿接触(以防玻璃器皿炸裂)

⑦ 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熄。(防止将火焰沿着灯颈吹入灯内)

⑧ 实验结束时,应用灯帽盖灭。(以免灯内酒精挥发而使灯心留有过多的水分,不仅浪费酒精而且再用时不易点燃)

⑨ 不要碰倒酒精灯,若有酒精洒到桌面并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布扑盖或撒沙土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以免火势蔓延。

16、玻璃棒 用途:搅拌(加速溶解)、引流(过滤或转移液体)。

注意事项:① 搅拌时不要碰撞容器壁 ② 用后及时洗干净

17、药匙 用途:取用粉末或小颗粒状的固体药品,每次用后要将药匙用干净的滤纸揩净。

二、药品的取用规则

1、“三不准”原则:不尝、不触、不闻。

即: ①不准尝药品的味道 ②不准用手接触药品 ③不准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味

2、用量原则:严格按规定用量取用;无说明的——液体取1-2ml,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3、剩余药品:不放回原瓶、不随意丢弃、不带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容器。

三、固体药品的取用

工具:块状或较大颗粒的用镊子;粉末状的用药匙或纸槽。

1、取用块状固体用镊子。(一横二放三慢竖)

步骤:先把容器横放,用镊子夹取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在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沿容器壁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2、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时要用药匙或纸槽。(一横二送三直立)

步骤:先把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入底部,以免药品沾在管口或试管上。

注意:使用后的药匙或镊子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四、液体药品的取用:“多用倒,少用滴”。

工具:量筒和滴管。

1、取用大量液体时可直接用试剂瓶倾倒。

步骤:

①瓶盖倒放在实验台(防止桌面上的杂物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

②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残留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

③瓶口紧挨试管口,缓缓地将液体注入试管内(快速倒会造成液体洒落);

④倒完液体后,应立即盖上瓶塞(防止液体的挥发或污染),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2、取用少量液体时可用胶头滴管。要领:悬、垂。

3、取用一定量液体时可用量筒和胶头滴管。

注意事项:使用量筒时,要做到:① 当倾倒至接近所需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滴

② 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③ 若仰视则读数偏低,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

俯视则读数偏高,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

五、 固体试剂的称量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托盘天平只能用于粗略的称量,能精确到克)

步骤:调零、放纸片、左物右码、读数、复位

使用托盘天平时,要做到:① 左物右码:添加砝码要用镊子不能用手直接拿砝码,并先大后小;称量完毕,砝码要放回砝码盒,游码要回零。

左盘质量=右盘质量+游码质量 即:药品的质量=砝码读数+游码读数

若左右放颠倒了;药品的质量=砝码读数 - 游码读数

② 任何药品都不能直接放在盘中称量:干燥固体可放在纸上称量,易潮解药品要放在烧杯中称量。

注意:称量一定质量的药品应先放砝码,再移动游码,最后放药品;称量未知质量的药品则应先放药品,再放砝码,最后移动游码。

六、加热:先预热,后对准液体和固体部位集中加热;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用外焰加热。给液体加热可使用试管、烧瓶、烧杯;给固体加热可使用干燥的试管。

⒈ 液体: ①、用干抹布擦拭试管的外壁, ②、管口不能对着自己和旁人,

③、试管夹从管底套上和取下, ④、试管与桌面成45度

⒉固体: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 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先预热后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

注意 :①被加热的仪器外壁不能有水,加热前擦干,以免容器炸裂;

②加热时玻璃仪器的底部不能触及酒精灯的灯心,以免容器破裂。

③烧的很热的容器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也不能立即放在桌面上,应放在石棉网上。

七、简易装置气密性检查:步骤:①连接好装置; ②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 ③用手紧握试管;④过一会儿导管中有气泡产生,当手离开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

八、仪器的洗涤:

清洗干净的标准是:仪器内壁上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就表明已洗涤干净了。

九、过滤:是分离不溶性固体与液体的一种方法(即:一种溶,一种不溶,一定用过滤方法)。

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 指用水润湿后的滤纸应紧贴漏斗壁;

“二低” 指①滤纸边缘稍低于漏斗边缘 ②滤液液面稍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 指①烧杯紧靠玻璃棒 ②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 ③漏斗末端紧靠烧杯内壁

十、物质的溶解:

少量固体的溶解(振荡溶解) 手臂不动、手腕动

较多量固体的溶解(搅拌溶解) 仪器:烧杯、玻璃棒

十一、气体的制取、收集

1、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

①、固体与固体之间反应,需要加热,用制O2装置;一定要用酒精灯。

②、固体与液体之间且不需要加热,用制CO2装置;一定不需要酒精灯。

2、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一般有毒排水、无毒排空)

①、排水法 适用于不溶于水且与水不反应的气体,导管稍稍伸进瓶内。不需要验满(当有气泡从集气瓶口冒出时,说明气体已收集满)。

②、排空气法: 导管应伸入瓶底。需要验满。

A:向上排空气法 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

B:向下排空气法 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十二、气体的验满:

O2 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

CO2的验满:用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证明某气体为CO2的方法是用澄清石灰水。

【九章知识点总结(汇总5篇)】相关文章:

1.九章知识点总结(汇总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