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结知识点(推荐19篇)

时间:2023-05-13 14:22:10 范文大全

语文是高考必考的课程,而初三又是高中语文的收尾阶段。下面是范文狗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考语文总结知识点,多篇合集,全方面满足您的需求,希望能帮到您!

高考语文总结知识点 第1篇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徒: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类,属)

2、出:其出人也远矣(超出)

二、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受:通"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三、一词多义

1、传: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书的著作)

2、师: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师)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名作动,从师)

3、从:

①惑而不从师(动词,跟随)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介词,自)

4、也: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用于句中,舒缓语气,可不译)

②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句末语气词,轻微感叹,可译为"啊")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句末语气词,"呢")

5、则: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转折连词,却)

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条件连词,就)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副词,表判断,译为"就是")

6、于:

①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比)

②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③不拘于时(介词,被)

④其皆出于此乎(介词,在)

7、乎:

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译为"比")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末语气词,反诘语气)

8、所以: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用来,"以"作"用"讲,表凭借、手段)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表原因)

高考语文总结知识点 第2篇

1、表官职的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10)侍郎侍中:官庚侍卫。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13)太史:记史,管文收。

(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16)总督:清代地方行政长官。

(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

(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20)主簿:秘书。

2、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②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③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④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⑤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⑥表恢复的:复、还

⑦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3、表人物个性的:耿、(仁)厚、(仁)矜、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埂、鲠、骨鲠、鲠切、聪、慧、敏、木讷、佞、诈、阿谀、谄谗、谲

4、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5、与科考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6、与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7、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8、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

9、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10、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11、表人物地位的:贵、显、卑、官绅、豪

12、表主管的:知、典、主

13、与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

14、与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

15、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

16、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

17、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

18、表俸禄的:俸、禄、秩、饷

19、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缣、缯、蚕、桑

20、表穿戴的:纨绔、布衣、履、绶、冠、冕、巾、弱冠、免冠、带

2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

22、表桌床的:案、几、床、榻

23、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

24、表揭发的:劾、讦、揭

25、表害怕的:畏、惧、惮、骇、患

26、表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

27、表暗中的:阴、间、密

28、表诬陷的:中、谮、诬

29、表朝见的:朝、觐

30、与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

31、与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

32、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

33、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

34、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

35、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36、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

37、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骂、责、戾、诟、谩

38、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

39、表监狱的:囹圄、狱

40、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

41、表告别的:辞、别、谢

42、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

43、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往、经

44、与马匹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

45、表行动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

46、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

高考语文总结知识点 第3篇

易错分析:语文学习需要积累,对熟语的掌握更是如此。首先,要对课文中出现的熟语做到准确理解,恰当运用。其次,要注意收集报刊及其他课外读物中遇到的一些关于熟语使用的不正确的典型例句,经常翻看,细加揣摩,提高积累的自觉性养成积累的好习惯。最后,要建立专门的错题集,对平时学习和练习中自己用错的熟语进行梳理和归纳,每隔一段时间就分批复习一次,并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加以巩固。另外,还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使复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考语文总结知识点 第4篇

01、古之成大事业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苏轼)

02、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03、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菜根谭》)

04、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徒。(韩非子)

05、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

06、夕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

0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08、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

0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10、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

1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1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1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14、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15、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高考语文总结知识点 第5篇

易错分析:结构混乱,表现为句式杂糅和偷换主语两种形式,最常见的形式是句式杂糅。句式杂糅是指句子的结构框架方面出现了混乱。一般情况下,一个结构完整的单句,只有一套主谓宾结构,如果有两套或两套以上的主谓宾结构,就犯了结构混乱的毛病。主要表现是:

(1)两套不同的句子结构部分重叠;(2)两套句子在结构上简单相加;(3)重叠套用惯用格式。判断这一类语病,应从分析句子的主干成分入手,对句子有整体观念和框架观念,注意句子结构方面的配套样式,分析是否有“粘连”和重叠。

高考语文总结知识点 第6篇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而:通尔你。人称代词。某所,而母立于兹。

反:同返返回。动词。人穷则反本。

奉:同捧两手托着。动词。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同缻盛酒浆的瓦器。名词。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拂:同弼辅弼。动词。入则无法家拂土。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名词。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函胡:同含糊形容词。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么。疑问代词。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衡:通横与纵相对,外连横而斗诸侯。

华: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名词。混黄华叶衰。

皇:通惶恐俱,惊慌。形容词。赢得仓皇北顾。

高考语文总结知识点 第7篇

语法现象:

积累性的

实词:重要实词、通假字、偏义复词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虚词:重要虚词、固定结构

规律性的:

词类活用、各类句式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翻译文言文的标准是: 信、达、雅

“信”要求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不可以随意增减内容。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好,弊病

在于贿赂秦国。

“雅”要求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

例:曹公,豺虎也。

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象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的人。

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

凭勇气闻名在诸侯国

例:以勇气闻于诸侯。

“达”要求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一致。

翻译的程序

1、先读懂原文的大意,在此基础上结合上下文翻译句子。

2、分析原文句式的特点。

3、进行初步的字字落实的翻译,特别注意一些容易理解错的字和关键的字的翻译。

4、对文句中一些特殊情况(如各种修辞、文化常识、专有名词、习惯用语)的处理。

5、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文言句子准确表达出来。

6、查对字词的落实,誊写到答案卷上。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为主:对原文逐字逐句对应翻译,字字落实。

例: 郑人使我 掌其北门之管。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等到太子丹用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谋,才招致祸患 。

意译为辅: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灵活地增减 内容,改变句式,使文意连贯。

例1: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张衡到职工作了三年,向朝廷上表章请求告老还乡。

例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樊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

击退匈奴七百多里。

例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1、留(保留原文某些不必翻译的词语)

古今同义的词语,专有名词如:帝号、年号、人名、物名 、地名、国名、朝代名、称谓、器具、度量衡单位、典章制度可照录不翻译。如果名称不全的要补全。

例:1:阳嘉元年,复造地动仪。

2、邹忌修八尺有余。

3、德佑二年二月二十九日,予除

右丞相兼枢密使。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2、换 翻译时把古代词汇换成现代汉语。

基本模式是把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例:1、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顾吾念之,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的语气词、陪衬语素、结构助词、只起语法作用的连词。

例:昼夜勤作息。

例:宫中之事,事无大小。

例:再拜献大将军足下。

例: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补出原文中被省略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部分。如果不补,译文就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不能准确表达原文意思。

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士兵们)鼓足了勇气,

(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减了,

(等到)(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

就竭尽了。4、补5、调 调整语序。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语序,使译文准确畅达。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主意未能定下来,想找一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未能找到。

1、“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之人不欺余也!

另外有些不调整就难以理解的句子例:互文、

合说分译。

例: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

而(感到)喜悦或悲伤。

2、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

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注 意文言文中常见固定句式的翻译

例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例1:吾孰与徐公美?

例3: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

无乃后乎?

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

听说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

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现在君王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了,然后

才寻求出谋划策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练习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相如闻,不肯与会。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5、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相如闻(这件事),不肯与(之)会。

不知句读,不解惑。

还矢(于)先王,而以成功告(之)。

村中好事之少年驯养一虫。

6、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7、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

8、沛公安在?

9、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渑池之会)既罢,(赵王等)归国。以相如

功大,(赵王)拜(蔺相如)为上卿。

或于太山重,或于鸿毛轻。

沛公在安?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全国高考题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1、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2、到(他)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翻译划线句子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庞涓)很妒忌他,(就捏造罪名)根据法律用刑

挖去了他两足的膝盖骨并在他脸上刺字,想使孙膑

不能在人前露面。

齐国使者认为(孙膑的)才能奇异,就偷偷载着(孙膑)回到齐国,齐国将军田忌认为(孙膑很有才能),象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翻译划线的句子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它的明察(表现)在哪里呢?

这(镜子)使我好痛苦难受。

还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漂亮。

高考语文常见文言文翻译典型错误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

【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误区三:误译文言虚词

【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正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

分析与对策:“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的忽视造成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同学们要注意积累“其、之、以、而、乃、乎”等《考试大纲》规定的十八个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根据句意,准确翻译。

误区四:漏译省略成分

【例4】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误译: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正译:(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分析与对策:句中漏译了省略主语“狐狸”。原文中虽然省略了主语,但为使文意通顺、明了,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上。这也是考试中的一点要求。另外,有些通过直译无法使文意贯通的地方,如“满纸都是”,也应适当“增词”,即加上使文句连贯的词语。

考生漏译省略成分,除了粗心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通读整个句子或与译句有关联的前后句,没有形成整体语境意识,只是“就词译词”,不能很好地把原文的意思传达出来。这种毛病轻则影响到考生对个别词的判断和翻译,重则影响到考生对整个句子的理解。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考生应注意树立较强的语境意识,阅读时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翻译一个句子时,不能偷懒,只满足于读单一的那个要求翻译的句子,还应适当“瞻前顾后”地照顾语境。

2、翻译出一个句子之后,不要急着做下一题,而要回顾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否通顺,看看有没有缺漏的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误区五:语言不合规范

【例5】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

误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就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闻之,眼冒金星,执住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正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分析与对策: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白夹杂,“闻”“执”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根据语境,“闻”可译为“听说”;“执”可译为“逮捕”。②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眼冒金星”显然是口语化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严格遵守“对译”的方法,将单音节词语双音化,有效避免漏译文言词,也就从根本上避免了文白夹杂。“对译”过程中,不采用方言、俚语、口语化的词语。

检查有无夹杂在译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方言、俚语、口语词等。


高考语文总结知识点 第8篇

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2.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以为,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金,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渊博)

(4)用心一也(用心:古:用,因为今:集中注意力;居心,存心)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古:验,检验今:参加,参见)

(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安置,安身今:托付;把理想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

3.词类活用

(1)动词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3)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4)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輮使之然也(“輮”这种方法)

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

(5)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专一)

4、一词多义

(1)绝

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佛印绝类彌勒(非常)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

(2)假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不真,假装)

(3)闻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

博闻强记(见闻、知识)

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

(4)强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强健)

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有力的弓)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

乃百强步,日三四里(竭力,勉强)

(5)望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

先达德隆望尊(名望)

七月既望(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

高考语文总结知识点 第9篇

《郑伯克断于鄢》出自《左传》 是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古语 “多行不义必自毙”“不义不眤,厚将崩”。

《冯媛客孟尝军》出自《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整理编订者是西汉刘向。

古语:“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又名“狡兔三窟”。

《李将军列传》出自《史记》 作者司马迁。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 司马迁用“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赞美李广。

《张中丞传后序》作者韩愈 韩愈是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带有寓言性质的专集散文,兼有传记文和寓言的特点,作者柳宗元,他和韩愈并称为韩柳 《报刘一丈书》是一篇书信体的记叙文,作者宗臣,是明代的“后七子”之一。

《马伶传》是明末清初著名诗文作家侯方域所写的一篇人物传记。 本文采用了倒叙的方式。

《往事》作者冰心。选择冰心的散文集《往事》,是文学研究社的成员之一,被读者誉为“冰心体” 代表作品有小说《两个家庭》《去国》《冬儿姑娘》 诗集《繁星》《超人》散文集《寄小读者》《往事》。

《背影》是一篇回忆性的抒情散文,作者朱自清。

《故都的秋》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郁达夫,是现在著名作家,他和郭沫若在日本发起成立创造社。小说的代表作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薄奠》。

《香市》选择矛盾的散文集《话匣子》,是一篇记事散文 矛盾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是现在著名作家 矛盾著名三部曲《蚀》(《幻灭》《动摇》《追求》) 长篇小说《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林家铺子》成为“左翼”文学的重要代表 散文名篇《香市》《风景谈》《白杨礼赞》。

《爱尔克的灯光》选自巴金散文集《龙·虎·狗》,是一篇记叙文中的抒情散文。 巴金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受俄国民粹派革命影响,第一部作品《灭亡》 主要代表作有两个部曲《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散文集有有《龙·虎·狗》,《生之忏悔》《旅途随笔》。

《箱子岩》选自沈从文的散文集《湘行散记》,是一篇游记散文 沈从文代表作有《边城》《长河》《湘行散记》《从文自传》。

高考语文总结知识点 第10篇

易错分析:不合逻辑,是指违背判断推理的基本原则或生活常理。

主要表现为并列不当、主客不当、前后矛盾、照应不周、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等。由于逻辑关系具有较大的隐蔽性,判断的难度较大。

误判的主要原因是在辨析病句的时候往往依据感觉,注重从语法和意义的角度来判断,而缺少一种富有理性的逻辑意识。走出答题误区的方法是注意学习并掌握基本的逻辑常识,从词语与词语、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之间关系的角度把握句意,另外对句意的把握要有整体意识。


高考语文总结知识点 第11篇

语文知识点20条

小说三要素:

A 人物 B 情节 C 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

A 论点 B 论据 C 论证

比喻三要素:

A 本体 B 喻体 C 喻词

记叙文六要素(五W+H):

何时 when 何地 where 何人 who 何因 why 何过 how 何果 what

律诗四条件:

A 八句四联(首颔颈尾) B 偶尾同韵 C 中联对偶 D 平声合调

五种表达方式:

A 叙述 B 议论 C 抒情 D 说明 E 描写

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

A 举例子 B 列数字 C 打比方(喻)D 作比较 E 分类别F 下定义

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

A 总分总结构 B 总分结构 C 分总结构

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

A 按时间顺序 B 按空间顺序 C 按逻辑顺序

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

A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B 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

A 举例法 B 对比法 C 喻证法 D 归谬法

八种主要修辞方法:

A 比喻 B 拟人 C 排比 D 夸张

E 反问 G 反复 F 设问 H 对偶

(简记为:喻拟排夸,二反设对)

四种人物描写方法:

A 外貌描写 B 语言描写 C 动作描写 D 心理描写

(简记为:外语动心)

七种短语类型:

按功能划分为七种

A 并列短语 B 偏正短语

C 主谓短语 D 动宾短语

E 动补短语 F 介宾短语

G 的字短语

按词性分三种

A 名词性短语

B 动词性短语

C 形容词性短语

六种句子成分:

A 主语 B 谓语 C 宾语 D 补语 E 定语 F 状语

十二词类(性):

A 名动形 B 数量代 C 副介连 D 助叹拟

三种记叙方法(顺序):

A 顺叙 B 倒叙 C 插叙

三种省略号作用:

A 表引文内容省略 B 表列举事项省略 C 表说话中断延长

四种波折号作用:

A 表解释说明前文 B 表后文跳跃转折 C 表声音中断延长 D 表时地数起止

四种引号作用:

A 表引用实际内容 B 表讽刺反语 C 表特定称谓 D 表着重强调

高考语文总结知识点 第12篇

易错分析:造成表意不明的原因主要有这样几种。(1)一词多义造成表意不明。如:“他走了三天了。”(2)词语兼类造成表意不明。如:“他背着家长、班主任和班长到网吧里聊天、玩游戏。”(3)指代不清造成表意不明。如:“当他把证书发给小王时,他对他笑了笑。”(4)结构切分不同造成表意不明。如:“读了三天的报纸。”(5)标点不当造成表意不明。如:“只要你单位同意,我们可以报销差旅费。”(6)动词的施受方向不确定造成表意不明。如:“我们对敌人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7)多项定语或状语不当造成表意不明。如:“几个学校的领导参加了会议。”(8)成分省略造成表意不明。如:“我看到你那年才十多岁。”我们对表意不明类病句的误判率比较高,“成见”的感觉,意识中“自觉”忽略掉了可能造成语意混乱的因素。避免误判主要从把握句中重要词语或短语的结构和意义入手,关注各种可能造成歧义的因素,注意生活中可能造成表意不明的语言现象。

高考语文总结知识点 第13篇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信”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一个“言”意为人言真实。此句中的“信”就解为“真实”。

启听淮北取籴dí

“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造”的义符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若少屈,冀得一归觐。jìn

觐,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

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kuì

“馈”的意义可由它的“饣”旁推断出它是供军队吃的东西,即“军饷”,这里活用作动词,发放军饷。

高考语文总结知识点 第14篇

文学文化常识

⑴端午节:我国的传统节日,农历五月初五日,相传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在这天投江自杀,后人为纪念他,把这天当作节日,有吃粽子龙舟竞渡等风俗。

⑵关于《边城》

《边城》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的是:在湖南、四川交界处有一座小城茶峒,小城外溪流边生活着相依为命的祖孙俩:摆渡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翠翠美丽纯洁,情窦初开,爱上了船总顺顺的二儿子傩送。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也爱上了翠翠。兄弟俩相约以唱歌的方式来进行爱情的"决斗"。后来天保知道了傩送和翠翠才是彼此真心相爱的人,为了成全弟弟和翠翠,也为了远离使自己伤心的人和事,外出闯滩而死。傩送心怀内疚,离开了家乡。摆渡人也忧郁去世,只剩下翠翠苦等自己的心上人傩送回来。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被人们誉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表现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高考语文总结知识点 第15篇

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如“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是连词“来”,表目的。又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一句的“因”是什么词,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府吏听说了这个变故,就暂时请假赶了回去”,确定“因”是连词“于是,就”,表承接关系。

示例(20XX年高考山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童子亦欲学之乎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遂言甫于朝当其欣于所遇

金公以御史为参军 以勇气闻于诸侯

听其召募 其皆出于此乎

解析:A项前一句出自“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意思是“这就是所说的八阵图,你也想学习吗”,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一句中的“之”是代词,指代“八阵图”,与后一句中的“之”的用法不同。B项前一句的意思根据上下文可以知道是“于是向朝廷推举申甫”,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一句子中的“于”字的用法与后一句中的“于”字的用法一致,都是介词,表对象,可译为“向,对”。同理,可以推断出C项前一句中的“以”是介词,可译为“凭……的身份”,与后一句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D项前一句中的“其”为代词,可译为“他”,指代申甫,与后一句中的“其”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高考语文总结知识点 第16篇

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情节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环境:主要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

高考语文总结知识点 第17篇

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

在古汉语中,“多”有五个义项:①数量多;②重要,重视;③赞美;④多数,大都;⑤实足,只。我们根据语境“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来推断,原文说何远离开东阳回到家乡后,数年不谈荣誉耻辱之事,士大夫们更因为这样而赞赏他,由此可以判定解释为“称赞”是正确的。

汝时犹小,当不复记忆。《祭十二郎文》

“犹”多数同学把它解为“还”,句意为“你当时还小,一定不再记得了”乍一看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放在语境中就错了,因为作者与“十二郎”虽为叔侄,但年龄相差无几,不会这样说话,因此解为“更”才更合理。

今河内带河为国,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

审视该句语境“”可以看出,“南迫洛阳”一句是交代“河内”的地理位置,所以“迫”解释为“逼近”更符合上下文意。据此可以推断,该题A项的解释是不合语境的,因为“逼迫”的对象应为“人”,而该句中“迫”的对象是“物”(洛阳)。

高考语文总结知识点 第18篇

文言虚词

1.而

⑴连词,表修饰: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

⑵连词,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⑶连词,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

⑷连词,表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⑸连词,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于

(1)介词,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介词,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善假于物也

3.之

⑴代词: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⑶助词,的: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不如须臾之所学

4.焉

⑴兼词,于之,从这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⑵句末语气助词,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高考语文总结知识点 第19篇

词类活用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意动用法,以……为耻)

2、吾从而师之(师:名作动,学习)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形作名,圣人;愚:形作名,愚人)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名作动,学习)

5、孔子师郯子(师:名作动,拜师学习)

古今异义的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义:所用来……;今义:因此,因果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今义:目的连词)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接受初等教育的地方)

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判断句)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3、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动句)

4、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介宾短语后置)

5、而耻学于师(介宾短语后置)

难句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所以无论高贵还是低贱,不分年纪大还是年龄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不知道文章的停顿,有的人就去求师学习,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人却不求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高明啊。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所以弟子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贤能,知道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象这样罢了。

【高考语文总结知识点(推荐19篇)】相关文章:

1.高考语文总结知识点(推荐1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