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总结(汇编5篇)

时间:2023-01-27 10:00:07 范文大全

本文为大家分享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总结相关范本模板,以供参考。

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总结 第1篇

倍比问题

【含义】 有两个已知的同类量,其中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若干倍,解题时先求出这个倍数,再用倍比的方法算出要求的数,这类应用题叫做倍比问题。

【数量关系】 总量÷一个数量=倍数 另一个数量×倍数=另一总量 【解题思路和方法】 先求出倍数,再用倍比关系求出要求的数。

例1 100千克油菜籽可以榨油40千克,现在有油菜籽3700千克,可以榨油多少?

例2 今年植树节这天,某小学300生共植树400棵,照这样计算,全县48000生共植树多少棵?

例3 凤翔县今年苹果大丰收,田家庄一户人家4亩果园收入11111元,照这样计算,全乡800亩果园共收入多少元?全县16000亩果园共收入多少元?

相遇问题

【含义】 两个运动的物体同时由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在途中相遇。这类应用题叫做相遇问题。

【数量关系】 相遇时间=总路程÷(甲速+乙速)

总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时间

【解题思路和方法】 简单的题目可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再利用公式。

例1 南京到上海的水路长392千米,同时从两港各开出一艘轮船相对而行,从南京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8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1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船相遇?

例2 小李和小刘在周长为400米的环形跑道上跑步,小李每秒钟跑5米,小刘每秒钟跑3米,他们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反向而跑,那么,二人从出发到第二次相遇需多长时间?

例3 甲乙二人同时从两地骑自行车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15千米,乙每小时行13千米,两人在距中点3千米处相遇,求两地的距离。

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总结 第2篇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或长×2+宽×2

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

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总结 第3篇

第一单元 除法

[本单元知识点]:

1、整百数除以一位数;2、商中间有0的除法;3、商末尾有0的除法;4、简单应用。

1[记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可能是两位数,也可能是三位数。(百位够除时商是三位数,百位不够除时是两位数。)

2[记忆]商中间有0的除法。(十位不够除时要商0)

3[记忆]0乘任何数都等于0。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都等于0。

4[连除应用题]。

5[半价出售](原来的价格÷2=现在的价格)

6、记忆数量关系式:鸡的总只数÷层数=每层的只数 书的总本数÷书架的个数=每个书架上书的本数

电池的总个数÷每盒电池的个数=盒数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跳绳的总个数÷几分钟=每分钟跳的个数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打字的个数÷时间=每分钟打字的个数

第二单元 年月日

[本单元知识点]:

1、认识大月、小月、平年、闰年;2计算经过的天数;3、生日快乐

1[记忆]年分为平年、闰年;月分为大月、小月和特殊的2月。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大月有: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7个);小月有:4月、6月、9月、11月)(4个)

平年的2月有28天,闰年的2月有29天。

2连续的大月有7月和8月,或者12月和1月。连续两个月天数是61天,其中一个是大月,一个小月。

平年 第1季度 第2季度 第3季度 第4季度

天数 90 91 92 92

半年 上半年181天 下半年184天

4、

天数 91 91 92 92

半年 上半年182天 下半年184天

5、各类节日:元旦节1月1日、植树节3月12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国际儿童节6月1日、建军节8月1日、建党节7月1日、国庆节10月1日、教师节9月10日等。

6、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公元800年、1200年、1600年、20XX年、2400年等)。

7、记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到20XX年是59周年。(20XX-1949=59)

8、计算天数[分月计算] 如6月12到8月17日是多少天?

月 份 6 月 7 月 8 月

30-12+1=19天 31天 17天

合计:19+31+17=57天

第三单元 平移和旋转

[本单元知识点]:

1、认识平移和旋转2、美丽的花边

注意点:平移后物体的形状不变、大小不变。 钟摆的运动是旋转。

第四单元 乘法

[本单元知识点]1、两位数乘整十数、2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3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4、应用。

[记忆]1、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2、验算: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

★连乘应用题。38页第6题、39页第4题等。

数量关系式:每箱牛奶的瓶数×箱数=牛奶的瓶数 单价×数量=总价

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略)

第六单元 千米和吨

1、长度单位有: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进率:1千米=1000米

数量式:跑道一卷的长度×圈数=跑步的距离

2、质量单位有:克、千克、吨 进率:1吨=1000千克

3、单位换算。大单位换算成小单位(乘它们之间的进率)小单位换算成大单位(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第七单元轴对称图形

1、对折后左右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2、常见的轴对称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边三角形。

3、字母是轴对称图形的有:A、B、C、D、E、H、I、 K、M、O、T、V、U、W、X、Y。

4、根据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画出它的另一半。

第八单元认识分数

1、 单位“1”----- 一个物体或者几个物体

2、 分数:把一个物体或者几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1份或者几份。

3、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或相减。)

4、 总个数÷分母×分子=取出的个数 如:90个桃子的五分之三是多少?

5、 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大。 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大。

6、 三(1)班有男生20人,女生25人。男生人数占女生人数的 ,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

第九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1、公式:(见表格)

2、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长 方 形 正 方 形

面 积 长×宽=面积 边长×边长=面积

周 长 (长+宽)×2=周长 边长×4=周长

边 面积÷长=宽

面积÷宽=长

周长÷2 — 长=宽

周长÷2 —宽=长 周长÷4=边长

3、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4、大单位换算小单位(乘它们之间的进率)

小单位换算大单位(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5、★86页思考题(动手分)

6、

甲图形的面积比乙图形的面积大。但是他们的周长相等。

7、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单位不同,无法比较。

8、用20个小棒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用20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两种情况不一样)

第十单元 统计

1、求平均数的方法:1、移多补少 2、总数÷人数(份数)=平均数

2、运动与身体的变化。运动后人的脉搏会加快。休息几分钟后会恢复到正常状态。

第十一单元认识小数

1、 十分之几就等于零点几。2、小数的读法和写法。3、小数大小的比较。4、小数的加减法。

5、 0既是自然数也是整数。6、小数不一定比整数小。

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总结 第4篇

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 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1分=60秒

半时=30分60分=1时

60秒=1分30分=半时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认识整千数(记忆:10个一千是一万)

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最大的三位数是位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5、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6、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7、公式

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差=被减数-减数

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

①进率是10: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0分米=1米,

10厘米=1分米, 10毫米=1厘米,

②进率是100:

1米=100厘米, 1分米=100毫米,

100厘米=1米, 100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

1千米=1000米, 1公里==1000米,

1000米=1千米, 1000米=1公里

6、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

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7、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1000千克= 1吨1000克=1千克

倍的'认识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这个数×倍数=这个数的几倍

多位数乘一位数

1、估算。(先求出多位数的近似数,再进行计算。如497×7≈3500)

2、①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② 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3、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公式:速度×时间=路程

每节车厢的人数×车厢的数量=全车的人数

5、(关于“大约)应用题:

①条件中出现“大约”,而问题中没有“大约”,求准确数。→(=)

②条件中没有,而问题中出现“大约”。求近似数,用估算。→(≈)

③条件和问题中都有“大约”,求近似数,用估算。→(≈)

四边形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公式。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

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分数的初步认识

1、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2、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3、①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②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4、①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和分子相加、减。

② 1与分数相减:1可以看作是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同分子分母的分数。

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总结 第5篇

1归一问题

【含义】 在解题时,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即单一量),然后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这类应用题叫做归一问题。

【数量关系】 总量÷份数=1份数量

1份数量×所占份数=所求几份的数量

另一总量÷(总量÷份数)=所求份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 先求出单一量,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

例1、买5支铅笔要元钱,买同样的铅笔16支,需要多少钱?

例2、3台拖拉机3天耕地90公顷,照这样计算,5台拖拉机6 天耕地多少公顷?

例3、5辆汽车4次可以运送100吨钢材,如果用同样的7辆汽车运送105吨钢材,需要运几次?

2归总问题

【含义】 解题时,常常先找出“总数量”,然后再根据其它条件算出所求的问题,叫归总问题。所谓“总数量”是指货物的总价、几小时(几天)的总工作量、几公亩地上的总产量、几小时行的总路程等。

【数量关系】 1份数量×份数=总量 总量÷1份数量=份数

总量÷另一份数=另一每份数量

【解题思路和方法】 先求出总数量,再根据题意得出所求的数量。

例1、服装厂原来做一套衣服用布米,改进裁剪方法后,每套衣服用布米。原来做791套衣服的布,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例2、小华每天读24页书,12天读完了《红岩》一书。小明每天读36页书,几天可以读完《红岩》?

例3、食堂运来一批蔬菜,原计划每天吃50千克,30天慢慢消费完这批蔬菜。后来根据大家的意见,每天比原计划多吃10千克,这批蔬菜可以吃多少天?

【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总结(汇编5篇)】相关文章:

1.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总结(汇编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