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汇总5篇)

时间:2023-01-07 20:22:26 范文大全

本文为大家分享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相关范本模板,以供参考。

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第1篇

1、鼠害及危害:重灾区在农田、牧场及森林。

2、虫、鼠害的特点:繁殖快、适应能力强

3、★造成虫害和鼠害流行的因素:①适宜繁殖的气候条件;②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天敌减少等。

4、中国的农作物病虫害

(1).特点: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危害:不仅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还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几种病虫害及其分布:

小麦锈病是中国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类小麦病害,在各麦区均有发生。条锈主要发生在华北、华中、西南与陕陇;叶锈主要发生在东北、前套、江淮、滇南红河州;秆锈主要发生在山东半岛至贵州一线)。

水稻病害包括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

棉铃虫多发生于105°E以东地区,大棉铃虫仅分布于新疆。

5、森林病虫害

危害:使农作物、树木染病从而枯萎甚至死株,导致大面积农田、森林被破坏。

防治:①林区围栏,防止人为破坏;

②加强病虫害防治,建立…树种自然保护区。+(生物通用)

6、蝗灾与鼠害——两种最广泛的生物灾害

A、 蝗灾:

(1)危害最严重的爆发性生物灾害。其中,危害最严重、成灾率最高的是飞蝗,俗称“蚂蚱”。蝗灾重灾区主要在黄淮平原的农业区。

(2)东亚飞蝗主要分布在华北和华东沿海各省,对我国危害最大。亚洲飞蝗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西藏飞蝗主要分布于青藏地区。

(3)旱灾与蝗灾经常链性发生,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激增。若前期干旱少雨,利于雌蝗产卵,而后期多雨又利于蝗虫幼虫成长,蝗灾就会爆发。

我国灭蝗的主要方法:人工诱捕捕杀、挖防虫沟、农药灭虫、点火焚烧、投放天敌等方法。

(生物灾害通用):①生物防治。推进专业化防治,力争将病虫害损失降到最低;②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③培育抗病虫害的农作物品种

B、鼠害

重灾区:农田、牧场及森林

危害:害鼠啃食植株,在地下打洞,危害植物根系,使农业减产,森林草地遭到破坏。 (中国)老鼠不仅糟蹋粮食、破坏草原和危害林木,而且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我国鼠害发生面积广、种类多、危害大,对农、林、牧业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

虫、鼠害的特点:繁殖快、适应能力强

造成虫害和鼠害流行的因素:①适宜繁殖的气候条件、②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天敌减少等,

防治措施:农药灭鼠、投放天敌、人工诱捕

7、物种入侵

好处:丰富了引入地物种品种和农业生产类型。

危害:①对入侵地的物种多样性构成威胁;

②降低光线的穿透能力,影响水底生物的成长,降低PH、溶解氧、水产品质量,增加CO2;

③覆盖水面,堵塞河道,影响河运,阻塞排灌;汛期阻碍水流,增大洪水水位,严重影响防洪、发电。(水生物)

④造成社会危害和难以估计的经济损失,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

防治:

①从源头着手,采取优先选择的措施。引入物种时,慎重权衡其利弊与可能的后果;

②加强边境检疫和控制;③出现意外,应立即采取行动来根除和控制。(生物、化学、人工机械)


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第2篇

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靠近板块交界处,构造运动活跃,多地震,岩体破碎;

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破坏植被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建设者的防范意识和措施不到位;

⑤随着经济发展,建筑物、人、财产等趋于密集,易损性高。

灾害造成严重的损失

①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②对交通干线的危害严重:铁路:以成昆、宝成和云南的东川铁路支线最为严重;公路:以川藏、川滇、川陕和川甘等线路最为严重;

③摧毁耕地和建筑物。

试解释我国西南地区暴雨——滑坡——泥石流分布的区域相关性:

我国西南地区水源充足、降水丰沛,多暴雨;西南多山地,地形复杂、构造活跃,地表不稳;暴雨使岩体疏松,在重力作用下下滑,极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滑坡、泥石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它们发生的时间规律与西南地区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因此在同一个地区,暴雨可以引发滑坡、泥石流,形成灾害链。

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第3篇

(一).干旱: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1、干旱和旱灾的区别:干旱多发生于降水不稳定的地区,比如季风区。年雨型、少雨型气候均不宜形成旱灾。干旱地区由于长期处于干旱状态,已适应当地环境,缺乏受灾体,难以成灾。

2、旱灾的特点:渐发性。

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发生旱灾频率较高的地区,其中非洲是旱灾最严重的地区。

3、危害:人和牲畜饮水困难,危机生活和身体健康;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造成湖泊、河流干涸和断流,地下水位下降,部分旅游景观受损;加重土地草场的退化,土地荒漠化;使森林火险等级提高,引发森林大火

4、防御: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布旱灾预报;提高人的防灾减灾意识,及时做好防御准备;大力发展节水型工业和农业;加强水利建设,兴建水库;推广耐旱作物,营造防护林;调整生产结构,改善干旱区生态环境。

5、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

中国旱灾灾情严重原因分析(农牧业灾情严重):

①干旱发生的季节往往与当地农作物生长发育季节相吻合;

②水土组合不平衡,北方耕地多,城市人口密集,水资源少,造成北方城市十分缺水。

6、我国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华北、华南、西南、江淮地区

不同区域的旱灾特点:

A春旱:华北,(4、5月),原因:自然原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雨季未到,降水稀少;大风天气多,加剧了水分蒸发。冬季降雪少,土壤含水量小;华北大型河流湖泊较少。人为:华北地区人口多,工业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春季正值作物返青期,农作物需水量大。东北无春旱的原因: 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春季有积雪融水。

B伏旱:江淮(7、8月),原因:季风进退,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干旱少雨;夏季农作物需水量大。C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a春季气温回升慢,蒸发较弱 b有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但东北地区在盛夏季节,常有久晴高温天气引起的旱灾。

西北地区的干旱缺水:主要原因是

a深居内陆,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较少;

b风力大,蒸发强等因素有关。

华南地区广东等地冬旱:a冬季盛行大陆风,降水少;b冬季气温较高,蒸发较强;c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等.(仅供参考)

我国云贵高原降水多,但干旱较严重的原因为:

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发育,地下多溶洞、暗河,地表水渗漏严重。(云贵高原不是普遍干旱)

总的说来,我国旱灾以春旱发生地域最广,频率最高,夏旱和秋旱次之。

旱涝关系

(1)旱灾和涝灾在时间上交替:我国主要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等地区

(2)旱灾和涝灾在空间上交错出现:某一地带雨涝而另外大片地区干旱,即“这里不涝那里涝,这里不旱那里旱”。

华北地区缺水问题:产生原因:① 自然原因(资源型缺水):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② 人为原因:(需求型缺水)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春季春种用水量大;(水质型缺水)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治理措施:① 南水北调;② 修建水库;③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④ 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⑤ 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⑥ 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技术,提高利用率;⑦ 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⑧ 海水淡化等。我国旱涝灾害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 原因:①季风气候,副高强弱不稳定,雨带移动异常,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②季风区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单位面积资产密度大;③旱灾发生季节与农作物生长发育季节吻合,加重灾情。华北、西北地区防旱措施:①开展农田基本建设;②营建水土保持林,风沙防护林;③改进耕作制度和耕作技术;④干旱地区发展耐旱作物;⑤合理灌溉,采取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工农业用水得用率;⑥因地制宜衽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生态;


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第4篇

滑坡、泥石流灾害

1、滑坡:

①定义: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②发生条件:A岩体比较破碎;B地势起伏较大;C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2、泥石流

(1)概念: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发生条件:A地形陡峻;B丰富的松散物质;C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

滑坡与泥石流易壅塞河道,若量大,滑坡体会在河道中形成土石水坝,在上游形成小型湖泊既“堰塞湖”。若库容达到一定体量,会冲断水坝,对下游形成一次溃决洪水。

(3)多发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①地质构造:复杂/不稳定,地震多发区/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山区;

②地形:地势起伏大/崎岖;③岩性:破碎,风化碎屑物多,土质松散;

④降水(融水):降水多且集中,多暴雨/降水强度大;⑤植被:覆盖差。

人为原因:①破坏植被(毁林开荒、过度樵采、开矿等);

②工程建设开挖边坡,破坏山体的稳定性。

3、中国滑坡泥石流多发原因: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受重力和水力作用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

4、危害

滑坡主要危害:破坏或掩埋坡上坡下的农田、房屋建筑和道路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主要危害: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淤塞阻塞河道,冲毁 农田、房屋,更重要的是对城镇、矿山、乡村的毁灭性冲击,造成人员伤亡

5、治理措施:非工程性措施:加强滑坡泥石流的监测预警预报等;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制定应急预案等;提高人们环保意识和灾中自救互救能力等防灾减灾能力。工程性措施:植树造林,恢复植被,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进行岩土体改造、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山体;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撑物。

中国滑坡泥石流时间分布特点

(1)泥石流: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2)滑坡: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时更多。

空间分布特点:主要发生在山区。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重灾区。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叠加区在第二级阶梯上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

成因:①这些地区为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区,斜坡较多;

②是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交互作用的地区,降水较多;

③还是黄土、喀斯特等可蚀性物质集中分布地区;

④同时人类活动广泛且程度大,这些都为泥石流和滑坡提供了有力的生成条件。

地域上的总特点:广泛性和相对集中性

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第5篇

赤潮:(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多发在较温暖季节,冬季仅在南海、东海发生,发生时间从南往北逐渐推迟。)

(1)产生的原因:

A自然原因:(1)纬度较低,水温高; (2)静水;

(3)静风 (4)海域相对封闭。

B人为原因:

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

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导致海水富营养化);

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2)治理措施:

(1)建立完善的赤潮监控体系,及时发现,采取防范措施。

(2)控制污染,污水净化后再排放,减缓或扭转海域水体富营养化。

(3)利用天敌生物法进行治理

(3)危害:破坏了海洋的生态平衡,引起海洋异变,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四)、咸潮

分布:咸潮多发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

形成原因:自然原因:

①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枯水期,流量较小;

②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气候)

③ 地势地平,河汊纵横;(地形)

④朔望月天文大潮加剧了咸潮。(天文)

人为原因:

①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②下游无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

危害:① 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② 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

③ 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生产设备容易氧化、腐蚀,锅炉容易积垢;

防治措施:从长远看,防治咸潮可采取的措施: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采取调水以淡压咸;对河流水资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强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提高流域水资源的调配能力,制定骨干水库枯季调度管理办法;节约用水等。


【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汇总5篇)】相关文章:

1.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汇总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