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知识点总结(集合16篇)

时间:2023-02-05 11:22:17 范文大全

在学校的时候,我相信每个人都有接触过这些知识点!知识点还可以被认为是一般意义上的重要内容。下面是范文狗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必修四知识点总结,多篇合集,全方面满足您的需求,希望能帮到您!

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第1篇

b|cos〈a,b〉;若a、b共线,则ab=+-∣a∣∣b∣。

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表示:ab=xx'+yy'。

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律

ab=ba(交换律);

(λa)b=λ(ab)(关于数乘法的结合律);

(a+b)c=ac+bc(分配律);

向量的数量积的性质

aa=|a|的平方。

a⊥b 〈=〉ab=0。

|ab|≤|a

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第2篇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十课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文化生活色彩斑斓(多样性)的原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影响

1、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可喜的变化,

2、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所以,文化市场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文化生活“喜”与“忧”的原因)

★★★净化文化环境的措施(国家、企业、个人)

发展大众文化

含义: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我国的主导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为什么要倡导大众文化: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要求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怎样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

(1)弘扬“一个原则”,即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努力“三贴近”和“三创新”,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1、基本内涵: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地位和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3、要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

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4、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第四单元万能答案)

(1)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文化强国,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3)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四有”公民,不断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公益性文化权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4)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5)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6)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7)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继承优秀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8)要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9)既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 基本内容:

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④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

2、 意义: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为内核,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识。

3、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①就必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②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③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④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主体角度要求:

A、(国家)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B、(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C、(公民)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① 必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事业。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②必须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③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求: 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努力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

★★★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

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①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②以集体主义为原则、③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

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重要性)

(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集中体现了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4)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创建活动,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关键),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3、怎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作为中学生,如何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1)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2)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三观”。

(3)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4)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5)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八荣八耻”为自己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

(6)要自觉接受优秀文化产品的熏陶,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①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② 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③ 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科修与思修关系:

联系: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知识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各类文化的做法归纳:

实践—先进文化—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大众文化—落后腐朽文化---精神文明(四有公民;公益文化;和谐文化)—道德建设—核心价值体系—荣辱观—两种素质

1、实践: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做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2、先进文化:牢牢把握前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全面认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取其糟粕,保持民族性,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体现时代性,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

4、外来文化:着眼于世界优秀的文化发展前沿,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5、大众文化:发展人民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不断满足人民日前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6、落后腐朽文化: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7、精神文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建设,培育四有公民(四有公民;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保障人民公益性文化权益;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造活动,弘扬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8、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9、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10、荣辱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为全体社会成员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11、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二)三个主体的归纳

国家:(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先进文化;传统与外来文化;大众文化;落后与腐朽文化;精神文明(教育科技);道德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

个人:以下几句话

(1)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把握正确的航向,自觉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自觉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3)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企业(或者文化从业人员文化单位):

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重视文化对经济和人的影响;加强待业自律,提高经营者的道德修养;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增强社会责任感,生产人民大众需要的、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

(三)注意:

怎么样增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或者影响力。一般用以下语言?按教材顺序背诵

(1)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提高劳动者素质

(3)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提高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4)增加文化消费的比重,以消费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生产力的发展

(5)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

(6)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动文化创新,为传统文化不断注入时代精神。

(7)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吸引外来文化有益成果。

(8)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在于其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如何发展文化产业?

(1)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2)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的继承,古为今用;赋予时代精神的新内容,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利用现代传媒发展。

(3)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借鉴外来文化的精华。

(4)要立足于社会实践,面向人民群众,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5)吸引多方面投资,规模化经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如果材料中涉及到文化交流的有关问题时,答文化交流意义,涉及的原理有: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有利于学习和吸收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推动文化创新。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2)将中国先进文化推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3)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4)有利于加强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发展友好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第3篇

1、真正的哲学为什么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哲学来源于时代(即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政治经济在精神上的反映。

真正的哲学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2、哲学反作用于时代(即真正的哲学为什么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真正的哲学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为社会变革作思想准备。真正的哲学为人们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3、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的条件

1、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的产生与发展

2、自然科学基础: 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律

3、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

(二)基本特征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三个基本特征都统一于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其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第4篇

※1、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哲学是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③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时间经验和认识成果。

3、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①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直接理论来源: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从“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为“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

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批判地吸取)]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①毛泽东思想及其精髓与活的灵魂

②邓小平理论及其主题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本质

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第5篇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包括20课)(近代:中国)

自查点:

近代前期(1919年以前)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主要纲领、评价?

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口号、评价?

辛亥革命的过程、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意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和意义?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任务、合作标志、合作表现、结果、评价?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共产党的成长历程?

抗日战争的过程、国共第二次合作的表现、抗战胜利的意义?

1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要求扩大海外市场和大量掠夺原料。

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0-1842年,《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1860年,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和焚毁圆明园;

签订1858年《天津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

英国侵占我国领土香港地区(条约及地图)经过: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

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

1898年强行租借新界。

2太平天国运动

过程: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通过北伐、西征,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1856年发生天京内讧。1864年曾国藩指挥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洪仁玕著《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3甲午中日战争

过程: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主要战役有平壤战役、黄海战役(邓世昌牺牲)、辽东战役、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影响:

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中国各阶层开展救亡图存的运动。

4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攻入紫禁城,第二次火烧圆明园。《辛丑条约》1901年签订。

总之,《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辛亥革命

中国国同盟会的成立(时间、地点、性质、纲领):1905年在东京成立。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其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把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革命开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时间、性质:1912年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分析其体现的民主精神:主权在民;确立公民的基本权利;三权分立;建立责任内阁,确立议会共和制政体)

年2月12日清朝结束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

辛亥革命的功绩:

①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XX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③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④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6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导火线: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口号、中心、主力:

1919和5月4日;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第一阶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第二阶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

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指导作用。

③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标志: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

国民大革命:

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同国民党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形成。

广州国民政府北伐的开始时间、主要对象:1926年;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②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③陈独秀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国共的十年对峙:

①南昌起义:时间:1927年8月1日;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②1927年毛泽东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③红军长征的起止时间:1934年10月江西瑞金——1936年10月甘肃会宁

④遵义会议:1935年召开,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抗日战争

①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②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③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④共产党在敌后战争开展游击战: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⑤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取得完全胜利,收复台湾。

抗战胜利原因: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国实行了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

解放战争

①重庆谈判:1945年8月底,毛泽东赴重庆谈判,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但人民军队、解放区的合法地位未达成协议。

②内战经过: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与国民党的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③新中国成立:

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第6篇

辨证否定观的要求是什么?

(1)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2)不仅尊重书本知识,尊重,还要立足实践,解放_,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_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辩证法按其本质说是什么?为什么?

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因为(1)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2)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不断运动中,因而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3)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

32、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是什么?

(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破除落后的_观念;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

33、唯物辩证法与行而上学的分歧是什么?根本分歧是什么?

(1)分歧: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行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四、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

1、什么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2、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之间的辨证关系是什么?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5、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是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的矛盾。

6、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7、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

(2)途径:①在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通过改革完成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8、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根本动力、强大动力、直接动力各是什么?

(1)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创新;

(2)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3)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改革;

(4)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

9、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精神财富形成的源泉,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精神财富;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0、什么是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人民群众具有历史性,但其主体是劳动群众。

1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12、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3、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什么?

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群众路线。

14、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是什么?

(1)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2)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15、什么是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指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第7篇

Unit 2 Working the land

【重点词汇、短语】

struggle 斗争

expand 使变大,伸展

thanks to 幸亏,由于

rid 摆脱

rid…of 摆脱,除去

be satisfied with 对…感到满意

would rather宁愿

therefore 因此

export 出口

regret 后悔,遗憾

build up 逐渐增加,建立,开发

lead to 导致

focus on 集中与

reduce 减少

from/of 使…免受影响

comment 评论,议论

【重点句型】

Have you ever grown any plants? If so, what did you do to grow them? If not, what kind of plant would you like to try growing?

你种过植物吗?如果种过的话,你是怎么种植的?如果没有种过的话,你想要尝试种植什么植物?

△ If so为省略句式,意为“如果是这样的话”,if用作连词,so 用来代替上文的内容,以避免重复。If not 意为“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否则,要不然”,意义与If so 相反。

In 1974, he became the first agricultural pioneer in the world to grow rice that has a high

1974年,他成了世界上第一位种植高产水稻的农业先锋。

△不定式放在表示次序的词如the first, the last以及the only, the very, the right, the best等词后面作定语,且与所修饰的名词之间构成逻辑上的主谓关系。

Using his hybrid rice, framers are producing harvest twice as large as 用他的杂交水稻, 农民种出的粮食是以前的两倍。

△“…times as+形容词/副词的原级+ as”为常见的倍数表达法,意为“是……的几倍”。

This room is three times as big as that

这个房间是那个房间的三倍大。

知识拓展

英语中常见的倍数表达法还有:

This room is twice bigger than that

= This room is three times the size of that

这个房间是那个房间的三倍大。

The output of TV sets in our factory is 15 times that of ten years

= The output …is 15 times what it was ten years

我们厂电视机的产量是10年前的15倍。

【语法总结】

动名词

动词的ing形式如果是名词,这种形式叫做动名词。动名词具有名词的性质,因此在句中可以作主语、表语、宾语、定语等。

一. 动名词的四种形式及其意义

①基本形式:doing (表示主动)

②被动式:being done(表示被动)

③完成式:having done(表示主动和完成)

④完成被动式:having been done(表示被动和完成)

例如:

Travelling in space by ordinary people will be common in the

在未来,普通人在太空旅行将会是普遍的事情。

Freddy and his band could go nowhere without being followed by their

Freddy和他的乐队到哪里都被他们的粉丝跟着。

I have no idea of his having done such a thing against

我不知道他做过这样一件违背你的事情。

Many customers complain of having been given short weight at that

很多顾客抱怨在那家商店被缺斤少两过。

二. 动名词的语法功能

动名词在句中可以做主语、宾语、表语和定语等。

Learning English is very difficult .(作主语)

学英语非常困难。

I enjoy (作动词宾语)

我喜欢跳舞。

I have got used to living in the (作介词宾语)

我已经习惯了住农村。

His job is driving a (作表语)

他的工作是开车。

The washing mashine woks (作定语)

这台洗衣机非常好用。

三. 注意事项

只接动名词(不能接不定式)作宾语的28个常用动词

practice、consider、enjoy、finish、give up、imagine、keep、put off、risk、suggest、admit、advise、allow、appreciate、avoid、delay、deny、discuss、dislike、escape、excuse、fancy、forbid、mention、 mind、miss、permit、prohibit

既可接不定式也可接动名词,但含义完全不同的8个动词

remember to do 记住要做某事(未做)

remember doing 记得做过某事(已做)

forget to do 忘记去做某事(未做)

forget doing 忘记做过某事(已做)

regret to do 遗憾要做某事(未做)

regret doing 后悔/抱歉做过某事(已做)

try to do 努力做某事

try doing 尝试做某事

mean to do 计划做某事

mean doing 意味着做某事

can’t help to do 不能帮助做某事

can’t help doing 情不自禁做某事

go on to do 继续做另一件事

go on doing 继续做同一件事

stop to do 停下来去做另一件事

stop doing 停下正在做的事情

it 做形式主语,动名词做真正主语位于句末的重要句型

It is no use/not any use/hardly any use/useless doing

It is no good / not much good doing

It is no worthwhile doing

It is a waste of time doing

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第8篇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5、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客观唯心

※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 ◆ ◆

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第9篇

1、 世界的物质统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认为物质是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是指某种物质的具体形态。

物质世界的唯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世界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起产生的。因此,物质世界是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这原理要求我们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2、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运动是指宇宙间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原理内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这原理要求我们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方法论】这原理要求我们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变论。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

4、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统辩证关系原理★

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在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具有的精神状态。

【原理内容】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能被创造,也能被消灭。

【方法论】这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原理内容】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这原理要求我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第10篇

1、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切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即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都具有客观性。)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即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人的有目的的活动。)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即实践是处于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历史上每个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水平都受到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这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 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

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

真理是客观的。(即真理包含着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对于同个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是惟的。)

真理是有条件的。(即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真理是具体的。(即任何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是帆风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的认识是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认识具有上升性,人的认识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

【方法论】这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部分)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唯物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第11篇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

二、 辩证唯物论(第四课、第五课) ( 原理+方法论)

1、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包括: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的特点)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其一,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则会起到阻碍的作用。其二,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 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②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③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即反对从主观出发,又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的思想。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六课)

1、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实践决定认识,(即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锻炼成才。

②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想,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为什么追求真理需要一个过程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真理是具体有条件的。

四、 唯物辩证法(第六、七、八、九课)

(一)联系的观点

1、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的孤立观点看问题

2、联系是客观性原理。

原理;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原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

原理:区别:①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②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联系: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①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② 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5、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系统优化的思想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二)发展的观点

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具有创新

2、 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原理: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就是在量变和质变的两种状态中不断发展的。(即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①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3、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原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①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②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第12篇

五、社会历史观(第十一课)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最突出表现在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2、两对矛盾和两个规律

两对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决定和反作用)

两个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社会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

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因此: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六)价值观(第十二课)

1、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

内容:

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③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正确的价值观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起促进作用,错误的世界观则起阻碍作用

所以要求我们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标准:客观依据:必须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主观依据: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点:社会历史性和主体差异性(地位、需要、认识角度、立场、阶级性等

3、人生价值观

(1)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社会价值(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奉献,即人是价值的创造者)和自我价值(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索取,即人是价值的享受者)

(2)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 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即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看他为社会、为人民奉献了什么。

(3)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首先必须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客观条件)(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观条件)(一是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二是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三是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第13篇

1、 哲学与生活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因此,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 哲学的含义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注意:

①具体把握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②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3、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4、哲学派别一览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是唯一的实在, 是第一性的东西。

(意识是本原, 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

意识决定物质)

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源。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

5、正确理解“真正的哲学”

(1)含义: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①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③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6、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②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且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因此,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其科学性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其革命性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第14篇

b|sin〈a,b〉;a×b的方向是:垂直于a和b,且a、b和a×b按这个次序构成右手系。若a、b共线,则a×b=0。

向量的向量积性质:

∣a×b∣是以a和b为边的平行四边形面积。

a×a=0。

a‖b〈=〉a×b=0。

向量的向量积运算律

a×b=-b×a;

(λa)×b=λ(a×b)=a×(λb);

(a+b)×c=a×c+b×c.

注:向量没有除法,“向量AB/向量CD”是没有意义的。

向量的的数量积

定义: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b。作OA=a,OB=b,则角AOB称作向量a和向量b的夹角,记作〈a,b〉并规定0≤〈a,b〉≤π

定义:两个向量的数量积(内积、点积)是一个数量,记作ab。若a、b不共线,则ab=|a

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第15篇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市场配置资源

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即必须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因):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2、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3、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进行。其实质是价值规律在发生作用。

4、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①在经济生活中,市场能够及时、灵活的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传递市场供求的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②市场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因此说市场是调节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

5、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不能调节的领域: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市场能够调节,但不让它调节的领域: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不能让市场来调节。

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

6、单纯市场调节的危害:——因此,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①严重危害公民的身心健康,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安定;

②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③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

④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7、规范市场秩序:

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条件: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

表现形式:法律法规、行业规定、市场道德规范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②根本目标——共同富裕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3、宏观调控

①必要性:

第一、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要求)

②含义: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③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

④手段:

法律手段——立法规范、司法打击

行政手段— 辅助手段,用得比较少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1、总体小康

表现:

微观上看: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宏观上看: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GDP)。

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实现时间:本世纪头二十年

2、全面小康

特点: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即:六个“更加”)

3、全面小康的经济建设目标:

①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 国内生产总值 到20XX年力争20XX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②基本实现工业化,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加开放更有活力的市场体系。

③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 、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④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福足的生活。

4、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一样,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四、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1、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2、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追求GDP的增加,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

3、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第一要义是发展

以人为本——本质和核心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本要求

统筹兼顾——根本方法

五、面对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3、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强有力的载体。

跨国公司是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最大的利益;其业务是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其作用是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4、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其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5、经济全球化的有利影响: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6、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不利影响):①经济全球化扩大了世界各国的贫富差距;②经济全球化导致风险全球化,加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7、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迎接挑战。

六、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1、WTO的地位: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2、WTO的作用:组织多边贸易谈判、制定贸易基本原则和协定、提供解决贸易争端的场所。

3、WTO的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最重要的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原则与公平贸易原则、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

4、我国加入WTO的利弊:

①利: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②弊:经济风险显著增加

5、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6、要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必须坚持“引近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基本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7、我国对外开放的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也是我国发展的根本基点)。

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第16篇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2个小题)

一台电脑由数以万计的人参与制造,他们当中大多数互不相识,让电脑得以出厂的无数行为更没有任何人规定或指挥。从电脑的制造中可以看出()

企业联合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社会分工促进了生产效率提高

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社会道德在市场中起支配作用

【解析】题干强调电脑的制造虽然没有人指挥但仍然能顺利完成,这体现了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C项符合题意;A项与题意不符;B项强调社会分工,但没有看到市场促进资源和劳动力的流动,排除;D项本身说法错误。

【答案】C

冬虫夏草有“软黄金”之誉。我国虫草资源量已陷入“越少越贵、越贵越挖、越挖越少”的恶性循环。一些人通过囤货、炒作、造假等手段牟取暴利,一些经销商用掺水、加铁丝、加金属粉、注水银等方法增加虫草重量,有的用面粉制成假虫草。这表明 ()

①市场调节具有固有的缺陷和弱点 ②必须控制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③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市场规则 ④必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①④②④

②③ ①③

【解析】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②观点错误;④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①③正确且与题意相符。

【答案】D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同样重要的地位。中国作为极具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在发展生态文明上具有鲜明的体制优势,体现在()

①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②我国市场经济以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为根本目标③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④能够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

①② ②③

①③ ③④

【解析】①是市场经济都具备的特点,不是社会主义体制的优势,不符合题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②错误。③④符合题意。

【答案】D

根据我国《最低工资规定》,各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每两年至少要调整一次。坚持最低工资标准()

①是国家运用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②是国家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③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④有利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①②③ ②③④

①②④ ①③④

【解析】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是国家运用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①正确,②错误。③④是对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经济意义的正确表述。

【答案】D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力争20XX年比20XX年人均GDP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

①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效益②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① ①②

①②③ 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新要求。①②③④都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故选D项。

【答案】D

《环渤海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强化区域资源整合、服务平台与合作机制构建,必将推动环渤海区域旅游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素质提升、产业联动发展。该规划有利于()

①统筹区域发展②落实科学发展观③实现区域内的协调发展④统筹城乡发展

①②③ ①②④

①③④ ②③④

【解析】强化区域资源整合,有利于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属于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之一;区域关系不同于城乡关系,排除④。

【答案】A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经济率先转型升级,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支持力度。假如让你对上述要求提炼一个标题,你会选择 ()

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解析】材料主要体现了我国积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这也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举措,C项符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与题意无关。

【答案】C

加快钢铁企业兼并重组,鼓励钢铁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大力推进钢铁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换代,开发绿色低碳节能环保型钢材等,这有利于钢铁企业()

①确保利润的增加②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③转变自身发展方式,加快产业优化升级④强化技术创新,淘汰落后产能

②③④ ①②④

①②③ ①③④

【解析】从材料中的“兼并重组”“技术进步”“产品升级换代”“低碳节能环保”等信息可以看出,②③④均符合题意。“确保利润的增加”是错误的,故选A。

【答案】A

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

①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业岗位②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③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单位商品价值量④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①③④ ②③④

①②④ ①②③

【解析】①②④分别从生产、就业、产业、经济、综合国力等角度说明了自主创新的意义;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小,③错误。

【答案】C

漫画《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想说明()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波动

各国经济之间有相互依赖的趋势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

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的载体

【解析】从题中漫画可以看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引导着经济全球化的潮流,聚集了更多的社会财富,这表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故选A。其余答案均与题干意思不符合。

【答案】C

随着“中国制造”在世界的崛起,包括汽车、航空等产业在内的制造业产业链条正逐步向中国转移。面对这一趋势,我国应该()

①通过科技创新加大对制造业的改造力度②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③扩大投资,不断扩大制造业规模④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等互利的原则

①②③ ②③④

①③④ ①②④

【解析】“不断扩大制造业规模”的说法不正确,③应排除;①②④都有利于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

【答案】D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是中国经济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①可以采用到境外办厂、承包工程、劳务输出等形式

②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 ③应当遵守和利用通行的国际规则,维护自身利益④要坚持以质取胜,培育自己的名牌,树立我国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

①③④ ①②④

②③④ ①②③④

【解析】①②③④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情况,与材料和事实相符,均应入选。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每道大题20分,共2个大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河南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力的文化大省,特别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河南也面临粮食增产难度大、经济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足、城镇化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低等诸多挑战和问题,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河南省应如何促进本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答案】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发展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本省的核心竞争力。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④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材料一实体经济是创造财富的源泉,是最大的就业容纳器和创新驱动器。重视实体经济发展,不仅是我国应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途径,而且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材料二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低速增长阶段,国际市场需求减少,主要发达国家加速发展新兴产业,实施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也在加速发展他们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加上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这些都不利于外需增长。此外,我国经济发展的要素成本上升的趋势呈现长期化,依靠过度消耗资源牺牲生态环境求发展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难以维系,这些都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如何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我国实体经济要怎么做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

【答案】

(1)①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③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④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⑤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2)①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②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③必须促进“引起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④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必修四知识点总结(集合16篇)】相关文章:

1.必修四知识点总结(集合16篇)

2.化学必修四知识点总结(汇总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