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汇编15篇)

时间:2023-05-05 19:44:15 范文大全

本文为大家分享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相关范本模板,以供参考。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1篇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从形式上看:罗马法分为习惯法和成文法;从适用范围上看,罗马法分为公民法和万民法

一、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习惯法:(法律和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界限) 危害:贵族常常随心所欲的解释法律,保护自己,损害平民利益

《十二铜表法》 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比较广泛

影响:积极: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平民利益得到保护。

消极: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根本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 缺陷:适用范围狭小;形式主义色彩浓厚、缺乏灵活变通;内容保守…

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世纪时,帝国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

《民法大全》(6世纪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二、罗马法的影响:

积极:①稳定了社会秩序,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罗马帝国的统治; ②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反封建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③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局限(实质):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罗马法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是维护奴隶主地位和统治的工具。

补充:罗马法的思想内容: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核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渗透着“自然法”思想

一、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资产阶级革命

1、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640)的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标志:1688年“光荣革命”。

实质:资产阶级、新贵族和旧贵族之间达成的妥协。

意义:以相对和平的方式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实现了资产阶级掌权的愿望,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结束,为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提供了政治保障。

二、君主立宪制确立: 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

1、内容:①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王权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2篇

抗日战争初期抗日的情况:

两个不同的党派:国民党和共产党。

两个不同的战场: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的敌后战场。

两条不同的路线: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和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

两种不同的结果:国民党溃败,丢失大片国土;共产党开辟大片抗日根据地,威胁着敌人后方。

关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概况,可以这样记忆:

五个年头:1789~1794年。

四个资产阶级派别: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热月党人。

三个阶段:1789~1792年;1792~1793年;1793~1794年。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3篇

一、问答题的审题要求

一般来说,一道完整的历史问答题,包含四种构题成分:

1、提示语:即提示回答问题的方式,如题目中的“简述”、“比较”、“论证”等等。根据这些解答的提示语可确定题型。

2、主干语(或中心语):即指明答项内容的对象的成分,它提示答案围绕的中心和落脚点。

3、答项语:即要求回答的内容的成分,如“情况”、“经过”、“内容”、“结果”等等。

4、限定语:限定解答内容或解答对象的时间、空间、角度、频率等等的成分。

【例】概括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领袖们“向西方学习”的主要主张、社会实践和各自特点,指出他们在目标追求上的共同之处,并分析这一追求过程中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注:红色字体为提示语,蓝色字体为中心语,深绿色字体为求答项,浅绿色字体为限定语。)

二、问答题的答题要求

答案形式: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

史实选取:准确、典型、全面;

答案内容:核心知识;

答案结构:史实+结论(评论)。

三、问答题解题方法

(一)叙述题

[题型特点]

叙述题是问答题中最基本的题型,此类题型的要求是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产生、发展或消灭的过程,以及历史人物的重大活动作系统的归纳叙述。其提示语有“简述”、“概述”、“试叙”、“如何”、“怎样”、“是什么”、“有哪些”之类。

(二)论证题

[题型特点]

论证题最大的特点就是“论”。即要求运用已有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通过对史实的透彻分析,说明道理,得出结论,来论证某一观点或结论的正确或错误。其提示语有“说明”、“论证”、“证明”、“试论”、“谈论”、“为什么”之类。

(三)比较题

[题型特点]

比较型的问答题最明显的特点是“比”,即要求通过类比或对比的方式,将在属性上具有可比性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概念进行比较,以归纳出它们的异同点或区别出它们的本质特征。比较题的提示语有“比较”、“对比”、“与……相比”之类。 键。

(四)评价题

[题型特点]

评价题要求依据自己所学的历史和其它学科知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给予中肯的评判和估价,其提示语有“试评”、“评价”、“你的看法如何?”之类。评价题与论证题不同,论证题概括所论证的观点,结论是明摆在题目中的,而评价题答案的观点,则是考生自己在分析综合中提炼出来的结论,属考生本人的见解。这种见解,只要观点正确,论据确凿,言之有理,就应予以肯定,因此它可以较好地发挥考生的创造性。例如对洋务运动历史作用的评价是多年来在学术界颇有争议的一个问题,只要言之成理,就应该同等记分。这充分体现了评价题检测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题型特点。此外,在历史问答题中,单纯的评价题并不多见,它一般与叙述题结合形成“评述题”。

(五)综合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年深化,历史问答题的设计无论内容和形式都呈现出复杂化,综合化的趋势,在一条问答题中往往不再局限于单一的题型。回顾上述我们所选取的典型题例就是很好的例证:叙述题中既“简述”、又要“说明原因”;分析题中的提示语也有三个“指出”、“说明”、“分析”;比较题中既要“比较”,又要“分析”。所以对于叙述题、论证题、分析题、比较题、评价题各自的解题技巧,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地运用到综合问答题的解答中。

四、问答题解题注意事项:

首先明确问答题的基本结构

通常情况下,问答题是由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四部分构成。提示项是对考生回答方式的提示,限定项是对题目涉及的时空范围和情景内涵的规定,中心项则规定了解答所依据的对象和内容,求答项是对回答内容和项目的规定和要求。中心项是问答题的核心部分,提示项、限定项从属、服务于中心项,中心项决定求答项。

四大项共处于一道问答题中,但先后位置和出现的次序不定,四者相互依存、合理统一,共同服务于问答题的考查功效。

细心审题

审题对问答题来说,尤其重要。能否审好题,是答好问答题的先决条件。通常憎况下,审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明确要求。审题首先要明确问答题的类别和基本结构,要正确地找出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等,以便完整、准确地把握题意和要求。 第二,确定题型。随着高考问答题综合性增强的态势,其复合性加强。审题时要根据提示项及简述、概述、说明、简析、评价等说明性文字,确定好题目类型,依此确定解题基本思路和答题基本方法。

第三,挖掘题意。根据要求,确定好时限、内容和思考的范围。如1995年“建国后生产关系题”,题目涉及回答的内容有:生产关系变革的步骤、每次变革的原因和内容及结果、理论依据等三方面。考生必须综合建国以来生产关系的三次变革来回答,但有不少考生仅答出一、二次变革。对材料问答题,要明确材料的观点,并搞清观点与试题论证的关系。针对一题多间和分值分布的规定,搞清重点与非重点,并据此确定各部分作答的内容和时间的分配。 第四,审明材料的观点。目前来说,不少问答题是通过材料来创设答题情景的。这就需要搞清所引历史材料的观点,特别是有关材料类的论证题,其观点。结论,多是需要考生论证的论点。否则就会文不及意,离题万里了。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4篇

秦朝的统治

1、秦的统一

⑴、统一的条件:社会生产力不ZYB系列增压泵断提高,民族之间、地域之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长期的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人民渴望统一;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国富兵强,实力超过了其他国家,具备了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嬴政掌权后,广泛搜罗任用外来人才,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

⑵、过程:灭六国;统一越族地区;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为了解决军粮运输困难,开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连接起来;击匈奴,取得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形成中国历幅员空前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⑶、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顺应了历史潮流,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⑷、疆域:秦的疆域时,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到南海。秦是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大国。从此,统一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国家的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秦王嬴政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完成统一大业,功不可没。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①政治:第一,确立皇权至高无上,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一切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皇帝制度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自秦至清末,延续了2100多年。第二,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在中央设“三公”及“九卿”。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九卿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分掌政要。在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诸卿以及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第三,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秦律集中ZYB型系列渣油泵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对后世封建律令制订很有影响。

②经济:第一,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地主阶级专政的经济基础。封建国家保护土地私有制,有利于社会生产的组织,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但加重了人民的地租、赋税负担)。第二,统一度量衡(改变了战国以来度量衡的混乱局面,便利了经济交往和发展)。第三,统一货币便利了商品的交换和物质交流,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第四,统一车轨,修驰道(对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③文化:第一,书同文(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第二,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但毁灭了文化典籍,极大地摧残了文化。)第三,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规定教育由官府举办,严禁私学,实行愚民政策。

④作用: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巩固发展国家的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秦中央集权制的特点:是皇帝通过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的官吏而掌握了人事大权。

3、秦末农民战争

①原因:秦朝的暴政(徭役繁重、刑罚严酷、赋税十分沉重、土地兼并严重)。②陈胜、吴广起义。时间:公元前209年;起义地点:大泽乡;提出口号:“伐无道、诛暴秦”,“王侯将相,沥青拌合站增压泵宁有种乎!”政权建立:在陈建张楚政权。

③农民战争_朝:陈胜被杀后,由刘邦、项羽等人领导的起义军继续进行反秦斗争。不久,赵高杀秦二世,另立子婴为秦王。前207年,刘邦军至咸阳附近,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③意义:_秦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迫使后来汉初统治者采取一些休养生息的政策。大大削弱了奴隶制残余。他们的首创精神,为历代农民树立了榜样;他们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汉初“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5篇

雅典选官制度的特点

雅典的选官制度虽然看似民主,但能够参选的人数比例非常低(例如在前4世纪中,雅典的人口可能达到25万至30万左右,但只有3万人为可以参与议会投票的成年男性公民。)

雅典选官则是从自愿者中抽签选择,完全看运气,而与水平无关。

雅典获选者则自动进入各个官位,不需要进行册封,权利则基本以为民服务为主,不像中国权利大(中国是一言堂制度,雅典是全民议会制度)。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6篇

1、热爱祖国,矢志不渝

(1)战国时期屈原热爱祖国,其作品《离骚》抒发了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2)两宋时期,山河的破碎和民众的苦难激发了诗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如岳飞把杀敌报国的壮志写入诗词;辛弃疾投笔从戎。

(3)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1)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林肯提出“为联邦统一而战”的口号,并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从而维护了国家统一。

(2)1945年8月,为了“和平民主”,赴重庆与国民政府进行谈判。

(4)20XX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以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3、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1)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2)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的消息传出后,台湾军民反对割台的斗争此起彼伏。

(3)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4)1937年,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2)魏源《海国图志》中“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辉。

(3)甲午战争失败后,面对民族生存危机,中国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以不同形式开展救亡图存的斗争。(义和团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等)

(4)甲午战争后,中国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

(5)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的消息传出后,中国人民掀起了一场抵制日货的大规模运动。

(6)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中青年学生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爱国情绪高涨;出现“三罢斗争”。

5民族精神,薪火相传

(1)革命与建设时期:井冈山精神;红军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求知意识、科学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大大加强。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7篇

中英《南京条约》开上海为通商口岸,而没有南京;《天津条约》开南京为通商口岸,而没有天津,但通商口岸已经开到了海南岛和台湾岛;《北京条约》开天津为商埠,但北京不是。

《南京条约》的内容体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商品输出、掠夺原料的侵略要求;《马关条约》的内容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锐;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新的时代特征,主要是指它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了反侵略的任务,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天京变乱不是偶然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历史的必然。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他们没有先进的革命纲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因而,天京变乱的悲剧,偶然性中包含着历史的必然。

《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绝对平均主义的性质,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是指平均分配土地,第二是指平均分配产品。平均分配土地调动了农民革命与生产的积极性,而平均分配产品则相反。

五四运动只是取得阶段性胜利(或初步胜利),并不是彻底胜利。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内合作,而不是党外合作,也不是两党合并。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

中共“二大”的主要成就是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中共“三大”的主要任务是讨论与国民党合作,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国民党“一大”讨论的是国民党改组问题,而不是国共合作问题。

大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

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而国民革命运动却失败了。

近代前期三次运动的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运动;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起义失败的最大教训是坚持“城市中心论”,最大启示是应该从城市转入农村,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到了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才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8篇

商帮:亲缘与地缘基础上和衷共济

(1)明清时期,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人等大商帮。

(2)商帮形成的原因:商帮成为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和市场价格的制定者、左右者;商帮在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还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地保护自己。

2、国共关系:合作则双赢,对抗则俱伤

(1)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通过宣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2)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国共合作破裂。

(3)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讲话,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这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4)1946年6月底,蒋介石调集重兵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5)国共关系“分则两伤、合则两利”

①“分则两伤”:因为两党的性质、立场、纲领、前途等都是不同的,为此,国共势不两立,长期分裂内战,损伤国力,严重影响国家独立统一、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

②“合则两利”:国民革命时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20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日战争时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共同抗战,中国人民才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3、战后世界的经济合作

(1)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正式成立。

(2)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3)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欧共体正式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4)1999年,东南亚10个国家全部加入了东盟。20XX年,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

(5)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成立。

区域性经济集团除了经济领域的合作外,往往还包括政治、外交、军事、社会、科技等方面的政策协调与合作。区域性经济集团与世界性经济集团相比,在规模上有明显区别。世界性经济集团是面向世界各国,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

4、新中国在内政外交上的合作精神

(1)政党间的合作:1956年4月,中共中央正式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2)民族间的合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做了更明确的规定。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加强了民族团结。

(3)两岸合作:“一国两制”的构想:1984年,“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9篇

1、东西方人文主义的差异

(1)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不同:西方强调个性发展,中国强调人的社会性。

(2)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不同:中国强调社会等级秩序,西方强调人的平等。

2、雅典民主制与古代中国君主集权制的利弊

(1)利

①雅典:使公民有自由发挥才能的空间,思想空前活跃。

②中国:有利于大规模工程建设,组织和有效抵御外侵,维护统一。

(2)弊

①雅典:范围狭窄,具有随意性。

②中国:易产生暴政和腐败;钳制思想;阻碍新兴经济因素成长。

3、古代东西方科技文明的差异

(1)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

(2)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

(3)中国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

4、古希腊文明与古罗马文明的区别

(1)文明拓展方式

①希腊:通过殖民建立新城邦,吸收外部文明来拓展希腊文明。

②罗马: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在继承希腊文明、吸收外部文明的同时拓展罗马文明。

(2)国家形式

①希腊:分散的城邦制;小国寡民,独立自治。

②罗马:统一集权制。

(3)政体和统治方式

①希腊:君主制—贵族集体统治—公民全体集体统治;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②罗马:君主制—贵族共和制—君主专制,没有发展为民主制度。

(4)政治文明贡献:①希腊:民主政治。②罗马:法律。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10篇

时间有先后,你只要把大事年表里的重要事件多看几遍,自然记牢了。除了重要事件要确知其发生年分(如维也纳会议是1814-15年,辛亥革命是l911年),其它只须明白其大概年代,或不同事件的先后次序(如维也纳会议先於凡尔赛会议),便可以了。

地点有东西南北,你只须认识各地的大概位置或相对位置便行了。最佳的方法是和地理科结合,确认各国今天的政治地图,特别是欧洲和中日的国界.主要城市。此外,若干条约规定的领土转变也应紧记。

人物是构成历史事件的主角。不过,会考要求并不太高,我们祗要熟记重要的历史人物便可以应付考试了。如自强运动的曾、左、李.恭亲王、慈禧太后是必须熟记的,次要的人物如魏源、冯桂芬则略知一二,再其次的,则一律不记。不同历史人物的生存时代和事迹也应知其大概,才不会张冠李戴。

事件由时地人三项元素构成。明白了上述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自能对重要史事了如指掌。历史事件的相关年代要清析:先念念课题的次序;次念某课题的重要事情,如1860至1919年中国的大事包括自强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瓜分运动、戊戌维新、义和团事件.晚清改革、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然后记诵某事件的其它重大情节,如自强运动分为三阶段,辛亥革命分为兴中会和同盟会两个时期。至於枝节琐事,似非会考的重点。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11篇

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区别影响

显著特点:

第一,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并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第二,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已超出一国的范围,其中有不少出现于德国、美国,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第三,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除一些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或将要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外,有些后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如德国、日本则尚未完成或刚刚起步,因此,对它们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这些国家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其发展速度比较迅速。

影响: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迅速产生垄断和垄断组织。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全球的侵略和扩张。

高二历史必修1知识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始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了,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出向西方学习,开眼看世界,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这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思想并没有付诸实施。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为首的洋务派进一步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图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这场洋务运动虽然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基础,但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洋务派的"自强"的迷梦彻底破灭。

(2)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是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人,是早期维新思想的来源。他们的代表人物是正在转化中的资产阶级的新型知识分子,他们认为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涉及到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领域。他们的代表人物有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他们的思想为维新变法思想做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3)19世纪90年代,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首的维新派开始用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来评判中国,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他们提倡资产阶级新学,批判封建主义旧学,引导人们重新认识世界,痛感民族危机的严重,号召人们奋起救国,给古老的中国社会注人的活力是不可低估的。尽管它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对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却是一次巨大强烈的冲击。

(4)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历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作为思想战线,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新文化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后期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使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浩地位,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当然,他们在批判封建正统思想的过程中,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而且他们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

(5)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李大钊第一个在中国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中国有许多知识分子都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对改造中国的历史作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转变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导致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了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准备工作,1920年各地陆续建立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共产主义小组;随后,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了。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12篇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两个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

欧洲联盟

(1)欧共体(创立时间:1967年)的机构包括: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2)1993年,“马约”正式生效,欧洲联盟宣布成立。

(3)影响:①推动欧洲经济的发展,欧盟与美国、日本并列为世界经济三强。

②促进区域经济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③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欧元形成

1999年1月1日,欧元诞生。

欧元的问世,淡化了欧洲地区的疆域和国别概念,促进欧洲国家走向联合,有利于加深欧洲经济一体化和推动欧洲政治一体化。

北美自由贸易区

正式诞生的标志是: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

组织的特点:是世界上出现的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其成员国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贸易伙伴关系。

影响:对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德经济发展起积极作用,相互弥补经济发展的不足,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是南北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功范例,加快美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经济全球化的意义。

亚太经合组织

(1)正式成立:1989年11月,堪培拉会议,。

(2)中国于1991年同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一起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3)亚太经合组织的最高活动是:非正式首脑会议。

世界贸易组织(WTO)

(1)依据:乌拉圭回合

(2)成立:1995年1月1日,正式建立

(3)性质:成为国际经济贸易中调解各成员国相互间贸易关系、解决各成员国贸易争端的机构。

(4)成立的意义:标志着多边贸易体制建立。

中国入世

(1)过程: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1986年正式提出复关申请;20XX年11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中国入世的影响:机遇: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分工;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从而维护合法权益;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挑战:对我国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挑战。

我们的策略:抓住机遇、积极参与、防范风险、趋利避害

经济全球化

(1)时间:80年代末90年代初

(2)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①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的强有力推动。

②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③市场经济体制被普遍认可和接受。

(3)表现:

①资本的跨国流动。

②生产的国际化。

③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程度加深。

⑤世界市场的扩大。

(4)认识: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把双刃剑,既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又使经济的发展更加不平衡,贫富悬殊更大。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5)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①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如环境污染、人炸、能源危机等。

②世界各国经济过于相互依赖。

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6)对策:

A、需要全人类共同行动。

B、加强对人类共同性问题的对策研究,制定出全球范围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措施。

C、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各国人民携手解决。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13篇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统一

背景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兼并战争

条件

①经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增强

②思想:法家学说为秦的统一奠定理论基础

③客观:人民渴望统一

④主观: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措施(巩固统一)

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统一文字;修驰道、开通灵渠、修长城、移民等。

影响

①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③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二、皇帝制度

内容 ①权力高度集中天下大权,集于中央 中央大权,集于皇帝②皇权至上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皇帝有权任免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③皇帝独尊(皇帝神圣)创制皇帝专用称号(朕、 制、诏 、玺)④皇位世袭

特点 皇位世袭——权力的不可转移 皇权至上——地位的不可僭越 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三、中央官制

内容:三公九卿 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副丞相,上传下达,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全国军务九卿(诸卿):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分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

特点 ①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②军政大事,先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以减少决策失误。

利弊 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弊:因皇权过大,易形成君主专制独裁,缺乏对皇帝的监督与制约的机制。

四、郡县制

背景:①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建并的地区设郡县②秦统一后,通知区域空前扩大③李斯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内容: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个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建立相应的地方官僚机构,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把全国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14篇

早期殖民扩张时期的国际关系:时间为17和18世纪,其中法国、西班牙、荷兰和英国四大商业强国的冲突,构成了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中心内容之一。在这场斗争中,先是英国打败西班牙,17世纪下半期,英荷之间又发生了三次战争,结果荷兰的殖民优势被摧毁;在北美,英国夺取了荷属阿姆斯特丹(改名纽约)。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英国又同法国多次发生战争,夺取了法属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广大地区,并夺取了法国在印度的大部分地盘。在长期殖民战争中,英国掌握了海上霸权,抢占了广大殖民地,成为世界上的殖民帝国。这一时期,新崛起的俄罗斯帝国与瑞典的北方战争、普鲁士和奥地利的扩张,构成了国际关系的第二个内容。俄国彼得一世、普鲁士腓特烈二世的扩张表现在领土的侵占,这与英、法等国殖民地扩张有所不同。同时,此种扩张更多地带有封建色彩,而英法的扩张,则是早期资产阶级原始积累的性质。在这一时期,强国之间的关系随着各自利益的需要而变化,如普奥,既有战,又有结伙瓜分波兰的举动。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和发展时期的国际关系:时间从18世纪法国大革命开始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止。18世纪以前,封建君主_家对国际事务拥有重大影响。法国大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体系。欧洲各国封建势力内外勾结,组成反资产阶级革命同盟。因此这一时期的国际关系首先表现为法国与欧洲列强的关系。在法国大革命中,先是普奥组成干涉军,失败后,英国为同法国争夺中东的利益和进行海上争霸,组织了第一次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后,法国与第二次反法同盟之间的关系,是新生的资产阶级政权与传统的封建势力之间关系的继续,并使新生政权得到巩固和发展;法国与后来反法同盟之间的关系,带有明显的争霸特点;而对西班牙和俄国的进攻,则是侵略行径。1815年,拿破仑战争失败后,战胜国召开了维也纳会议,建立了具有一定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个国际政治体系--维也纳体系。当时的欧洲列强俄、英、普、奥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在欧洲划分了势力范围,奠定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这个体系的特点是:封建_家在其中占据支配地位,组成了多极均势结构,以恢复、巩固欧洲封建秩序,消灭各国革命为目的。19世纪中期,为了争夺海外殖民地和欧洲霸权,资本主义列强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导致了一些局部性的国际战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为争夺土耳其,英、法、俄之间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在德意统一过程中,也渗透着复杂的国际关系,德意志统一进程包含有普奥与丹麦的关系、普奥之间的关系和普法之间的关系。意大利统一主要体现了奥意的关系、意法的关系、法奥的关系等。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和一战时期的国际关系: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英国的工业生产由70年代的世界第一位降至第三位;法国由第二位降至第四位;美国由世界第四位跃居第一位;德国超过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这种新的力量对比与当时势力范围的划分、殖民地的占领不相称,世界领土又已经被瓜分完毕,于是新老帝国主义之间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和斗争变得空前尖锐。由于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德国的领土野心和殖民扩张对老牌头号殖民帝国英国的威胁,英德之间的矛盾成了当时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了以德国为首的德奥意三国同盟和以英国为首的英法俄三国协约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双方疯狂扩军备战,终于在1914年爆发了一战。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掠夺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双方在西线、东线、南线以及亚洲部分地区进行了交战。1918年德国战败投降,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15篇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1、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

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

2、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

(1)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

(2)强调人的价值。

(3)代表人物及主张:

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二、美德即知识

1、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2)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3)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

(4)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2、影响: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著有《理想国》一书,他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主张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

2、柏拉图的这种想法尽管有很多错误,但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汇编15篇)】相关文章:

1.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汇编15篇)

2.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必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