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总结专题(推荐23篇)

时间:2023-04-25 16:22:20 范文大全

数列专题和知识点都有哪些基本的公式,在数列专题的学习中需要掌握哪些内容?下面是范文狗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知识点总结专题,多篇合集,全方面满足您的需求,希望能帮到您!

知识点总结专题 第1篇

地壳物质循环

(1)岩石按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如石灰岩、砂岩、页岩)、变质岩(如片麻岩、板岩、大理岩)。

(2)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

(3)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

①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形成的,因而一般的分布规律是岩层年龄越大,其位置越靠下。

②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的形成晚于其所侵入的岩层。

③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且其形成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一般情况下,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④如果是海底的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离海沟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注意上述判断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内力作用与地貌

外力作用与地貌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非地带性现象分析表现实例分析

山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和雪线分布的影响因素

(1)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

山地自然带类型(带谱)与山地所处的纬度、山地的海拔和坡向等因素有关。

①山地所在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垂直带谱越复杂,反之越简单。

②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基带(起始带)与当地水平分布的自然带一致;赤道附近的山脉,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相似。

③同一山体相同自然带在阳坡分布的高度高于阴坡。

(2)影响雪线分布的主要因素

①气温: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全球雪线高度分布的总趋势是两极最低,向低纬度逐渐升高。同一山体,一般阳坡日照强,气温高,雪线高于阴坡。

②降水量:雪线高度与降水量呈负相关。

知识点总结专题 第2篇

影响某地降水多少的因素

位置:主要是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通常大陆内部干旱少雨。

大气:主要包括大气环流、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因素对降水的影响。

(1)大气环流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三圈环流中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其中低压带控制地区降水较多,高压相反;西风带内西岸降水多于东岸,信风带内东岸降水多于西岸。季风环流中,夏季风降水多于冬季风。

(2)锋面:冷、暖锋、准静止锋过境时都易产生降水。

(3)气旋对应的是低压,气流上升多阴雨;反气旋对应高压,气流下沉多晴天。

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高大地形也会阻止水汽的进入,如新疆气候干燥的原因除了深居内陆以外,还由于周围高大山脉对水汽的阻挡。

洋流:暖流流经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流经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例如,澳大利亚的荒漠一直延伸到大陆西岸的广大地区,除副高控制外,还受信风和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影响;再如,北极圈内的海港摩尔曼斯克终年不冻就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的作用。

植被和水文状况: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以及湖沼、水库周围,空气的湿度较大,相对降水较多。

人类活动:城市湿岛效应是城市多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雨岛效应是城市尘埃多,凝结核多,雾和低云比效区多。


知识点总结专题 第3篇

①山西煤炭资源丰富,品质优良,开采便利,且位置靠近东部,成为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

②问题:山西产业结构以煤炭工业为主,十分单一;由于国家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将改变过分倚重煤炭的局面;煤炭开采和利用过程中,破坏地表,加剧水土流失,形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

③措施: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技术,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建立清洁能源生产体系;调整产业结构,重化工业(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等)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做好矿区复垦绿化工作,治理环境污染。

知识点总结专题 第4篇

人口增长

(1)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存条件的改善导致死亡率的下降,因此,转变过程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然后出生率下降,最终二者均达到较低水平,完成转变过程。

(2)人口问题

①人口增长太快:主要表现在发展中国家。影响:资源短缺,环境压力大;影响经济发展。对策: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②人口增长太慢: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③我国的主要人口问题: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量大;人口素质较低;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较大。

人口迁移

(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2)人口迁移的影响

①对迁入地的影响

有利方面:合理的人口迁移,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迁入地资源开发、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综合环境的改善。

不利方面:不合理的人口迁移,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或加剧迁入地的生态环境问题;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也会给城市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给迁入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治安带来压力。

②对迁出地的影响

有利方面: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缓解了迁出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迁出人口获得就业机会,增加了家庭收入,有利于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

不利方面:迁出的人口大多是身体素质或文化素质相对较好的年轻人,这对迁出地而言无疑是一种损失;基础教育投入多,回报少,影响迁出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三大功能分区

城市化

城市化即人口向城市集聚、农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以及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农村土地变为城镇用地的过程。世界城市化进程如下图所示:

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产生热岛效应、雨岛效应等。

②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扩大;对河流水——地表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对水质——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污染,水质降低。

③对生物的影响: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多样性减少

(2)城市化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易产生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

(3)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打造“生态城市”: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知识点总结专题 第5篇

1、化合价实质之歌

化合价实质要记准, 金正非负单质零;

氢一氧二应记住, 正负总价和为零;

许多元素有变价, 条件不同价不同。

注:“金正”指金属的化合价通常显正价:“非负”指非金属的化合价通常显负价。

2、化合价之歌

氢氯钾钠一价银,二价氧钡钙镁锌,三铝四硅磷五价,

二四六硫都齐啦。谈变价,也不难,二三铁,二四碳,

三二四五氮都有,二四六七锰来占,铜汞二价最常见。

氟氯溴碘本负一,特殊情况为正七。

3、书写化学式之歌

先念后写再标价,约分之后相交叉。

4、书写化学方程式之歌

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中间连等号,条件要注清;

写对化学式,式子要配平;气体和沉淀,箭号标分明。

5、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6、物质溶解性之歌

钾钠硝酸铵盐溶,盐酸不溶银亚汞;

硫酸铅、钡沉水中,碳酸、硫酸镁微溶;

溶碱有五位,钾钠铵钙钡。

7、关于元素周期表可以每五种元素为一句去记忆。

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

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

8、化学、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不难辨,没有新物质出现;

化学变化则不然,物质本身已改变;

两种变化有区别,有无新物作判断;

两种变化有关联,化变中间有物变;

变化都由性质定,物性化性是关键。

9、短周期元素化合价与原子序数的关系

价奇序奇,价偶序偶。

10、化学式

一排顺序二标价,价数交叉写右下;

约简价数作角码,化合价规则去检查。

11、化学方程式

左写反应物,右边写生成;写对化学式,系数来配平;

中间连等号,条件要注清;生成沉淀气,箭头来标明。

一找元素见面多,二将奇数变成偶;

三按连锁先配平,四用观察配其它;

知识点总结专题 第6篇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雅典民主政治

了解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

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在雅典推行改革,主要是按财产多寡来划分社会等级,进一步打击氏族贵族制度残余,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克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纪末,克斯提尼实行改革,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意义:打破了血缘关系,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确立起雅典的民主政治。

了解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主要内容:公民大会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五百人会议处理公民大会期间的日常事务;陪审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雅典民主政治的主体是公民。

了解《 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

《 十二铜表法》: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

公民法和万民法:罗马法从形式上可以分为成文法和习惯法;从整体结构上看,包括公民法、万民法等。公民法基本上属罗马及其公民的法律。万民法为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在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公民法逐渐演变为万民法。3世纪初,罗马帝国境内自由民之间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开始消失,原先的公民法与万民法之间的区别也失去了实际意义。

认识罗马法在维护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

作用: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了帝国的统治。②为罗马统治者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③维护奴隶制度,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巩固了帝国的社会基础;④顺应经济发展和变化,对公民的平等权利予以理论上的承认,保护私有财产;建立大量自治市,把罗马法律和政治制度推向帝国每一个角落。进一步稳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知识点总结专题 第7篇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理解其意义

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统一的道路,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新中国的成立,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经验的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就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意义: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最恰当的的制度,它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深远的影响。五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年。

2、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了解1982年和1999年我国宪法修订的情况

1982年宪法:是对建国三十多年来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999年宪法: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使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3、祖国统一大业

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10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它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并理解香港回归的意义

香港回归: 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

澳门回归: 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

香港回归的意义:香港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耻辱,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了解《告台湾同胞书》和“九二共识”

《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

“九二共识”: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知识点总结专题 第8篇

【市的发展】

(1)秦代:法律管理商业。

(2)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相当严格;

汉代:形成若干全国性商业中心。如: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3)六朝:出现草市,但也实行行政管理;

(4)唐代:夜市繁盛草市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5)宋代:“市”突破时空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管。夜市、晓市都很兴盛,还有定期庙会集市,宋代:草市配套的饮食服务设施也较完备;

(6)明清:都市中形成繁华的商业区。

【古代中国主要成就】

冶炼:①青铜器铸造夏商周-春秋(青铜时代)

数量多、种类齐、工艺精、造型生动

司母戊鼎

②冶炼生铁和钢发明于春秋时期

春秋-块炼钢;杜诗(东汉)发明水排,提高了生产效率

南北朝-灌钢法

16世纪前,世界;大大推动生产发展

③燃料煤冶铁——世界最早,汉代开始,北宋普遍

焦碳冶铁——南宋末开始,明朝流行

纺织:①丝织-上古学会养蚕缫丝世界最早

西周丝织工艺突飞猛进,品种日益丰富,花_案精美

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

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明清鼎盛时期苏州、杭州

②棉织-宋末元初棉花向内地传播,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元代黄道婆发明脚踏三锭纺车

元明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明后期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一些地区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制瓷: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

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

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烧制出白瓷

隋唐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

唐三彩(陶)

唐代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清代康熙年间,粉彩瓷器工艺的发明又推进了生产技术的提高,粉彩瓷器烧制技术在雍正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知识点总结专题 第9篇

1、散步

信服xìnfú相信(并)佩服。敬佩。

嫩芽nènyá嫩绿的枝芽,形容刚出生而柔弱的生命。

霎时shàshí霎,短时间;一会儿。霎时,极短的时间。

拆散chāisàn分开

委屈wěiqū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水波粼粼shuǐbōlínlín形容水面明净。

各得其所gèdéqísuǒ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造句:老师带领同学们道森林里玩耍,同学们快乐的像一群小鸟。老师的身心得到了舒展,同学们的视野开阔了不少,真是各得其所。

2、秋天的回念

瘫痪tānhuàn:身体任何部位运动的或感觉的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比喻机构涣散、混乱,不能正常工作。

暴怒bàonù:大怒;亦形容水势凶猛激荡

沉寂chénjì:非常寂静;杳无音讯。

捶打chuídǎ:用拳头或锤子敲打。

憔悴qiáocuì:黄瘦;瘦损。形容人脸色不好。

央求yāngqiú:恳求,乞求

神色shénsè:神情面色

敏感mǐngǎn:感觉敏锐;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

诀别juébié:分别;指无会期的离别;死别

烂漫lànmàn:色彩鲜丽;坦荡,无做作

絮絮叨叨xùxùdāodāo:形容说话啰嗦

淡雅dànyǎ:(颜色花样)素净雅致;(花草等的香气)清淡

深沉shēnchén:指声音低沉;形容程度深;沉稳,不外露。

喜出望外xǐchū’wàngwài:所遇超过了所望,因而感到特别高兴

知识点总结专题 第10篇

水循环

(1)水循环的类型及其作用

①海陆间循环: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等。此循环是最重要的水循环,主要作用是使陆地上淡水资源得到补充和更新。

②海上内循环:发生在海洋上的水循环,由蒸发、降水等环节组成,水量最大。

③陆地内循环:发生在陆地上的水循环,主要环节有蒸发、蒸腾、降水等,水量最小。

(2)意义:

①维持着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使陆地淡水资源得以更新;

④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①影响地表径流,如引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

②影响地下径流,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等;

③影响水汽输送和降水,如人工降雨等;

④影响蒸发,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洋流

(1)洋流的分类:按性质可分为寒流和暖流。

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低。

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高。

(2)世界洋流分布

(3)洋流的分布规律

①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相反。

②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形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

③南极大陆外围(南纬40°—60°附近海域),形成横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西风漂流,为寒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夏顺(时针)冬逆(时针)”的季风洋流,这主要与该海域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冬季盛行东北季风有关。

(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点总结专题 第11篇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荒漠化指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西北地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西北地区地形地貌: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干旱,以荒漠、草原景观为主,其成因: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量逐渐递减,因此干旱程度增加,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逐渐减少;贺兰山以东的内蒙古高原主要属于半干旱的草原地带;贺兰山以西形成了大片的沙漠和戈壁,只有一些高耸的山地迎风坡地带,降水稍多。山地迎风坡降水和冰雪融水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④气候异常也可以影响到荒漠化的进程。

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起决定性作用)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主要表现: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④开矿。

西北地区的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在有水源灌溉的绿洲地区。

原因是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另外由于干旱的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我国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的演化(主要原因和分布):

古代荒漠化主要原因:盲目垦耕,战争、瘟疫

分布: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河西走廊

近代荒漠化主要原因:移民实边、开放蒙禁

分布: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

现代荒漠化主要原因:人口压力,管理失误

分布:草原牧区和旱作地区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

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3)防治荒漠化要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整治。

(4)荒漠化具体治理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5)我国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经验生物固沙、草方格沙障、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我国政府在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中,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知识点总结专题 第12篇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九、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十、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汉代: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举制

十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②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两条线索,一是希腊、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变;二是罗马法的制定与演变。注重三个重要知识点:一是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二是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三是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三要形成一个观念: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在于古希腊和罗马。无论是古希腊的民主制,还是古罗马的共和制与元首制,无论是他们创造的法律制度,还是哲人们的政治智慧,都给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

知识点总结专题 第13篇

地理关联示意图

地理关联示意图指运用文字框图和箭头、线条等连接有关的地理事物,表示各地理事物间相互联系或结构特征的组合图形。关联示意图通常借助带箭头的线段将有关地理事物的形成、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发展趋势等要素联网成图,使复杂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简明化,对理解各种地理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认识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规律等都有重要作用

在判读关联示意图时,首先应弄清楚该图的核心主题,认真读懂图意,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其次根据图中信息进行联想,回忆相关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理、判断。

有的关联示意图会留几个空框要求考生填空或选择填空,在推理时要充分利用已知条件,从最简单、最有把握的方框入手,当已知条件逐渐增多时,再推理其他空白处的内容就相对容易了。

判读联系图时一定要在完成了各框内容之后,利用所掌握的概念、原理、分布规律等将所填内容验证一遍,确保其正确性。

在判读关联图时,主要应遵循以下几步:

第1步:读图名及图文材料,把握关联图的中心内容,明确关联图的主题。

第2步:明确关联图中各要素的地位、作用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的关系。注意图中的各环节、图框、箭头及箭头指向,即关联图中的关联性。一般图框表示环节,箭头表示关联过程,箭头指向表示关联的因果关系。

第3步:依据图框所指要素及箭头逐个分析图框之间的关联性、图中各环节包括哪些要素、箭头由哪个环节指向哪个环节等。

第4步:进行各部分间的因果推理,找出规律,并进行文字表述。地理关联图的分析就是逻辑推理过程,关键是将关联图所表达的地理原理、过程或规律用文字表达出来,进行图文转换。

除上述一般方法外,具体的题目也有具体的解题技巧。

知识点总结专题 第14篇

一、题目已知或通过简单推理判断出是等比数列或等差数列,直接用其通项公式。

例:在数列{an}中,若a1=1,an+1=an+2(n1),求该数列的通项公式an。

解:由an+1=an+2(n1)及已知可推出数列{an}为a1=1,d=2的等差数列。所以an=2n-1。此类题主要是用等比、等差数列的定义判断,是较简单的基础小题。

二、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用公式

S1 (n=1)

Sn-Sn-1 (n2)

例: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Sn=n2-9n,第k项满足5

(A) 9 (B) 8 (C) 7 (D) 6

解:∵an=Sn-Sn-1=2n-10,∴5<2k-10<8 ∴k=8 选 (B)

此类题在解时要注意考虑n=1的情况。

三、已知an与Sn的'关系时,通常用转化的方法,先求出Sn与n的关系,再由上面的(二)方法求通项公式。

例: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Sn满足an=SnSn-1(n2),且a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解:∵an=SnSn-1(n2),而an=Sn-Sn-1,SnSn-1=Sn-Sn-1,两边同除以SnSn-1,得---=-1(n2),而-=-=-,∴{-} 是以-为首项,-1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Sn= -,

再用(二)的方法:当n2时,an=Sn-Sn-1=-,当n=1时不适合此式,所以,

- (n=1)

- (n2)

四、用累加、累积的方法求通项公式

对于题中给出an与an+1、an-1的递推式子,常用累加、累积的方法求通项公式。

例:设数列{an}是首项为1的正项数列,且满足(n+1)an+12-nan2+an+1an=0,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解:∵(n+1)an+12-nan2+an+1an=0,可分解为[(n+1)an+1-nan](an+1+an)=0

又∵{an}是首项为1的正项数列,∴an+1+an ≠0,∴-=-,由此得出:-=-,-=-,-=-,…,-=-,这n-1个式子,将其相乘得:∴ -=-,

又∵a1=1,∴an=-(n2),∵n=1也成立,∴an=-(n∈N*)

五、用构造数列方法求通项公式

题目中若给出的是递推关系式,而用累加、累积、迭代等又不易求通项公式时,可以考虑通过变形,构造出含有 an(或Sn)的式子,使其成为等比或等差数列,从而求出an(或Sn)与n的关系,这是近一、二年来的高考热点,因此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例:已知数列{an}中,a1=2,an+1=(--1)(an+2),n=1,2,3,……

(1)求{an}通项公式 (2)略

解:由an+1=(--1)(an+2)得到an+1--= (--1)(an--)

∴{an--}是首项为a1--,公比为--1的等比数列。

由a1=2得an--=(--1)n-1(2--) ,于是an=(--1)n-1(2--)+-

又例:在数列{an}中,a1=2,an+1=4an-3n+1(n∈N*),证明数列{an-n}是等比数列。

证明:本题即证an+1-(n+1)=q(an-n) (q为非0常数)

由an+1=4an-3n+1,可变形为an+1-(n+1)=4(an-n),又∵a1-1=1,

所以数列{an-n}是首项为1,公比为4的等比数列。

若将此问改为求an的通项公式,则仍可以通过求出{an-n}的通项公式,再转化到an的通项公式上来。

又例:设数列{an}的首项a1∈(0,1),an=-,n=2,3,4……(1)求{an}通项公式。(2)略

解:由an=-,n=2,3,4,……,整理为1-an=--(1-an-1),又1-a1≠0,所以{1-an}是首项为1-a1,公比为--的等比数列,得an=1-(1-a1)(--)n-1

知识点总结专题 第15篇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方法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在进行分析时,从思路上来讲要依据以下程序:区域地理位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问题的危害→产生的原因→治理措施。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方法

湿润区地表植被稀疏,容易产生水土流失;干旱农业区的不合理灌溉,容易造成土壤盐渍化;牧区过度放牧、过度呈殖等,容易造成土地荒漠化。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

(1)自然原因: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植被覆盖率、地质特点等。

地形原因:海拔、地势起伏状况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山地陡坡易发生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

气候原因:气温、降水、风力、风向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荒漠化通常与气候干旱、风力大有关,水土流失通常与降水集中、多暴雨有关。

土壤原因:土壤特性会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如黄土高原的土壤以粉砂颗粒为主,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碳酸钙含量高,遇水易崩解,会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

植被原因:植被破坏会引发多种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气候变暖、地下水水位下降、滑坡、泥石流、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河流原因:河流流量的大小、侵蚀强度等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关系。如泥石流、水土流失的发生等。

(2)人为原因:主要从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等角度分析。

农业结构单一或不合理,会导致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遭到破坏;居民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如柴草的大量使用,会导致植被破坏、秸秆不能还田、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

解决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或对策

(1)针对自然因素的措施

根据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从减弱或消除自然因素对环境问题影响的角度分析对策。例如,水土流失的产生与地形坡度有关,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修筑梯田、平整土地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2)针对不合理人类活动的对策

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顺应自然发展规律。例如,毁林开荒~退耕还林;围湖造田~退耕还湖;陡坡垦荒~立体农业;农业结构单一~多种经营。

(3)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把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治理环境问题。例如,我国南方丘陵地区,要治理水土流失,最好的措施就是发展立体农业;我国牧区的荒漠化治理,除了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外,还要加强人工草场建设;我国东北林区,除了保护森林外,还要加强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知识点总结专题 第16篇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A 实行余粮收集制;

B 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C 取消自由贸易;

D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理解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2月,苏俄一个海军基地发生兵变。这一事件引起列宁等人的高度重视,他们决定调整政策。

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并认识其作用

内容:

A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

B 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C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D 废除实物分配制。

作用:

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2、“斯大林模式”

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A 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B 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C 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苏联政府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3、苏联的改革

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

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经济改革

A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B 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C 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这些经济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最后归于失败。

知识点总结专题 第17篇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

遥感:(RS)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传感器(关键装置)→遥感地面系统→成果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和财力,提高效率。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和定位的系统。

(1)三大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2)特点: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具有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地理信息系统:(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空间分析→表达

优点: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强大;③动态监测(GIS与RS相结合)

遥感、全球定位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即互为独立又相互促进。遥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对地理信息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将各种地理信息按地理坐标,从区域到全球进行整合,并进行的立体、动态的显示。

知识点总结专题 第18篇

一、硅元素: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的主角,在地壳中含量%,次于氧。是一种亲氧元

素,以熔点很高的氧化物及硅酸盐形式存在于岩石、沙子和土壤中,占地壳质量90%以上。位于第3周期,第ⅣA族碳的下方。

Si 对比 C

最外层有4个电子,主要形成四价的化合物。

二、二氧化硅(SiO2)

天然存在的二氧化硅称为硅石,包括结晶形和无定形。石英是常见的结晶形二氧化硅,其中无色透明的就是水晶,具有彩色环带状或层状的是玛瑙。二氧化硅晶体为立体网状结构,基本单元是[SiO4],因此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玛瑙饰物,石英坩埚,光导纤维)

物理:熔点高、硬度大、不溶于水、洁净的SiO2无色透光性好

化学:化学稳定性好、除HF外一般不与其他酸反应,可以与强碱(NaOH)反应,是酸性氧化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SiO2+4HF == SiF4 ↑+2H2O

SiO2+CaO ===(高温) CaSiO3

SiO2+2NaOH == Na2SiO3+H2O

不能用玻璃瓶装HF,装碱性溶液的试剂瓶应用木塞或胶塞。

三、硅酸(H2SiO3)

酸性很弱(弱于碳酸)溶解度很小,由于SiO2不溶于水,硅酸应用可溶性硅酸盐和其他酸性比硅酸强的酸反应制得。

Na2SiO3+2HCl == H2SiO3↓+2NaCl

硅胶多孔疏松,可作干燥剂,催化剂的载体。

四、硅酸盐

硅酸盐是由硅、氧、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总称,分布广,结构复杂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溶于水。(Na2SiO3 、K2SiO3除外)最典型的代表是硅酸钠Na2SiO3 :可溶,其水溶液称作水玻璃和泡花碱,可作肥皂填料、木材防火剂和黏胶剂。常用硅酸盐产品:玻璃、陶瓷、水泥

五、硅单质

与碳相似,有晶体和无定形两种。晶体硅结构类似于金刚石,有金属光泽的灰黑色固体,熔点高(1410℃),硬度大,较脆,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是良好的半导体,应用:半导体晶体管及芯片、光电池、

六、氯元素:位于第三周期第ⅦA族,原子结构:容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

氯离子Cl-,为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

七、氯气

物理性质: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可溶于水、加压和降温条件下可变为液态(液氯)和固态。

制法:MnO2+4HCl (浓)= MnCl2+2H2O+Cl2

闻法: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氯气进入鼻孔。

化学性质:很活泼,有毒,有氧化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化合生成金属氯化物(盐)。也能与非金属反应:

2Na+Cl2 ===(点燃) 2NaCl 2Fe+3Cl2===(点燃) 2FeCl3 Cu+Cl2===(点燃) CuCl2

Cl2+H2 ===(点燃) 2HCl 现象: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白雾。

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物质并不是只有在氧气中才可以燃烧。燃烧的本质是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所有发光放热的剧烈化学反应都称为燃烧。

Cl2的用途:

①自来水杀菌消毒Cl2+H2O == HCl+HClO 2HClO ===(光照) 2HCl+O2 ↑

1体积的水溶解2体积的氯气形成的溶液为氯水,为浅黄绿色。其中次氯酸HClO有强氧化性和漂泊性,起主要的消毒漂白作用。次氯酸有弱酸性,不稳定,光照或加热分解,因此久置氯水会失效。

②制漂白液、漂白粉和漂粉精

制漂白液 Cl2+2NaOH=NaCl+NaClO+H2O ,其有效成分NaClO比HClO稳定多,可长期存放制漂白粉(有效氯35%)和漂粉精(充分反应有效氯70%)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③与有机物反应,是重要的化学工业物质。

④用于提纯Si、Ge、Ti等半导体和钛

⑤有机化工:合成塑料、橡胶、人造纤维、农药、染料和药品

知识点总结专题 第19篇

①雨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雨林生物循环旺盛,土壤肥力较低。

②雨林对调节全球气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雨林被毁,会加剧全球变暖,导致雨林众多物种的丧失,这对全球人类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③目前对雨林最大的破坏来自于雨林的农业活动(迁移农业、过度开垦、放牧)和商业性木材采伐(往往由跨国公司主导)。

④另一值得关注的生态系统:湿地(含河流、湖泊、滩涂、沼泽、珊瑚礁、红树林、水田、水库等)

知识点总结专题 第20篇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一、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森林资源的作用与现状

(1)重要作用: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木材和林产品;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

(2)森林分布

【特别提示】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恶劣,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得以大面积保存

(3)现状:世界森林面积减少的趋势仍在继续,大片热带原始森林正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深度思考]

长江上游地区森林的破坏会造成哪些危害?

[答案]长江上游地区森林的破坏会使当地生态环境恶化,并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会使泥沙在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河道与湖泊淤积,造成湿地萎缩、洪涝灾害加剧。

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影响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有“地球之肺”之称。

(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3)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雨林的生态优势

(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

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土壤一般很贫瘠。

②雨林生长所需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受破坏。

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方法技巧

(1)森林的生态环境效应可归纳为七个字:“水气净美无(物)尘沙”。

信息解读:

不同区域内森林的生态功能有所差异,如在湿润地区,其生态功能主要表现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在干旱半干旱区,森林具有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在沿海地区,森林能防止海风、海浪侵袭;在城市,森林具有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的作用。

(2)森林的作用及破坏后带来的环境问题

热带雨林的全球生态环境效应

(1)“地球之肺”

(2)“绿色水库”

(3)“基因宝库”

热带雨林被破坏带来的生态危害

世界上的热带雨林一旦遭到大面积破坏,其后果不堪设想。

(1)影响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引起地表水减少,水汽蒸发、蒸腾作用减弱,空气干燥,从而引起降水减少,气候异常,全球旱涝失衡的频度和强度将加大,全球自然灾害频发。

(2)使二氧化碳增多,导致气温升高,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3)导致雨林物种的大量灭绝,使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遗传基因锐减。


知识点总结专题 第21篇

1、广泛、真实的民主

(1)国家

①国家的产生、国家与阶级的关系: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②国家的含义: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③国家的本质: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我国的国家性质

①国家性质的定义:国家性质即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②国家性质的决定因素:国家性质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性质所决定的。

③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对占全国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因此,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①我国民主的特点:新型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广泛性:

a。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不仅表现在人民民主权利的广泛性,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b。我国现阶段人民的范围: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真实性: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也表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实现。

②我国专政的特点:新型的专政,即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

③民主与专政的关系:辩证统一的关系。

对立:民主适用于人民内部。专政适用于敌对势力。

统一: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被写入宪法。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①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可以充分发扬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②坚持专政职能才能打击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⑶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被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①服务职能: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②创造良好环境:为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

③重视法制建设: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

④加强民主制度建设。发展人民民主。

知识点总结专题 第22篇

①原因: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与社会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

②水资源的跨流域调配——南水北调;

③能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北煤南运。

④西气东输经过的自然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经过的气候区: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

季风气候川气东输经过的自然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⑤西电东送:

a北路(火电为主)供应京津唐和华北;

b中路(水电为主)供应华中、华东和长三角;

c南路(水电为主)供应华南和珠三角

知识点总结专题 第23篇

①荒漠化的实质---土地退化;表现→耕地、草地、林地退化→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碱化

②我国荒漠化的原因:自然原因—干旱、气候异常

人为因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③防治对策:

A、合理利用水资源;

B、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C、调节农林牧之间关系;

D、多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E、控制人口增长。

【知识点总结专题(推荐23篇)】相关文章:

1.知识点总结专题(推荐2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