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总结(汇编5篇)

时间:2023-05-15 20:00:08 范文大全

本文为大家分享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总结相关范本模板,以供参考。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总结 第1篇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2、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3、葡萄牙航海学家麦哲伦环球航行:

西班牙——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4、地球是球形的例子:月食现象、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观察月食的阴影区,其边缘呈

圆弧

(圆弧、直线),由此可推知地球的形状可能为

圆形。

二、地球仪

1、定义: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作用:①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

②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4、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①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表示地理事物的颜色、符号和文字等)

②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③地球仪比地球大大缩小了。

5、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地轴。

6、地球仪的组成部分:底座、固定架、球、地轴。

三、经纬线

1、纬线: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①所有的纬线都是圆,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②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

③赤道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2、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①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长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②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经纬线。

3、地轴:地球的自转轴。(与经纬线一样,在地球表面都不是真实存在的)

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4、经、纬度:为了区别各条经线和纬线,人们为经纬线标明了度数,分别叫经度和纬度。

①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相同纬度的纬线用南S、北N来区分)

②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③本初子午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国际日期变更线)

④经、纬度在地球上的分布:

纬度:以赤道为中心,往南北两极逐渐增大,值90度,在南北极。

经度:自西向东,度数逐渐增大的是东经,度数减小的是西经。值180度。

5、国际上习惯把20°W和16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赤道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6、低、中、高纬度的划分:0-30度;30-60度;60-90度。

四、经纬网

1、定义:是地球仪或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的网。

2、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个地点的位置。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总结 第2篇

1、我国位于东半球,北球;在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2、我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共20个邻国。(14个陆上邻国,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

3、我国的行政区划分省、县、乡三级。我国省级行政区划中包括23省,5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共34个)

4、我国人口特点:人口数量多、人口增长快。

5、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不均,以黑河和腾冲一线为界,东多西少。

6、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

7、填出下列民俗所属的主要民族:那达慕大会蒙古族,泼水节傣族(孔雀舞、竹筒饭、高脚楼),长鼓舞朝鲜族,锅庄舞藏族

8、我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9、我国地形特点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10、第一二级阶梯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第二三级阶梯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11、我国气候特点: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12、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大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除青藏高原,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13、我国降水地区分布规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14、我国温度带划分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及一个高原气候区。

15、我国干湿地区分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16、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季风气候最典型的特点是雨热同期,十分有利于农业生产,但灾害也较严重,如夏季风异常带来水旱灾害,冬季风异常带来寒潮和冻雨。

17、我国南北方河流比较,南方河流流量大,汛期长,原因在于降水多,雨季长。

18、自然资源主要有可再生和非可再生两类,如:水(土地、生物)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19、我国自然资源基本国情: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20、我国土地资源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21、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不均匀,地区分布:东多西少,南丰北缺时间分布:夏秋多,冬春少

22、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23、解决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途径:修水利工程;解决时间分布不均,修水库,试举一例:三峡解决空间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试举一例:南水北调

24、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业是“先行官”,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

25、我国交通运输业以铁路运输为主,大连的主要铁路线是哈大线。

26、我国农业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又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分为北方旱田区和南方水田区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总结 第3篇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定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2、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即一天。

3、产生的现象:

①时差(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的差异);

②昼夜更替

4、时差: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不同,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早。

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东早西迟,东加西减)

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5、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6、地球上产生昼夜有两个基本条件:①太阳照射地球;②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昼夜的产生与地球是否运动没有关系,但如果没有地球的自转,就没有昼夜的更替现象。

在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叫昼半球;没有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叫夜半球。

二、地球的公转及四季变化

1、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不停的公转。

2、方向:地球公转的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自西向东。

3、时间:一年。

4、产生现象:①昼夜长短;②四季变化

5、公转轨道面:椭圆的

6、公转示意图: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

7、地球在公转时,有两个突出特点:①地轴始终是倾斜的,并与公转轨道面相交成66、5度的夹角;②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北极总指向北极星附近

8、15、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形成了四季,

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季节

相反。

三、五带的划分

1、依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

2、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3、7月份有节气:小署和大署,最热;1月份有是小寒和大寒,最冷。

4、春季:12、1、2月;夏季:3、4、5月;秋季:6、7、8月;冬季:12、1、2月。这种四季是以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相结合来划分的。

5、同一时间,纬度不同,受太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会有差别。

6、极圈:66、5度;回归线:23、5度。

7、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分别位于在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

8、北半球一年之中,夏季太阳高度,白昼时间最长;冬季太阳高度最低,黑夜时间最长。

9、热带

终年炎热,温带

四季分明,寒带

终年寒冷。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总结 第4篇

陆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3、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七大洲: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欧洲

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6、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7、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8、六大板块示意图参看课本第37页。

9、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总结 第5篇

1、东西半球包括的大洲:

主要分布在东半球的是:亚洲、欧洲、大洋洲、非洲;

主要分布在西半球的是:南美洲、北美洲;

2、南北半球包括的大洲:

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的是: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亚洲、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

全部或大部分在南半球的是: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赤道穿过的大洲:亚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

4、跨经度最多的洲:南极洲

纬度的洲:南极洲

跨寒、温、热三带的大洲:亚洲、北美洲

即跨东西又跨南北的大州:亚洲、大洋洲

5、临三大洋的大洲:

亚洲: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

南极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北美洲: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

欧洲临两个大洋:北冰洋、大西洋

北冰洋临的大洲:亚洲、欧洲、北美洲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总结(汇编5篇)】相关文章:

1.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总结(汇编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