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知识总结(集合5篇)

时间:2023-01-24 11:44:25 范文大全

本文为大家分享初中历史知识总结相关范本模板,以供参考。

初中历史知识总结 第1篇

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在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在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这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诸子百家的学说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这个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针对社会的急剧变化,各学派热烈争辩,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诘难,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的出现,正是上述社会与阶级关系在我国古代思想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而这种“百家争鸣”的出现,则又是有其特殊的历史环境的。春秋晚期与战国初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改革。这些都是新兴地主阶级利用政权的力量来改变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社会秩序,从而完成封建化的过程。到战国时期,由于各国处于封建割据的状态,统一的封建政权还没有形成。新兴地主阶级在各诸侯国都把主要精力用于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变法改革,以致于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落后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其它方面。

由于居于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本身政权还不巩固,他们的思想也还没有形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这就为诸子百家的争鸣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期社会的各阶级、阶层的思想家,都能够自由地著书立说和四处奔走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并不受到地主阶级统治思想的排挤和束缚。而一旦地主阶级统治思想确立,封建大一统的国家形成,就很难再出现春秋战国时期那样的“百家争鸣”的盛况了。

初中历史知识总结 第2篇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时代特征】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列强侵略: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大炮打开国门。《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了大量主权,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对外抗争:林则徐虎门销烟、关天培和陈化成率军勇抗英军、太平军抗击洋枪队,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核心考点】

,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打开中国的市场,直接原因是虎门销烟。

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842年清政府被迫与之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朝腐朽的封建统治。

《南京条约》中割让香港岛给英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集中在东南沿海);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商(最能体现战争的目的)。

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年,英国、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军火烧圆明园(大量文物流失)。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割占领土最多的国家)。

洪秀全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南京)。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联合绞杀下失败。太平天国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运动。

初中历史知识总结 第3篇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时代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方面成就斐然。

民族团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引下,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的关系有很大发展,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核心考点】

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

为完成祖国统一,-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我国新时期对台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海峡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开始于: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

两岸交往历史性的重要一步——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海峡两岸统一的前提是一个中国原则。

年,-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年-会见连战,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年-同马英九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海峡两岸的统一一定能够实现。

人教版初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相关

初中历史知识总结 第4篇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时代特征】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决策“特色”: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发生转移,“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实践“特色”:

(1)对内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国有企业改革(城市)。

(2)对外开放理论“特色”: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核心考点】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思想上: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政治上: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组织上:形成了以-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端。

改革首先从农村

开始,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获得大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的活力。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它被称为一夜崛起之城)。

建立经济特区的作用:引进外资,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就业率,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我国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新阶段。

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级阶段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分别在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中共十八大、中共十九大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提出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新的发展理念: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初中历史知识总结 第5篇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时代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方面成就斐然。

民族团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引下,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的关系有很大发展,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核心考点】

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

为完成祖国统一,-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我国新时期对台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海峡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开始于: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

两岸交往历史性的重要一步——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海峡两岸统一的前提是一个中国原则。

年,-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年-会见连战,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年-同马英九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海峡两岸的统一一定能够实现。

【初中历史知识总结(集合5篇)】相关文章:

1.初中历史知识总结(集合5篇)

2.人教版初中历史知识总结(集锦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