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初二知识点总结(精选21篇)

时间:2023-03-17 14:00:13 范文大全

本文为大家分享地理初二知识点总结相关范本模板,以供参考。

地理初二知识点总结 第1篇

第一节交通运输

1、人们把( 交通运输 )形象地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2、现代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公路 )运输、( 铁路 )运输、( 水路 )运输、( 航空 )运输、( 管道 )运输。

3、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是( 铁路运输 )运输。

4、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可以分为(南北 )干线和( 东西 )干线两大组。

5、东西铁路干线主要有三条(京包---包兰线 )、( 陇海----兰新线 )、( 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

6、南北铁路干线主要有五条( 京沪线) 、( 京九线 )、(京广线 )、( 北同蒲-----太焦---焦柳线 )、(宝成-----成昆线)。

7、青藏线东起(西宁),西至( 拉萨 )。

第二节农业

1、(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2、农业的劳动对象是(生物),获得的劳动产品也是(生物本身)。

3、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

4、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农业实现了现代化,才能说中国实现现代化。

5、我国四大牧区(青海牧区)、(x藏牧区)、(内蒙古牧区)、(x疆牧区)。

6、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

7、我国东部以(种植业)为主的地区,农业的南北差异明显。以(秦岭—淮河)为界,该线以北地区耕地多为(旱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以南地区耕地为(水田),主要种植(水稻)等。

8、走科技强农之路(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9、这里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发展林业可以保持水土,这叫(宜林则林)。

10、这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这叫(宜粮则粮)。

11、这里牧草生长良好,适宜发展畜牧业,这叫(宜牧则牧)。

12、这里河湖较多,适宜发展渔业,这叫(宜渔则渔)。

第三节工业

1、工业也是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2、(工业生产)包括开采自然资源以及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和再加工。

3、现代工业为社会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工具盒设备、原材料和动力等生产必需的(物质条件)。

4、目前,我国工业(门类齐全,基础雄厚,规模庞大)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5、21世纪以来,我国加强工业研发,鼓励加强工业研发,鼓励技术创新,努力打造国产品牌,正在向(制造业)强国迈进。

6、我国的四大工业区(京津唐)、(沪宁杭)、(辽中南)、(珠江三角洲)工业区。

7、20XX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为20XX年的(7倍)多。

8、我国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中)城市。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远高于中、西部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成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的地区。

9、我国的硅谷是(中关村)。

10、我国工业分布的基本格局:东部沿海地区工业中心(密集),并集中了主要的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多;(西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少,分布稀疏。


地理初二知识点总结 第2篇

第一节 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

一、自然资源与我们

【自然资源】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如:土地、阳光、水、水能、矿产、森林等。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

【自然资源的分类】

可再生资源:在较短时间内可以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如,土地、阳光、森林、水、水能等。

非可再生资源:在较短时间内不能更新,再生或者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非可再生资源总是用一些就少一些。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合理,并且注意保护和培育,便能够实现永续利用;

对于非可再生资源,我们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二、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

【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从总量看,我国有许多自然资源位居世界前列,不仅总量大,而且种类多,是名副其实的资源大国。但由于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人均不足,相对短缺。

第二节 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的

【土地资源利用类型】

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状况,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

【我国土地资源的优势】

土地资源总量丰富,土地利用类型齐全,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国土地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特征】

耕地、林地少,难利用的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二、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

地理初二知识点总结 第3篇

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1、自然界中对人类活动有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称为( 自然资源 )。2、自然资源分为( 可再生资源 )和( 非可再生资源 )。

3、土地、阳光、森林、水和水能等,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可以循环使用,称为( 可再生资源 )。

4、煤炭、石油、铁矿等,形成、再生过程非常缓慢,相对于人类历史而言,几乎不可再生,用一点就少一点,称为( 非可再生资源 )。

5、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 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

第二节土地资源

1、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是(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 )。

2、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分布很(不均衡)。

3、我国耕地和林地的90﹪以上,集中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这里是我国农、林、渔业的主要分布区,土地利用程度很高。其中,南方耕地以(水田)为主,北方耕地以(旱地 )为主。( 林地 )则主要分布在山区。

4、(草地 )主要分布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区,主要用于牧业。

5、土地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

6、(土地)是立国之本。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合理用地 )、( 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尤为重要。

7、我国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并采取了各种措施加以落实。

第三节水资源

1、通常把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称为(水资源 )。

2、从时间分配看,(夏秋 )季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丰沛。

3、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措施之一是(兴建水库 )。

4、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是(跨流域调水 )。

5、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

6、我国的( 节水标志 )由水滴、人手和地球变形而成。

地理初二知识点总结 第4篇

1、我国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第一阶梯青藏高原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第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第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我国的地形特点是: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四大高原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内蒙古高原(地面平坦,一望无垠)、青藏高原(冰川广布)、云贵高原(崎岖不平,石灰岩分布),四大盆地是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海拔)、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纬度),三大平原是东北平原(面积)、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4、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开以利用山区和时候,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

5、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主要受纬度位置的影响,其次是冬季风的影响。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该线以北低于0℃,有冰期;该线以南高于0℃,无冰期。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漠河,夏季最热的是新疆吐鲁番;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是青藏高原。号称我国“三大火炉”的是重庆、武汉、南京。

6、划分温度带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我国从北到南划分为5个温度带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南京位于亚热带,北京位于暖温带。

7、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8、一个地方的降水量和蒸发量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也是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我国四个干湿润是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南京位于湿润地区,北京位于半湿润地区。不同干湿地区植被景观也存在差异,自东向西依次为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

9、我国气候特点: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的优点雨热同期,是但它会带来一些灾害性天气如寒潮、水旱灾害、台风等。

10、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400mm等降水量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地理初二知识点总结 第5篇

第一节辽阔的疆域

一、位置优越

我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半球位置);我国是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国家(海陆位置)。我国的纬度位置是约4°N~53°N。

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一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只有在高山地区才有类似寒带的终年冰雪带。

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1)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使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在夏季风湿润气流的影响下,降水丰富,有利农业生产;

(2)海陆兼备,东部地区有利与海外各国友好往来;西部地区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直接往来,便于对外交往和合作;

(3)沿海有许多优良的港湾,便于发展海洋事业。二、国土辽阔

我国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万多千米,陆上邻国14个。

我国陆上邻国逆时针依次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我国领海的宽度是公里(12海里)。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我国的两个内海:渤海和琼州海峡。

我国濒临的海洋,自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它们与太平洋连成一片,台湾岛东岸直接濒临太平洋。

我国沿海分布着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等。我国的三大半岛是: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雷州半岛。我国疆域示意:

最北: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54°N);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135°E);最南: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最西:新疆的帕米尔高原(73°E)。

地理初二知识点总结 第6篇

第1节 疆域

优越的地理位置

(1)半球位置:我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纬度位置:我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光热条件好

(3)海陆位置: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海陆兼备

海陆兼备的大国

(1)四至点

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

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端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

最东端:黑龙江省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135°E)

最西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帕米尔高原(73°E)

东西时间差异显著 南北气候差异显著

(2)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3)我国大陆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4)渤海和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

(5)我国与14个国家路上相邻: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不、缅老越

(6)我国与6个国家隔海相望: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7)朝鲜和越南既与我国陆上相连,又与我国隔海相望

行政区划

(1)我国实行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划

(2)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其中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3)省级行政区的轮廓、简称、行政中心(教材第7页、8页)

第2节 人口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20XX年,我国人口总数为亿,约占世界人口的1/5,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2)众多的人口,一方面为我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广阔的消费市场,另一方面也给食品等方面带来压力

(3)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4)近年来,我国老年人比重不断上升,国家从20XX年全面开放二胎

人口东多西少

(1)20XX年,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143人/km?,约为世界人口密度的3倍多

(2)人口地理分界线:黑河-腾冲线

第3节 民族 

中华民族大家庭

(1)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约占92%,其他55个少数民族。

(2)我国人口最多少数民族是壮族

(3)民族文化:傣族-泼水节 藏族-雪顿节 苗族-苗年 蒙古族-那达慕节 高山族-丰收节 汉族-元宵节

民族分布特点

(1)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

(2)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3)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地理初二知识点总结 第7篇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 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一、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交通运输】就是把人和物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

【现代交通运输方式】是指使用火车、汽车、船舶、飞机、管道等工具的运输,即:铁路、公路、水路(海运、河运)、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

二、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线

【全国交通运输网】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纵横交错的铁路线分布在全国各地,通向城市、工厂和矿山,并与海港、公路、河道运输相衔接,构成全国交通运输网的骨架。

【交通运输网分布不均】东部地区密度大,西部地区密度小。

三、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选择客运或货运需要考虑的因素】运输的价格高低、速度快慢、运输量的多少、人的出行目的、货物本身的性质和数量以及运输距离等。

客运:主要考虑出行的目的、票价、速度;

货运:主要考虑货物的性质和数量、运输距离、运费、速度、运输的目的

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一、农业与我们

【农业的分类】

种植业:在耕地上种植水稻、小麦、大豆等农作物的生产部门;

林业:对森林的种植、养育、保护、采伐以及林木产品的采集和加工的生产部门;

畜牧业:在牧区,牧民靠放牧牲畜而取得产品,在农耕区,农民靠饲养牲畜来获得产品,这样的生产部门总称为畜牧业;

渔业:在水域中进行天然捕捞,或者人工养殖有价值的水生生物的生产部门;

二、农业的地区分布

【农业各部门的分布】

【主要农作物的南北地区差异】

三、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影响农业的社会经济条件】

①与城市或工矿区的距离;②市场需求量;③农业技术装备;④农民文化技术水平;

四、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我国三大平原农业生产活动的差异】

第三节 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一、工业与我们

【工业的分类】重工业:以提供生产资料为主的工业部门;轻工业:以提供生活资料为主的工业部门;

二、工业空间分布

【工业分布大势】

①京广、京沪、哈大等铁路沿线,形成了很多具有全国意义的工业基地;

②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

③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

④沿海地区集中了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地理初二知识点总结 第8篇

21、我国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2、第一阶梯 青藏高原 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第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第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23、我国的地形特点是: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四大高原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内蒙古高原(地面平坦,一望无垠)、青藏高原(冰川广布)、云贵高原(崎岖不平,石灰岩分布) ,四大盆地是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海拔最高)、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纬度最高) ,三大平原是东北平原(面积最大)、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24、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 ,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 2/3 。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 。开以利用山区和时候,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 建设。

25、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大多数地方 普遍高温 。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主要受 纬度位置 的影响,其次是 冬季风 的影响。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该线以北低于0℃,有冰期;该线以南高于0℃,无冰期。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漠河 ,夏季最热的是x疆吐鲁番 ;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是青藏高原。号称我国“三大火炉”的是重庆、武汉、南京 。

26、划分温度带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我国从北到南划分为5个温度带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 高原气候区。南京位于亚热带,北京位于暖温带。

27、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 ,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

28、一个地方的降水量和蒸发量 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也是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我国四个干湿润是 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南京位于湿润地区,北京位于半湿润地区。不同干湿地区植被景观也存在差异,自东向西依次为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

29、我国气候特点: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的最大优点 雨热同期,是但它会带来一些灾害性天气如 寒潮、水旱灾害、台风等。

30、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 (400mm等降水量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31、外流河:以降水补给,汛期主要出现在夏天。秦岭—淮河以北河流有冰期,流量小,汛期短,部分河流含沙量相对较大;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无冰期,流量大,汛期长。外流河的汛期长短受降水影响。汛期最长的河流珠江,水量最大的河流是长江。

32、内流河: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汛期出现在夏季,流量较小,多为季节性河流,汛期长短受温度影响。塔里木河是最大的内流河。

33、流入印度洋的河流: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流入北冰洋的河流:额尔齐斯河。

34、内外流区分界线:大致相当于400mm等降水量线。内流湖基本上是咸水湖,如青海湖;外流湖都是淡水湖,如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等。最大湖泊为青海湖(咸水),最大淡水湖鄱阳湖。

35、黄河发源地巴颜喀拉山,位于青海省境内,自西向东流经了九个省级行政区,在山东省注入渤海。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是宁夏平原。黄河上中游的分界是:内蒙古的河口 ,中下游的分界是:河南的孟津。黄河下游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 ”。黄河在流经中游 河段后,产生的泥沙最多,原因是流经 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要想根治黄河,最主要的是是防止中游水土流失,因此,治黄的根本是 加强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 。

36、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山脉,位于青海省内,自西向东经过了11个省级行政区,在上海市注入东海,它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 最大、流域面积 最广的河流,有“水能宝库 ”和“黄金水道 ”之称。长江上游中游的分界点是:湖北的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点是:江西的湖口。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中游河段。宜宾以下四季都能通航。有“九曲回肠”之称的是荆江,本河段的治理措施是裁弯取直。威胁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洪水的三个主要来源是: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的汉江。

37、从以下方面掌握黄河、长江这两条河流,知识点要落实到图上:发源地、源头、注入海洋、上中下游的划分、流经省区、流经地形区、主要支流、主要水利枢纽、沿线主要城市等。

第二章重点图:P24图;P33图;P36图;P39图;P42图;

P48图;P53图


地理初二知识点总结 第9篇

一、地势和地形

1、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⑴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西部多为山地、高原和盆地,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⑵三级阶梯概况

阶梯名称海拔高度主要地形类型主要地形区

第一级阶梯4000米以上高原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东缘

第二级阶梯1000~20XX米高原、盆地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梯500米以下丘陵、山地、平原、盆地相间分布东南丘陵、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⑶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产生的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②对河流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入海洋;河流从高一级阶梯向低一级阶梯流动时,落差大,产生巨大的水能。③对交通的影响: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但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2、地形复杂多样(P24中的图)

⑴四大高原的特点: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冰川广布、雪山连绵。

黄土高原:世界上面积最广的黄土分布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不平。

内蒙古高原:我国第二大高原,地面坦荡、一望无垠。

⑵三大平原特点:

东北平原:我国面积的平原,地势坦荡,黑土广布。

华北平原:我国最完整的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最低平的平原,河湖密布,的“鱼米之乡”。

⑶四大盆地特点:

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盆地,有我国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我国内流河——塔里木河。准噶尔盆地:我国面积第二大盆地,相对湿润。

柴达木盆地:我国地势的盆地,有“聚宝盆”之称。

四川盆地:也称“紫色盆地”,西部有面积较大的成都平原,农业发达,物产丰富,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地理初二知识点总结 第10篇

第3节 工业

工业及其重要性

(1)我国工业门类齐全,是世界最大的货物出口国

我国工业的分布

(1)我国工业分布的基本格局:东部工业中心密集;中部较多;西部教少,分布稀疏

(2)我国四大工业基地及其主要优缺点

辽中南工业基地: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是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京津唐工业基地: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淡水资源短缺;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长江三角洲工业基地:矿产资源短缺,交通便利,市场广阔;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矿产资源短缺,靠近港澳,政策扶持

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

(1)我国高新技术产发展迅猛

(2)我国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中城市

(3)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聚集的地区

(4)我国首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中关村,被誉为中国的“硅谷”

(5)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被称为“中国光谷”

(6)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是科技、人才


地理初二知识点总结 第11篇

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地形与地势】地形是地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地势总特征】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西部多山地、高原、盆地,东部多平原、丘陵。

【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的区别】

【三大丘陵】

辽东丘陵:辽宁省东部,辽东半岛上;

山东丘陵:山东省东部,山东半岛上;江南丘陵

东南丘陵:长江以南、云贵高原以东 闽浙丘陵

两广丘陵

三、山区面积广大

【山区】包括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山区开发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1、山区在发展旅游、采矿和农业多种经营等方面优势较大,部分水热条件较好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可以发展种植业。

2、山区地面较为崎岖,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繁,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开发利用时要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探究题】

1、我国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有什么影响?

答:我国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下降的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第一,西高东低,面向海洋,有利于来自海洋上的夏季风深入内地,带来丰沛的降水,并使我国东部季风区面积广大。第二,西高东低,呈阶梯状的地势,增大了同一气候带内的气候差异,加强了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等三,高大的青藏高原,不仅形成独特的高寒气候,而且阻挡印度洋暖湿气流深入西北内陆,并且影响大气环流,对东亚气候和世界气候都有重要影响。

②对河流的影响:第一,地势特征决定了我国的河流多自西向东流入海洋,以注入太平洋的河流居多,从而沟通了东西之间的海陆交通。第二,阶梯之间高差大,致使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

③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我国东部的第三级阶梯,地势较低平,这里成为人口稠密、农业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二阶梯,地势起伏较大,多高原、盆地和山脉,交通条件不如东部,但却有利于农业的多种经营,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区,第一阶梯的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寒冷,自然条件独特,经济活动也独具特色。

地理初二知识点总结 第12篇

第1节 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1)人们把交通运输形象地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2)主要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公路运输:灵活方便

航空运输:最快、价格最高

水路运输:最慢、最经济、运量最大

铁路运输:运输较快、运量较大

管道运输:主要运输石油、天然气等

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

(1)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东密西疏

(2)在中国铁路干线分布图上找到京哈线、京沪线、京九线、京广线、陇海线、兰新线、青藏线

地理初二知识点总结 第13篇

第2节 农业

农业及其重要性

(1)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部门

(2)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1)东西差异:西牧东耕

西部主要发展畜牧业

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

东部主要发展种植业、林业、渔业(沿海地区海洋渔业;南方地区淡水渔业)

(2)南北差异: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

北方地区:

粮食作物:小麦(东北:春小麦;华北:冬小麦);

油料作物:大豆(东北平原)、花生(华北平原)

糖料作物:甜菜

作物熟制:东北平原(一年一熟)、华北平原(两年三熟)

南方地区

粮食作物:水稻;

油料作物:油菜;

糖料作物:甘蔗;

作物熟制: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年两熟)、海南(一年三熟)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1)宜粮则粮:平原地区

(2)宜林则林:山区

(3)宜渔则渔:河湖、海洋

(4)宜牧则牧:适合牧草生长的地区

(5)城市郊区:积极发展蔬菜、花卉、肉、蛋、奶

地理初二知识点总结 第14篇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

一、位置优越

【半球位置】

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北半球。

【纬度位置及优越性】

1、我国南北跨纬度广(近50度),大部分位于中纬度温带地区,小部分位于低纬度热带地区,没有寒带。

2、我国南北跨纬度近50度,由于高纬地区气温低,低纬地区气温高,所以气候南北差异很大,形成了不同的温度带和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从而带来了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使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并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旅游业等提供了有利条件。

【海陆位置及优越性】

1、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二、国土辽阔

【辽阔的陆地领土】

1、我国陆地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2、陆上国界线长达20XX0多千米,相邻国家有14个。

3、大陆海岸线长18000千米,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4、我国领土东西距离约5000多千米;南北距离约5500千米。

【领土四至】

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

最南瑞——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

最西端——新疆帕米尔高原上(73?E)

【广袤的海洋国土】

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其中,渤海和琼州海峡是我国内海。

【主要岛屿】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千米以上,沿海分布着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等岛屿。【我国14个陆上邻国和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口诀)

东有朝鲜北蒙俄、西北吉塔哈萨克;西面巴基斯坦阿富汗、南有缅甸越南和老挝;

西南不丹泥泊尔、印度西藏一山隔;隔海相望共六个、印马文菲日韩国;

【中国之最】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我中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三、34个省级行政区

【三级行政区划】

为了便于行政管理,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

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州、自治县、市);乡(民族乡、镇)三级。

其中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34个省级行政区简称三字经】(口诀)

京津沪、内蒙古;黑吉辽、冀豫鲁;青宁新、浙皖苏;

湘鄂赣、晋陕甘;闽粤桂、琼台黔;港澳渝、川藏滇;

【5个自治区】(口诀):新疆西藏和广西、内蒙宁夏自治区;

【4个直辖市】(口诀):重上北天;

地理初二知识点总结 第15篇

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知识点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延长,婴儿的死亡率降低,从而使人口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而在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前,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水平,因此形成了较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庞大的人口总量。

【人口政策的内容和要求】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我国人口问题和解决措施】

我国的人口形势非常严峻,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导致人口问题过多,如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破坏污染环境、住房交通拥挤、就业机会减少等,给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条件相协调,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二、我国人口的分布

【我国人口密度】135人/平方千米,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多。

【我国人口分布】人口分布不均匀,东多西少。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西部人口密度小。

【人口分布界线】黑龙江省黑河——云南省腾冲。

【我国前六个面积大省】

新疆内蒙和西藏;青海四川黑龙江;(内蒙与西藏串位,是为了押运)

【我国前十个人口大省】豫鲁川粤苏、冀湘皖鄂桂;

小;⑥城镇化水平发展较快;

1、为什么我国人口分布东南多、西北少?

答:①自然条件:东部耕地多,气候温暖湿润,雨热条件好,生产的粮食多,能够养活的人口多,人口密度大;西部多沙漠、草原山地,气候干燥,耕地少,能够养活的人口少,人口密度小。

②社会经济:东部工商业、交通运输业发达,城镇多,城镇人口集中。西部工商业,交通运输业落后,城镇少,城镇人口也少。

③开发历史:东部开发较早,西部开发较晚。

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开发历史的综合影响,我国人口在分布上呈现出东南多、西北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

一、56个民族

【我国的民族构成】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另外55个少数民族人口较少,总计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

【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1600多万人,人口数在500万以上的还有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人口很少只有几千人。人口最少的民族是珞巴族,只有万人。

二、民族分布

【各民族的分布状况】

汉族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等地区。

【各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我国的民族政策】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

地理初二知识点总结 第16篇

1、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北半球)。

2、从纬度位置看,我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南部部分地区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3、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西岸,海陆兼备。

4、我国领土最南端为海南省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最西端在x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帕米尔高原)上,最东端位于黑龙江省(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

5、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6、陆上国界线长达(万)多千米,与(14)个国家相邻。

7、我国大陆濒临海洋,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台湾岛东岸直接濒临(太平洋)。

8、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近海分布着(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众多岛屿。我国与(6)个国家隔海相望。此外,我国与(朝鲜)、(越南)既陆上相邻,又隔海相望。

9、我国有(2)个内海(渤海)、(琼州海峡)。

10、我国行政区划分为(省)、(县)、(乡)三级。

11、我国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共计(34)个省级行政区域。

第二节人口

1、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中国)。

2、 2、20XX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人口数为(亿)。

3、我国的基本国策是(计划生育)。

4、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是(东多西少)。

5、20XX年,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143人∕平方千米),约为世界平均人口密度(47人∕平方千米)的(3)倍多,是世界人口密度(较大)的国家之一。

6、我国人口密度的分界线(黑河——腾冲)。

第三节民族

1、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成为(少数民族)。(壮族)人口最多,超过1600万人。

2、(汉语)是我国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3、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4、我国(汉族)人口遍布全国各地,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地理初二知识点总结 第17篇

1、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路上邻国14个,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2、渤海附近有我国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的渔场——舟山渔场。

3、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4、我国总人口为亿(20XX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5、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135人/km2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39人/km2)的3倍多。

6、我国以黑河—腾冲为界,东部人口分布密集,西部人口分布稀疏。

7、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壮族人数最多。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数最多。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8、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第一级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第三级阶梯,自西向东:一、二、三。

9、我国由北向南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

10、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11、一个地方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了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

12、冬季风寒冷干燥,是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夏季风温暖潮湿,形成了我国的雨季。

13、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14、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它是我国最长、、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有“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之称。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

15、长江三峡(自西向东):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16、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属可再生资源。(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17、总是用一些就少一些的自然资源属非可再生资源。(石油、矿产资源等)

18、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等。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

19、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mm的西部内陆地区。

20、中国是一个贫水国家,我国的水资源总量位于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排名在第一百一十位之后。

21、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和地区分配很不均匀。从时间分配看,夏季我国降水集中,冬春季则降水少;从空间分配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兴建水库可以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的有效办法。

地理初二知识点总结 第18篇

第一节地形和地势

1、我国地形的特点( 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2、纵横交错的山脉就像大地隆起的脊梁,构成我国地形的( 骨架 )。

3、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是一个( 多山 )的国家,(山地 )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

4、我国地势的特点(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5、我国陆地的最低点(艾丁湖 )。

6、我国陆地海拔最高地方是( 珠穆朗玛峰),它位于我国和( 尼泊尔)交界处,海拔( 米 ),为世界第一高峰。

第二节气候

1、我国冬季( 南北温差大),夏季( 普遍高温)。

2、我国大部分地区1月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1月( 0℃ )等温线大致沿( 秦岭-----淮河 )一线分布。漠河和海口的1月平均气温相差约( 50 ℃ )。

3、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 普遍高温 )。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在( 20 ℃ )以上。

4、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 黑龙江漠河县的北极村 ),最热的地方( x疆的吐鲁番 )。

5、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从北到南,可以将我国划分为5个温度带:( 寒温带 )、(中温带 )、( 暖温带 )、( 亚热带 )、( 热带 )。另外,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 青藏高原)区。

6、从总体上看,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

7、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 火烧寮 )、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是( 托克逊)。

8、一个地区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 干湿状况 )。

9、年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气候( 干旱 )。

10、根据气候的干湿状况,可以将我国划分为(湿润)、( 半湿润)、(干旱)、和( 半干旱)四类地区。

11、我国东南部以( 湿润 )、( 半湿润 )为主,西北部以( 干旱)、(半干旱 )区为主。

12、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气候复杂多样 )和( 季风气候显著 )两个主要特征。

13、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有(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和(地形)等。

14、我国东部地区为世界上典型的( 季风气候)区,由北向南分布着( 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和(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季风气候的类型齐全。

15、我国西北部分布着(温带大陆性 )气候。青藏高原地区分布着独特的( 高原山地 )气候。

第三节河流

1、我国地势( 西高东低 ),大多数河流自( 西 )向( 东 )流,最后注入( 太平洋 )。

2、在x疆北部,(额尔齐斯河 )向北流入( 北冰洋 )。这些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 外流河 )。

3、最终未能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 内流河)。

4、河流在水量、水位、流量、流速、汛期与枯水期、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的特征,统称为河流的( 水文特征 )。

5、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河( 京杭运河 ),全长( 1800 )千米。

6、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 唐古拉山脉 ),注入(东海 ),全长( 6300千米 ),是我国长度( 最长 )的河流。也是我国流域面积( 最广 )的河流,还是我国( 水量 )最大的河流。

7、长江是我国巨大的( 水能宝库 )。长江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 上游 )河段。人们还把长江称为( 黄金水道 )。

8、重点治理了滩多流急的( 川江 )和“九曲回肠”的( 荆江)。

9、治理长江的关键是(防洪 )。

10、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 巴颜喀拉山脉 ),流入(渤海 )。黄河是我国的( 第二)长河。黄河干流像一个巨大的(“几”)字。

11、黄河(含沙 )量大,部分河段初春或初冬时节往往形成( 凌汛 )。

12、在上游干旱的宁夏、内蒙古境内,黄河塑造了( 宁夏 )平原和( 河套 )平原。13、黄河河床逐渐抬高,人们被迫不断加高堤坎,黄河成为( 地上河 )。

14、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上游地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在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在下游( 加固黄河大堤 )。

15、黄河上、中、下游分界线( 河口 )、( 桃花峪 )。

16、长江上、中、下游分界线( 宜昌 )、( 湖口 )

第四节自然灾害

1、自然环境经常发生异常变化,其中有些会造成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这样的异常变化叫做(自然灾害 )。

2、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有( 气象灾害)、( 地质灾害 )等。

3、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 )、(洪涝)、( 台风 )、(寒潮 )等灾害。

4、地质灾害主要有( 地震 )、(滑坡 )、( 泥石流 )等灾害。

5、( 山区 )发生地质灾害的频率较高。

6、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 复杂多样 ),自然灾害( 种类 )多、(分布 )广。

7、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

8、干旱灾害主要分布在( 华北地区 )。

9、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 南方地区 )。

10、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在( 西部山区,以西南地区最为集中)。

地理初二知识点总结 第19篇

第1节 地形和地势 

地形特点: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1)山脉构成我国的骨架,呈“网格状”分布

(2)我国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山区约占2/3

(3)我国山区面积广大,不利于发展耕作业,但是有利于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

(4)四大高原及其特点

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宽谷广布

内蒙古高原:起伏和缓,宽广辽阔

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千沟万壑

云贵高原:地形崎岖,喀斯特地貌广布

(5)四大盆地及其特点

塔里木盆地:面积最大

准噶尔盆地:纬度最高

柴达木盆地:“聚宝盆”

四川盆地:紫色盆地

(6)三大平原及其特点

东北平原:面积最大,“黑土地”

华北平原:“黄土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鱼米之乡”

(7)主要山脉及其走向

东北-西南走向:

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最西侧的一列)

长白山脉-武夷山脉(中间的一列)

台湾山脉(最东侧的一列)

东西走向

天山山脉-阴山山脉

昆仑山脉-秦岭

南岭

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脉、小兴安岭、祁连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1)三级阶梯

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第二级阶梯: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没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第三级阶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2)三级阶梯分界线

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3)影响

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

众多大河滚滚东西,便利东西交通

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第2节 气候 

气温

(1)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纬度位置影响)

(2)夏季气温最低处出现在青藏高原(地形因素影响)

(3)5带1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青藏高原区

(4)作物熟制

东北平原、青藏高原:一年一熟

华北平原、黄土高原:两年三熟

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年两熟

海南:一年三熟

(5)水果

暖温带:苹果、梨、葡萄、哈密瓜等

亚热带:柑橘等

热带:菠萝、香蕉、榴莲等

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1)空间不均匀:我国降水量分布规律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海陆位置影响)

(2)时间不均匀:降水主要集中在4-10月;年际变化大

(3)四大干湿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1)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2)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全年降水较少,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

高原山地气候:垂直变化

(3)“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描述的是横断山区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1)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

(2)我国冬季盛行从亚欧大陆内部吹来的偏北风,寒冷干燥;夏季盛行从太平洋吹来的东南风和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风

(3)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长江以南地区被称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主要是受季风影响

第3节 河流 

以外流河为主

(1)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外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内流河

(2)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

(3)我国外流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内流区约占1/3

(4)一般来说,我国河流的汛期出现在夏季(外流区:夏季降水多;内流区: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多)

(5)松花江有两个汛期:春汛和夏汛

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1)概况

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青藏高原、青海省),注入东海

长江是我国第一长河,也是第一大河

长江没有结冰期

长江上游和中游的分界线: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线:湖口

长江干流上大型水利枢纽:三峡

(2)价值

长江水能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上游,被称为“水能宝库”

长江航运价值高,被称为“黄金水道”

(3)治理

川江:滩多流急;荆江:九曲回肠(治理措施:裁弯取直)

中下游地区:围湖造田(治理措施:退田还湖);洪涝、水污染;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1)概况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脉(青海省),注入渤海

黄河干流呈“几”字形,是我国第二长河

黄河是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黄河上游和中游的分界线:河口;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线:桃花峪

(2)黄河的水能主要集中在上、中游

(3)治理

上游: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中游:含沙量大-原因: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开展水土保持

下游:“地上河”-加固黄河大堤

(4)在宁夏、内蒙古和山东河段,初春或初冬时节,易发生凌汛

第4节 自然灾害

常见的自然灾害

(1)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寒潮

(2)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

(1)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后果严重

(2)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

干旱:华北地区

洪涝:南方地区

台风:东南沿海

寒潮:北方地区

地震:西南地区和台湾地区

滑坡、泥石流:中西部山区,西南地区最为严重

防灾减灾

(1)我国运用遥感卫星技术,能够精确预报台风、寒潮等自然灾害

(2)发生地震时,应及时有序撤离至安全的空旷地带;如无条件,可暂躲在小开间墙角

(3)泥石流发生时,应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

地理初二知识点总结 第20篇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1节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1)可再生资源: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可以循环利用

如:土地、阳光、水、森林、藏羚羊等

(2)非可再生资源:相对人类历史来说,几乎不可再生,用一点少一点

如:煤、铁、石油、天然气、核能等

(3)可再生资源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1)我国自然资源特征: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2)正确做法:废物利用、垃圾分类、减少使用一次性消费品、不用或少用贺卡等

第2节 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特点

(1)我国土地资源特点是: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

(2)土地资源分类

农业用地:耕地、草地、林地

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工矿用地

难以利用土地:永久积雪和冰川、戈壁

(3)我国难以利用土地较多,后备耕地不足

地区分布不均

(1)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很不均衡

(2)耕地和林地主要集中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

耕地:南方以水田为主,北方以旱地为主

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区,东北、西南和东南是我国三大林区

(3)草地和难以利用土地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区

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1)在土地利用过程中,耕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问题尤为突出

(2)我国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第3节 水资源 

时空分布不均

(1)通常把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称为水资源。河流水和淡水湖泊水是我国主要的淡水资源

(2)空间分布不均:大致以长江流域北界为界,南丰北缺。华北和西北缺水更为严重

(3)时间分配不均:夏秋多、冬春少

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1)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时间分配不均)的措施:兴建水库

(2)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跨流域调水

(3)为了缓解北方地区严重的缺水问题,我国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

(4)南水北调工程,把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资源调到华北和西北地区

(5)南水北调三线

西线:水质最好

中线:丹江口水库-北京;自流北上;经过省区(鄂、豫、冀、京)

东线:利用京杭运河,水质差,可调水量最大

(6)水资源在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水污染、水浪费

(7)保护水资源

农业:推广喷灌、滴灌

工业:污水处理,达标排放

生活:一水多用,少用清洁剂


地理初二知识点总结 第21篇

1、从东西半球看,中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位于北半球。

2、从大洲大洋位置看,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3、从纬度位置看,大部分位于属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南部少部分位于热 带,没有寒带。

4、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5、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0XX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4个,(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不,南部越、老、缅、)。

6、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分别是日本、韩国、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7、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是300万平方千米,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我国的两个内海是渤海 和 琼州海峡。

8、我国领土四至:最北是黑龙江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多),最南是南沙群岛曾母暗沙(4°N附近);(南北纬度相差近50°,距离相离5500千米,因而产生了季节差异);

最东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交汇处(135°E多),最西是x疆的帕米尔高原(73°E附近)

(东西经度相差60度,距离相距5000千米,因而产生了时差);

9、渤海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10、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县、乡三级。邮政编码210001,21表示省,00表示 县 ,01表 投递地段的代码。

11、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12、我国人口特点是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13、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是以黑河(黑龙江)——腾冲(云南)为界,东多西少,分布不均。

14、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20世纪70年代我国政府把实行 计划生育 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15、我国人口最多的河南省,人口密度最大的是江苏省。 面积最大的x疆维吾尔自治区。

16、在我国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超过500万的少数民族有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共 9 个。

17、汉族的分布遍布全国各地,以 东 部和 中 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在 西南、西北、东北 地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是回族,分布最广的民族是汉族,分布少数民族数量最多的省份是云南省。

18 各民放分布具有 大杂居,小聚居 的特点。

20、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建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我国的民族政策是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第一章重点图: P4图; P7图; P10表格

【地理初二知识点总结(精选21篇)】相关文章:

1.地理初二知识点总结(精选2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