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高考知识点总结(精选6篇)

时间:2023-05-19 08:44:25 范文大全

本文为大家分享必修一高考知识点总结相关范本模板,以供参考。

必修一高考知识点总结 第1篇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

1、三元里人民抗英

(1)原因:英军入侵;清政府无能;中华民族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地位(意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抵抗外侮的爱国精神。

2、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背景:甲午战败,台湾被日本割占。

(2)主要的爱国人士:徐骧、丘逢甲,以及刘永福黑旗军等。

3、义和团反帝斗争

(1)原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严重,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客观原因: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政府无法承担反帝重任。直接原因:山东人民反洋教斗争。

(2)结果:失败。

失败的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3)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反侵略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和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左中堂收复新疆

(1)背景:西方列强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列强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西北和西南内地;俄、英支持中亚浩罕国阿古柏侵占中国新疆,企图。

(2)经过:通过反侵略斗争和谈判收回了新疆和伊犁地区。

(3)意义:粉碎了英、俄利用阿古柏侵略新疆的阴谋,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领土完整。在此之后清政府在新疆设省。

2、黄海海战中的爱国官兵斗争

(1)爱国官兵:邓世昌、林永生、刘步蟾、丁汝昌等。

(2)北洋水师覆亡的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李鸿章的避战保船战略的失误等。

三、知识拓展和补充

1、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在实现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缺乏应变的思想意识。

2、近代反抗西方侵略的斗争失败的原因:主观上是清政府的腐朽落后制度;客观原因是西方列强的制度的先进和军事上的强大。

3、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根源在于西方的侵略。

4、要辩证地看待西方的侵略:既要看到其对中华民族的危害,也同时要看到客观上对中国的进步作用。


必修一高考知识点总结 第2篇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从形式上看:罗马法分为习惯法和成文法;从适用范围上看,罗马法分为公民法和万民法

一、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习惯法:(法律和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界限) 危害:贵族常常随心所欲的解释法律,保护自己,损害平民利益

《十二铜表法》 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比较广泛

影响:积极: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平民利益得到保护。

消极: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根本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 缺陷:适用范围狭小;形式主义色彩浓厚、缺乏灵活变通;内容保守…

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世纪时,帝国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

《民法大全》(6世纪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二、罗马法的影响:

积极:①稳定了社会秩序,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罗马帝国的统治; ②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反封建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③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局限(实质):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罗马法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是维护奴隶主地位和统治的工具。

补充:罗马法的思想内容: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核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渗透着“自然法”思想

一、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资产阶级革命

1、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640)的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标志:1688年“光荣革命”。

实质:资产阶级、新贵族和旧贵族之间达成的妥协。

意义:以相对和平的方式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实现了资产阶级掌权的愿望,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结束,为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提供了政治保障。

二、君主立宪制确立: 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

1、内容:①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王权


必修一高考知识点总结 第3篇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一移二转三调”

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越大 视野范围越小 视野越暗 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 每个细胞越大

放大倍数越小 视野范围越大 视野越亮 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多 每个细胞越小

4、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х目镜的放大倍数

5、一行细胞的数目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比例倒数=最后看到的细胞数

如:在目镜10×物镜10×的视野中有一行细胞,数目是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40×,那么在视野中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20×1/4=5

6、圆行视野范围细胞的数量的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计算

如:在目镜为10×物镜为10×的视野中看见布满的细胞数为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20×,那么在视野中我们还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20×(1/2)2=5

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

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

原核生物:细菌(球、杆、螺旋、弧菌、乳酸菌)、衣原体、蓝藻、支原体(没有细胞壁,最小的细胞生物)、放线菌、立克次氏体

真核生物:植物、动物、真菌(蘑菇、酵母菌、霉菌、大型真菌)

病毒非真非原。

蓝藻:发菜、颤藻、念珠藻、蓝球藻。蓝藻没有成型的细胞核,有拟核——环状DNA分子。

蓝藻细胞质:含蓝藻素和叶绿素(物质基础),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养生物);核糖体。

细菌中的绝大多数种类是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异氧生物。

原核细胞具有与真核细胞相似的细胞膜和细胞质,没有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也没有染色体,但有一个环状的DNA分子,位于细胞内特定的区域,这个区域叫拟核。

四、细胞学说

1、创立者:(施莱登,施旺)对动植物细胞的研究而揭示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2、细胞的发现者及命名者:英国科学家 罗伯特.虎克

3、内容要点:共三点。其中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应改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4、揭示问题: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必修一高考知识点总结 第4篇

古代希腊政治民主政治

奠基:梭伦改革 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黄金时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一、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

城邦的特点: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城邦的性质: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

二、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过程

梭伦改革(奠定基础):BC6世纪初

意义: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①根据财产多寡,划分等级;②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③建立四百人议事会;④建立公民陪审法庭;⑤废除债奴制

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BC6世纪末

意义: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①建立十个地区部落;②建立五百人议事会,各部落轮流执政;③十将军委员会 ④陶片放逐法;⑤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伯利克里改革(顶峰) BC5世纪

意义: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

①发放参政工资和观剧津贴;②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③扩大公民参政范围;④继续扩大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

三、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平等、直接民主

影响:积极:推动古希腊文化事业发展;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维护了城邦的独立和发展

消极: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无法容纳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

实质: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是少数人的民主。

必修一高考知识点总结 第5篇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明朝: 明太祖废丞相,裁撤中书省,权分六部(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直接原因:胡惟庸专权擅政)

影响: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缺少制约皇权的机制,社会兴衰系于皇帝的个人素质

内阁的形成:(明成祖时期形成,明宣宗时开始有票拟权)

性质(特点):①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或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②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二、清朝:雍正帝设置军机处

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必修一高考知识点总结 第6篇

病毒的化学成分为:DNA和蛋白质或RNA和蛋白质

一、真核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一)细胞壁植物细胞在细胞膜的外面有一层细胞壁,其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可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来除去。细胞壁作用为支持和保护。

(二)细胞膜

对细胞膜进行化学分析得知,细胞膜主要由脂质(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其中脂质最多,约占50%;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在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细胞膜的功能是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三)细胞质

在细胞膜以内,核膜以外的部分叫细胞质。活细胞的细胞质处于不断流动的状态,`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1、细胞质基质

细胞质基质含有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多种酶,在细胞质中进行着多种化学反应。

2、细胞器

(1)线粒体

线粒体广泛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它是有氧呼吸主要场所,被喻为“动力车间”。

光镜下线粒体为椭球形,电镜下观察,它是由双层膜构成的。外膜使它与周围的细胞质基质分开,内膜的某些部位向内折叠形成嵴,这种结构使线粒体内的膜面积增加。在线粒体内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还含有少量的DNA。

(2)叶绿体

叶绿体是植物、叶肉、细胞特有的细胞器。叶绿体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细胞中,进行的细胞器,被称为“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在电镜下可以看到叶绿体外面有双层膜,内部含有几个到几十个由囊状的结构堆叠成的基粒,其间充满了基质。这些囊状结构被称为类囊体,其上含有叶绿素。

(3)内质网

内质网是由单层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大大增加了细胞内的膜面积,内质网与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有关,也是脂质合成的“车间”。

(4)核糖体

细胞中的核糖体是颗粒状小体,它除了一部分附着在内质网上之外,还有一部分游离在细胞质中。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场所,被称为“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5)高尔基体

高尔基体本身不能合成蛋白质,但可以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6)液泡

成熟的植物细胞都有液泡。液泡内有细胞液,其中含有糖类、无机盐、色素、蛋白质等物质,它对细胞内的环境起着调节作用,可以使细胞保持一定的形状,保持膨胀状态。

(7)中心体

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有中心体,每个中心体由两个互相垂直排列的中心粒,及其周围物质组成。动物细胞的中心体与有丝分裂有关。

(8)溶酶体

溶酶体是细胞内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它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多种物质。

(四)细胞核

每个真核细胞通常只有一个细胞核,而有的细胞有两个以上的细胞核,如人的

肌肉细胞,有的细胞却没有细胞核,如哺乳动物的红细胞细胞。

1、结构

在电镜下观察经过固定、染色的有丝分裂间期的真核细胞可知其细胞核主要结构有。

核膜、核仁、染色质

核膜由双层膜构成,膜上有核孔,是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孔道。

核仁在不同种类的生物中,形态和数量不同,它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周期性地消失和重现。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在细胞有丝分裂间期,染色质呈丝状,并交织成网;在分裂期染色质螺旋化化,缩短变粗,变成一条圆柱状或杆状的染色体,因此,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2、功能

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和的主要场所,是细胞和细胞的控制中心,因此,细胞核是细胞中最重要的部分。储存、复制、代谢、遗传

(五)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在上述细胞结构和细胞器中,具有双层膜有线粒体、叶绿体,具有单层膜的有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它们都由生物膜构成,这些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细胞膜不仅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同时在细胞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二,细胞的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都在生物膜上进行。

细胞内的广阔的膜面积为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为各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三,细胞内的生物膜把细胞分隔成一个个小的区室,这样就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相互干扰,保证了细胞的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必修一高考知识点总结(精选6篇)】相关文章:

1.必修一高考知识点总结(精选6篇)

2.历史必修一高考知识点总结(实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