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知识点总结(集锦14篇)

时间:2023-02-01 09:44:27 范文大全

在学校的时候,我相信每个人都有接触过这些知识点!知识点还可以被认为是一般意义上的重要内容。下面是范文狗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政治必修知识点总结,多篇合集,全方面满足您的需求,希望能帮到您!

政治必修知识点总结 第1篇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一、永恒的民族精神。(1)中华民族之魂。①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和精髓。②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2)伟大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3)高扬爱国主义旗帜。①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②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③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二、弘扬民族精神。(1)薪火相传,越燃越旺。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是这个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等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2)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要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3)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举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精神力量。综合探究: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精神支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要吸引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又抵制西方文化中的腐朽落后思想。

政治必修知识点总结 第2篇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一、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1)当代文化生活素描。(2)文化生活的“喜”与“忧”。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生活带来可喜的变化;但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②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国家越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3)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要提供形式多样的、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二、在文化生活中选择。(1)阳光下的阴影。(2)提高眼力,拒绝污染。①落后文化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的色彩,是文化糟粕,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或剔除。②腐朽文化是指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淫秽色情文化,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3)奏响主旋律:文化激荡看主导。①国家要奏响主旋律,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②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政治必修知识点总结 第3篇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市场配置资源

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即必须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因):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2、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3、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进行。其实质是价值规律在发生作用。

4、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①在经济生活中,市场能够及时、灵活的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传递市场供求的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②市场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因此说市场是调节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

5、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不能调节的领域: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市场能够调节,但不让它调节的领域: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不能让市场来调节。

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

6、单纯市场调节的危害:——因此,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①严重危害公民的身心健康,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安定;②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③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

④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7、规范市场秩序:

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条件: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

表现形式:法律法规、行业规定、市场道德规范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②根本目标——共同富裕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3、宏观调控

①必要性:

第一、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要求)②含义: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③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

④手段:

法律手段——立法规范、司法打击

行政手段—辅助手段,用得比较少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1、总体小康

表现:

微观上看: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宏观上看: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GDP)。

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实现时间:本世纪头二十年

2、全面小康

特点: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即:六个“更加”)3、全面小康的经济建设目标:

①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XX年力争20XX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②基本实现工业化,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加开放更有活力的市场体系。

③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④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福足的生活。

4、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一样,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四、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1、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2、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追求GDP的增加,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

3、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第一要义是发展

以人为本——本质和核心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本要求

统筹兼顾——根本方法

五、面对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3、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强有力的载体。

跨国公司是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最大的利益;其业务是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其作用是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4、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其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5、经济全球化的有利影响: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6、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不利影响):①经济全球化扩大了世界各国的贫富差距;②经济全球化导致风险全球化,加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7、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迎接挑战。

六、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1、WTO的地位: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2、WTO的作用:组织多边贸易谈判、制定贸易基本原则和协定、提供解决贸易争端的场所。

3、WTO的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最重要的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原则与公平贸易原则、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

4、我国加入WTO的利弊:

①利: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②弊:经济风险显著增加

5、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6、要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必须坚持“引近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基本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7、我国对外开放的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也是我国发展的根本基点)。

政治必修知识点总结 第4篇

《生活与哲学》高考考点解析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什么是哲学?

(1)哲学是系统化_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两者的关系如何?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

(3)关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什么?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他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6、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7、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8、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9、什么是真正的哲学?

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1)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2)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3)_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最主要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_成果

(1)__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_成果;(2)__是对__的继承和发展;

(3)“_”重要_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__和__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3、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4)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4、什么是运动?

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7、什么是规律?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8、规律客观性的表现

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9、规律普遍性的表现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10、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要求是什么?

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但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11、人与规律的关系是什么?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所以人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2)但是,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12、意识的本质是什么?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3、意识的作用的表现有哪些?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14、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指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15、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要求。

16、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2)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_。

17、 什么是实践?具有哪三个特点?

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一、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18、 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9、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误?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谬误是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

20、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什么?

客观性是其最基本的属性。

政治必修知识点总结 第5篇

第四单元 走进国际社会

1、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必不可少的要素,其中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2、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等义务

3、联合国的宗旨、原则、作用?

宗旨:简单说,就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作用:

(1)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2)局限性:如何适应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面临诸多挑战,改革任重道远。

4、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支持联合国的改革,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发挥重要作用。

5、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

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是引起国家间冲突的根源。

6、为何以及怎么坚决维护我国的利益?

原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

态度: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正当的国家利益,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7、当今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怎样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

(1)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2)改变旧的国际秩序

(3)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和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8、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9、我国的外交政策

1)是什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我国外交政策制定的决定因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我国外交政策的: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4)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1)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与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0、中国怎样走和平发展道路?

(1)要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2)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不断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3)要坚决发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


政治必修知识点总结 第6篇

1、生产决定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

(2)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生产

(1)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使生产得以真正地完成

(2)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节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3)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会带动一个产业甚至几个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4)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1)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3)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4)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4、国有经济的地位

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它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这一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平稳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5、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必然性:

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②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6、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作用

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7、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

(1)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2)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4)运用好兼并、破产和联合等手段,扩大优势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和竞争力。

(5)其他措施:进行公司制改革,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提高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素质;等。

8、企业兼并的意义:

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以优带劣,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9、就业的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业使得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是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在生产;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0、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政府:

①大力发展生产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②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

劳动者:

①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②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努力扩大就业。

11、劳动者维权:

①自觉履行劳动义务是劳动者维权的基础;

②依法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是劳动者维权的依据;

③劳动者要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但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以合法的手段、法定程序维护权益;

④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的途径维权。

政治必修知识点总结 第7篇

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一是文化氛围的无形影响,二是参加文化生活的影响。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因此我们要自觉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②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4、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对人的作用)

①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和载体。(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已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②增强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5、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政治必修知识点总结 第8篇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什么是哲学?

(1)哲学是系统化_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两者的关系如何?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

(3)关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什么?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他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6、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7、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8、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9、什么是真正的哲学?

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1)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2)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3)_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最主要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_成果

(1)__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_成果;(2)__是对__的继承和发展;

(3)“_”重要_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__和__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政治必修知识点总结 第9篇

个人收入的分配

1、为什幺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此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的性质: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为什么实行个人消费品按劳分配(看书)

现实经济条件决定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对以往几千年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

3、多种分配制度并存 按生产要素分配:土地、资本、技术、劳动、管理

4、公平:

(1)表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

(2)如何保证收入分配的公平: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控制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

5、处理好社会公平的关系:效率和公平并重:

① 效率和公平具有一致性

②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

③ 公平是效率的保证

6、如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①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②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福帮后富

政治必修知识点总结 第10篇

世界的物质性

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物质形态。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运动

(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区别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原理: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政治必修知识点总结 第11篇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第一框:选举:投出理性一票》

1、选举面面观

2、选举方式的选择★

(1)直接选举(县或县级以下的选举)能直接、准确表达选民的意愿,保障公民行使选举权。但组织的难度和成本较高。

(2)间接选举(县级以上)可以降低组织工作的难度和成本。但难以直接表达每个选民的意愿。

(3)等额选举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但限制了选民的自由选择,影响积极性。

(4)差额选举(正式候选额>应选额)有择的余地,被选举人形成竞争,有助选民了解候选人。但如不加以规范,容易导致虚假宣传、金钱交易。

(5)影响选举方式的条件: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根据国家性质、社会进步和经济状况及国情,我国采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

【特别提醒】:不同的选举方式各有利弊,我们不能笼统地说哪种方式更好,必须从多个角度认识影响选举方式的因素,并学会用历史发展的辩证观点分析、判断、理解我国的选举方式的依据。另外还需注意:选举权与选举权利是不同的,选举权是指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选举权利的范围更广,包括选举代表的权利,还包括其他选举的权利,例如选举村委会干部等。

3、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1)公民参与选举的意义:行使好选举权,才能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2)公民参与选举的态度:积极,认真。

(3)公民应当如何行使选举权:应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要了解候选人的品德和能力表现,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审慎投票。

《第二框:决策:作出选择》

1、两种不同的决策方式

2、参与决策的多种方式:★

(1)社情反映制度(2)专家咨询制度

(3)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4)社会听证制度(“三社一专”)

【特别提醒】:社情反映制度一般是在决策成文前了解,这是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一般是公布一个决策草稿,然后有针对性的征求意见,这是有利于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民的参与度;专家咨询制度征求的是专家的意见,这是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社会听证制度征求的是各方面代表的意见,而听证于民就是为了决策利民。

3、同历决策过程共享决策成果

★公民参与决策的意义:(原因类)

公民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多种方式参与决策过程,是推进决策科学化、化的重要环节;

(1)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体现决策的性;

(2)有利于决策广泛地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3)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4)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特别提醒】:公民参与决策,其意义可以从对决策者和对公民两个角度来分析。谈意义型题目,一定要阐明对谁有意义,有何意义,由近及远,由内到外,由个别到一般运用发散思维来分析。

《第三框:管理:共创幸福生活》

1、基层自治历程

2、最广泛的实践: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P24

(1)村民委员会的性质: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管理村务的机构。

村民管理村务的形式:①直接选举村民委员会干部②参加村民会议③制定和遵守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④村务公开、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

(2)居委会性质: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管理机构,是城市居民的自治组织。

【特别提醒】: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不属于基层政权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是指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代表大会、城镇社区的居委会、农村的村委会,都是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组织形式。基层政权组织是指乡镇一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乡镇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与基层政权机关也不是上下级的关系。在基层自治中,村(居)民会议是机构,决定村、社区一切重大事务,并监督村(居)委会的工作。扩大基层自治,不等于扩大公民的政治权利。

3、共建祥和的文明社区

(1)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扩大基层,是社会主义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我国正把它作为也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的基础性工作重点推进。

(2)中学生需要有参与管理的经历。

《第四框:监督:守望公共家园》

1、谁监督监督谁

2、选主监督的方式★P28

(1)公民的监督权及其具体内容:批评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

(2)公民行使监督权的多种合法渠道(方式):

①信访举报制度(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②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③监督制度④新形式、新方法:监督听证会、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

【特别提醒】:在决策、监督具体的参与方式中有些是相同的,如写信、打电话、听证会等。如何区分两者,关键是看该行为是一种“事前”行为还是“事后”行为。“事前”行为属于决策,“事后”行为属于监督。如,向有关部门提建议,在决策之前,就应该是决策的具体途径;在执行过程中,应该是决策之后,就应该是监督的具体途径。

3、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利

(1)实行监督的意义:既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利于激发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原因类)

(2)公民应该如何行使监督权(要求)?

一方面,为了国家和公民利益,公民要敢于和同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另一方面,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特别提醒】:负责地进行监督,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这要求公民既要行使监督权利,又要遵守法律法规,依规则和程序办事。

●综合探究: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P31

(1)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依法参与选举、决策、管理监督。

(2)有序与无序参与政治,区别就在于:是否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参与选举、决策、监督;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是否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特别提醒】:要搞清楚“决策的方式”和“监督的方式”。

高一政治必修2第二单元必背知识点: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第一框: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

1、“公仆”的本色

2、政府的职能:

(1)我国政府的性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是人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

(2)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P37

①保障人民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打击、惩治犯罪,保护国家或公民的权益)。

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其中“公共服务”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宣传科学理论或精神,科、教、文、卫、体等各事业)

④加强社会建设的职能(公共基础、文化、卫生设施的建设、就业、医疗、社保、计生等)

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节约资源、自然环境保护等)

【特别提醒】:①政府具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直接干预、管理经济活动。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主要以宏观调控为主。②政府职能是由政府性质决定的,是政府维护人民利益的具体行为措施,是政府性质的体现。③政府职能的主体,必须是各级政府、其组成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如国务院或其下属部委、教育局、公安局及派出所等,而、司法机关等履行的是其他国家职能,不是政府职能;特别注意,党委、群众团体、政协、村委会等不是国家机关,都不能履行国家职能。

(3)政府职能是有限的,政府不能包办一切。

(4)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3、便民利民的政府

(1)我国政府的作用(为什么说我国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一方面,人们的公共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2)我们要了解主要政府部门及其职能,评价具体政府部门履行职能的效果P38

【特别提醒】:我国政府的作用是政府职能的体现,政府职能行使得越充分,政府的作用就越明显。

《第二框: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

1、解读一个市长的承诺

2、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P39—41★

(1)我国政府的工作宗旨——为人民服务。

(2)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

?我国政府应该如何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特别提醒】: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工作原则,根本上是由我国人民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具体说,就是由政府的性质决定的。其二者的本质是相同的,都强调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要以人民利益为重。

3、求助有门投诉有道

(1)公民求助的方式:单位、社会团体、政府(开设热线电话、推行电子政务、设立信访部门、依法建立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

(2)公民求助或投诉的法律途径: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行政诉讼

(3)公民学会向政府部门求助或投诉的作用于意义:有助于解决自己的困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也有助于政府不断改进工作。

政治必修知识点总结 第12篇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1、理解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与意识相比而言);根本属性是运动(这是与物质的其他属性相比而言)。

2、运动与物质的辨证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辨证关系: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及认识规律对生活和实践的意义: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1、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在此基础上,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论。

辩证关系: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方法论: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并不是否定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的概念与特点

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从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等角度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理解真理的客观性及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属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政治必修知识点总结 第13篇

第二单元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1、政府的宗旨: 为人民服务

2、.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对人民负责。(如何做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我国政府的职能: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4、我国政府的作用:一方面,人们的公共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5、我国政府部门为公民的求助或投诉提供服务的途径:①开设热线电话②设立信访部门、③发展电子政务④依法建立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

6、政府的权利行使三个环节:决策、执行、监督

决策环节: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

执行环节:履行职能+依法行政

监督环节:外部监督和自觉接受监督

7、怎样监督政府的权利?

1)加强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2)建立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包括行政系统外部的监督(5个)和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4个)。

行政系统外部的监督有: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群众通过法定渠道(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

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有:上级政府的监督,监察、审计、法制等部门的监督。

8、加强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必要性+意义)

必要性:权利是把双刃剑。政府权力运用得好,可以指挥得法、令行禁止、造福人民;权力一旦被少数人滥用,超越了法律的界限,就可能滋生腐败,贻害无穷。为了防止权利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来为人民谋利益。

意义:

(1)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2)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

(3)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

(4)才能更好地适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

(5)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9、政府为什么接受人民的监督?

(1)从根本上说,是有我国政府的性质所决定的。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政府的公职人员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利益工作的。因此,只有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才能更好地执行人民的意志,捍卫人民的利益,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的。

(2)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只有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才能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依法行政。所以说,自觉接收人民监督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

10、如何接受人民监督?

我国政府为了方便人民群众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进行监督,建立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例如,“阳光工程”。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实施“阳光工程”是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表现。

11、政府能否具有权威从根本上讲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12、区别有权威与无权威的政府的根本标志: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服从。

13、政府怎样树立权威(根本要求):(1)政府的权威是通过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道德形象,依法行政的态度、能力和水平,履行职责的效果等树立起来(2)政府树立自己的权威,根本的是坚持以下三个方面:坚持权为民所用;坚持情为民所系;坚持利为民所谋。

政治必修知识点总结 第14篇

辨证否定观的要求是什么?

(1)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2)不仅尊重书本知识,尊重,还要立足实践,解放_,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_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辩证法按其本质说是什么?为什么?

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因为(1)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2)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不断运动中,因而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3)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

32、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是什么?

(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破除落后的_观念;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

33、唯物辩证法与行而上学的分歧是什么?根本分歧是什么?

(1)分歧: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行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四、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

1、什么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2、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之间的辨证关系是什么?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5、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是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的矛盾。

6、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7、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

(2)途径:①在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通过改革完成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8、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根本动力、强大动力、直接动力各是什么?

(1)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创新;

(2)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3)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改革;

(4)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

9、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精神财富形成的源泉,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精神财富;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0、什么是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人民群众具有历史性,但其主体是劳动群众。

1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12、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3、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什么?

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群众路线。

14、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是什么?

(1)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2)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15、什么是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指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政治必修知识点总结(集锦14篇)】相关文章:

1.政治必修知识点总结(集锦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