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汇总17篇)

时间:2022-12-04 09:44:24 范文大全

本文为大家分享语文高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相关范本模板,以供参考。

语文高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1篇

(1)名词作状语(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经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了状语。)

孔雀东南飞( )

勤心养公姥( )

手巾掩口啼,( )

卿当日胜贵,( )

(2)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

槌床便大怒( )

自名秦罗敷( )

谢家事夫婿,( )

交广市鲑珍,. ( )

千万不复全,( )

(3)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作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经常可以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做……”)

.逆以煎我怀,( )

足以荣汝身,( )

便利此月内,( )

语文高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2篇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若不阙秦 (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 (使动用法,使……撤兵)

语文高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3篇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今)没有。

4、小学而大遗:(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6、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

7、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8、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今)不需要。

语文高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4篇

浩荡:怨灵修之浩荡(①古义:荒.唐。②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

工巧:固时俗之工巧兮(①古义:善于投机取巧。②今义:技艺巧妙)

改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①古义:改变措施。②今义:改正错误)

穷困:吾独穷困乎此时也(①古义:处境困窘。②今义:经济困难)

流亡:宁溘(kè)死以流亡兮(①古义:随流水而消逝。②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语文高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5篇

1、枕:台隍枕夷夏之交(动词,倚,据) 2、维:时维九月(介词,在)

3、序:序属三秋(名词,时序) 4、上:俨骖騑于上路(形容词,高)

5、披、闼:披绣闼(开,小门) 6、旷:山原旷其盈视(形容词,远)

7、浦:声断衡阳之浦(名词,水滨) 8、甫:遥襟甫畅(副词,刚,顿时)

9、遄:逸兴遄飞(副词,迅速) 10、凌:气凌彭泽之樽(动词,超过)

11、迥:天高地迥(形容词,远) 12、数:识盈虚之有数(名词,定数)

13、舛:命途多舛(形容词,乖违,不顺) 14、疏、引:恭疏短引(书写,撰写;

15、赋:一言均赋(动词,铺陈)

语文高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6篇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

(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

(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 )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 )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连词,表修饰 )

(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

(2)凌万顷之茫然(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

(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

(2)月出于东山之上( 介词,从 )

(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 )

(4)于是饮酒乐甚( 介词,在 )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介词,被 )

(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7)寄蜉蝣于天地(介词,在)

(8)托遗响于悲风( 介词,在 )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形容词词尾 )

(3)郁乎苍苍( 形容词词尾 )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语气词,表示疑问)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

(6)相与枕藉乎舟中( 介词,在 )

语文高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7篇

(1)险衅:臣以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济)

(2)见背:慈父见背(背弃我,指死亡)

(3)夺:舅夺母志(改变)

(4)祚:门衰祚(zuò)薄(福分)

(5)鲜:终鲜兄弟(本指少,这里是没有)

(6)吊: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安慰)

(7)婴:而刘夙婴疾病(缠绕)

(8)废:未曾废离(停止侍奉)

(9)察:前太守逵察臣孝廉(考察和推举)

(10)寻:寻蒙国恩(不久)

(11)笃:则刘病日笃(病重)

(12)听:听臣微志(准许)

(13)拔擢: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ó)(提升)

(14)区区: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语文高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8篇

掩涕:长太息以掩涕兮(掩面拭泪)

谇: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谏争)

替: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

虽:虽九死而未悔(纵然,即使)

众女: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许多小人)

蛾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高尚德行)

遥诼: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造谣,诽谤)

偭:偭(miǎn)规矩而改错(背向,引申为违背)

度: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则)

溘:宁溘(kè)死以流亡兮(突然,忽然)

异道:夫熟异道而相安(不同道)

尤:忍尤而攘诟(罪过)

伏: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

相道:悔相道之不察兮(观察,选择道路)

及:及行迷之未远(趁着)

止息:驰椒丘且焉止息(停下来休息)

初服:退将复修吾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

岌岌:高余冠之岌岌兮(高耸的样子)

游目:忽反顾以游目兮(放眼观看)

缤纷:佩缤纷其繁饰兮(繁多)

未变: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不会改变)

语文高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9篇

1、指示:古义:指给人看(请指示王) 今义:上对下的说明

2、约束:古义:条约(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今义:**使不超出范围3、得罪:古义:得到惩处(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 今义:冒犯4、明年:古义:第二年(明年复攻赵)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5、前进:古义:上前进献(于是相如前进缶)今义:向前行进6、宣言:古义:扬言((廉颇)宣言曰) 今义:宣告7、鄙贱: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今义:鄙卑下贱

七、句式归纳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判断句)2、蔺相如者,赵人也。(判断句)3、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求可使报秦之人)4、君幸于赵王。(状语后置。=君于赵王幸)5、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省略句)6、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省略句)7、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判断句)8、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9、得罪于大王(状语后置。=于大王得罪)10、不如因(之)而厚遇之。(省略句)11、使不辱于诸侯。(状语后置。=使不于诸侯辱)12、请奉盆缶(于)秦王。(状语后置。=请于秦王奉盆缶)13、遂与秦王会(于)渑池。(省略句)

语文高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10篇

(1)于

青,取之于蓝。 (从,介词)

而青于蓝 (比,介词)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对于,介词)

(2)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转折,但是,连词)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递进,而且,连词)

吾尝终日而思矣 (表修饰,连词)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表顺接,就,于是,连词)

蟹六跪而二螯 (表并列,连词)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语文高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11篇

于寡人之于国 对于

则移其民于河东 至

不求闻达于诸侯 在

赵氏求救于齐 向

以 请以战喻 用

斧斤以时入山林 按

申之以孝悌之义 把

之 填然鼓之 衬字,不译

树之以桑 衬字,不译

顷之,烟炎张天 音节助词,不译

胜 谷不可胜食 尽

予观夫巴陵胜状 美好的

日出江花红胜火 超过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胜利

驴不胜怒,蹄之 能承受

兵非我也,兵也 兵器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军队

将兵万人 士兵

穷兵黩武 战争

语文高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12篇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⑴始舍于其址。(代词,它的,代华山)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那)

⑶距其院东五里。(代词,那个)

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

⑸其文漫灭。(代词,它的,代仆碑)

⑹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代词,它上面)

⑺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代词,它的,代华山)

⑻问其深。(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

⑼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代词,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⑽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其进”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译作“那”,“其见”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译作“那”)

⑾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代词,它的,代后洞)

⑿盖其又深。(代词,指代后洞,译作“那”)

⒀则其至又加少矣。(代词,代那些)

⒁既其出。(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⒂则或咎其欲出者。(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

⒅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

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词,指代那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

语文高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13篇

(1)名词作状语

园日涉以成趣 日:每天

时矫首以遐观 时:有时

(2)形容词作名词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幼:儿童、小孩子

(3)名词作动词

乐琴书以消忧 琴书:抚琴、读书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棹:划船

策扶老以流憩 策:拄着

(4)使动

眄庭柯以怡颜 怡:使。。。。。。愉快

(5)意动

乐琴书以消忧 乐:以。。。。。。为乐

悦亲戚之情话 悦:以。。。。。。为愉快

善万物之得时 善:以。。。。。。为善 羡慕

语文高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14篇

一、单元教材及学习重点说明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人记事的佳作。它们都是回忆性、纪念性的文章,大体上可以分成两类,

一是写悲惨、忧伤之事,表愤怒、悲悼之情,发深邃、邈远之思(《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

二是写伟人、名人之事,表赞美、颂扬之情,传活泼、幽默之趣(《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些课文都包含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生哲理,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咀嚼,带来广阔的思维空间和丰富的人生体验,也可以获得丰富的语感和写作的启示。

语文高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15篇

(一)判断句;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二)被动句:

若屑皆且为所虏

晋属今为之虏矣

(三)宾语前置句:

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

不然,籍何以至此客何为者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今日之事何如?

何辞为?(四)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沛公欲王于关中。

具告之以事。

良曰:“长于臣。”

得复见将军于此。

语文高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16篇

(1)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2、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6、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2)传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3、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4、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5、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

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

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

7、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5)于

1、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2、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

3、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4、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

6、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6)之

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4、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

6、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8、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传”)10、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11、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 后置的标志)12、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

语文高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17篇

1、襟、带:襟三江而带五湖(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

2、下:徐孺下陈蕃之榻(使动用法,使……放下来)

3、腾、起:腾蛟起凤(使动用法,使……腾空,使……起舞)

4、屈:屈贾谊于长沙(使动用法,使……受委屈)

5、窜:窜梁鸿于海曲(使动用法,使……出走)

6、星: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作状,像流星一样)

7、目: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名作动,看,望)

8、尽:宾主尽东南之美(副作动,都包括)

9、美:宾主尽东南之美(形作名,才俊)

【语文高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汇总17篇)】相关文章:

1.语文高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汇总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