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合集11篇)

时间:2023-03-19 16:00:25 范文大全

本文为大家分享2022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相关范本模板,以供参考。

2022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1篇

基本操作

(1) 药剂的取用:“三不准”①不准用手接触药品 ②不准用口尝药品的味道 ③不准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味

注意:已经取出或用剩后的药品不能再倒回原试剂瓶,应交回实验室。

A:固体药品的取用

取用块状固体用镊子(具体操作: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放入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的竖立起来);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时要用药匙或纸槽(具体操作:先将试管横放,把盛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再使试管直立)

B:液体药品的取用

取用很少量时可用胶头滴管,取用较多量时可直接从试剂瓶中倾倒(注意:把瓶塞倒放在桌上,标签向着手心,防止试剂污染或腐蚀标签,斜持试管,使瓶口紧挨着试管口)

(2)物质的加热 给液体加热可使用试管、烧瓶、烧杯、蒸发皿;

给固体加热可使用干燥的试管、蒸发皿、坩埚

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 试管一般与桌面成45°角,先预热后集中试管底部加热,加热时切不可对着任何人

B: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 试管口应略向下(防止产生的水倒流到试管底,使试管破裂)先预热后集中药品加热

注意点: 被加热的仪器外壁不能有水,加热前擦干,以免容器炸裂;加热时玻璃仪器的底部不能触及酒精灯的灯心,以免容器破裂。烧的很热的容器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也不能立即放在桌面上,应放在石棉网上。

2022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2篇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由原子结构决定:原子核外的能层数决定元素所在的周期,原子的价电子总数决定元素所在的族。

(1)原子的电子层构型和周期的划分

周期是指能层(电子层)相同,按照最高能级组电子数依次增多的顺序排列的一行元素。即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横行为一个周期,周期表共有七个周期。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除稀有气体外),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2)原子的电子构型和族的划分

族是指价电子数相同(外围电子排布相同),按照电子层数依次增加的顺序排列的一列元素。即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列为一个族(第Ⅷ族除外)。共有十八个列,十六个族。同主族周期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原子的电子构型和元素的分区

按电子排布可把周期表里的元素划分成5个区,分别为s区、p区、d区、f区和ds区,除ds区外,区的名称来自按构造原理最后填入电子的能级的符号。

2、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发生周期性的递变,叫做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主要体现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等的周期性变化。元素性质的周期性来源于原子外电子层构型的周期性。

2022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3篇

铝及其化合物

铝箔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或者在空气中形成致密的氧化膜(化) 4Al + 3O2 ==2Al2O3

铝片与稀盐酸/稀硫酸(答案省)反应---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 (化)2Al + 6HCl = 2AlCl3 + 3H2↑ (离)2Al + 6H+ = 2Al3+ +3H2↑

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化)2Al+2NaOH +2H2O = 2NaAlO2 +3H2↑ (离)2Al + 2OH- +2H2O = 2AlO2- + 3H2↑

铝与三氧化二铁高温下反应(铝热反应) 2Al + Fe2O3==【高温】 2Fe + Al2O3 (放热)

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2Mg + CO2 ==【点燃】2MgO + C

氧化铝溶于氢氧化钠溶液

(化)Al2O3 + 2NaOH = 2NaAlO2 +H2O (离)Al2O3 + 2OH- = 2AlO2- + H2O

硫酸铝溶液中滴过量氨水(制备氢氧化铝)

(化) Al2(SO4)3 +6NH3·H2O =2Al(OH)3↓+(NH4)2SO4++

(离) Al3 + 3 NH3·H2O = Al(OH)3↓+ 3NH4

①氢氧化铝溶液中加盐酸

Al(OH)3 + 3HCl = AlCl3 + 3H2O Al(OH)3 + 3H+ = Al3+ + 3H2O ②Al(OH)3与NaOH溶液反应

Al(OH)3 + NaOH = NaAlO2 +2 H2O Al(OH)3 + OH- = AlO2- +2 H2O

硫酸铝中滴加氢氧化钠----先沉淀-----后溶解 沉淀(化): 沉淀(离): 溶解(化): 溶解(离)

2022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4篇

一、溶液的配制

A:物质的溶解 加速固体物质溶解的方法有搅拌、振荡、加热、将固体研细

B:浓硫酸的稀释 由于浓硫酸易溶于水,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所以在稀释时一定要把浓硫酸倒入水中,切不可把水倒入浓硫酸中(酸入水)

C: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①固体物质的配制过程 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用到的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②液体物质的配制过程 计算、量取、溶解 用到的仪器: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二、过滤

是分离不溶性固体与液体的一种方法(即一种溶,一种不溶,一定用过滤方法)如粗盐提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分离。

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 指用水润湿后的滤纸应紧贴漏斗壁;

“二纸”指①滤纸边缘稍低于漏斗边缘②滤液液面稍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指①烧杯紧靠玻璃棒 ②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边 ③漏斗末端紧靠烧杯内壁

三、 蒸发与结晶

A、蒸发是浓缩或蒸干溶液得到固体的操作,仪器用蒸发皿、 玻璃棒、酒精灯、铁架台

注意点:①在蒸发过程中要不断搅拌,以免液滴飞溅,②当出现大量固体时就停止加热③使用蒸发皿应用坩埚钳夹持,后放在石棉网上

B、结晶是分离几种可溶性的物质①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大,则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②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的,则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相关

2022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5篇

1、钠和氧气反应

化学方程式(加热):

现象: 红、嘶、浮、游、熔 巧记:红师傅游泳

2、钠与水反应

离子方程式: 2Na + 2H↑

3、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放热反应、Na2O2是强氧化剂,用于漂白,供氧剂) 碱性氧化物Na2O与水的反应

4、过氧化钠可用在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作为氧气来源,原因是:

①盐酸中滴加纯碱溶液(离)2-+5、苏打(纯碱)与盐酸反应

②纯碱溶液中滴加盐酸,至过量(离) (化):Na2CO3 + HCl =NaHCO3 + NaCl (离):CO32- + H+ = HCO3- (化):NaHCO3+HCl=NaCl+H2O+CO2↑

(离):HCO3-+H+ = H2O +CO2↑

6、除杂碳酸钠固体中混有的碳酸氢钠(化)

7、除杂碳酸钠溶液中混有的碳酸氢钠(化)

(离): 8、碳酸氢钠溶液中混有碳酸钠(化) (离)

9、少量碳酸氢钠中滴加澄清石灰水(化)

(离): + OH=CaCO+ H

2022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6篇

(1)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1>非极性分子:从整个分子看,分子里电荷的分布是对称的。如:①只由非极性键构成的同种元素的双原子分子:H2、Cl2、N2等;②只由极性键构成,空间构型对称的多原子分子:CO2、CS2、BF3、CH4、CCl4等;③极性键非极性键都有的:CH2=CH2、CH≡CH。

<2>极性分子:整个分子电荷分布不对称。如:①不同元素的双原子分子如:HCl,HF等。②折线型分子,如H2O、H2S等。③三角锥形分子如NH3等。

(2)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极性的关系:

两者研究对象不同,键的极性研究的是原子,而分子的极性研究的是分子本身;两者研究的方向不同,键的极性研究的是共用电子对的偏离与偏向,而分子的极性研究的是分子中电荷分布是否均匀。非极性分子中,可能含有极性键,也可能含有非极性键,如二氧化碳、甲烷、四氯化碳、三氟化硼等只含有极性键,非金属单质F2、N2、P4、S8等只含有非极性键,C2H6、C2H4、C2H2等既含有极性键又含有非极性键;极性分子中,一定含有极性键,可能含有非极性键,如HCl、H2S、H2O2等。

(3)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

①单原子分子:分子中不存在化学键,故没有极性分子或非极性分子之说,如He、Ne等。

②双原子分子:若含极性键,就是极性分子,如HCl、HBr等;若含非极性键,就是非极性分子,如O2、I2等。

③以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主要由分子中各键在空间的排列位置决定分子的极性。若分子中的电荷分布均匀,即排列位置对称,则为非极性分子,如BF3、CH4等。若分子中的电荷分布不均匀,即排列位置不对称,则为极性分子,如NH3、SO2等。

④根据ABn的中心原子A的最外层价电子是否全部参与形成了同样的共价键。(或A是否达最高价)

(4)相似相溶原理

①相似相溶原理: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溶剂,非极性分子易溶于非极性溶剂。

②相似相溶原理的适用范围:“相似相溶”中“相似”指的是分子的极性相似。

③如果存在氢键,则溶剂和溶质之间的氢键作用力越大,溶解性越好。相反,无氢键相互作用的溶质在有氢键的水中的溶解度就比较小。

2022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7篇

1、影像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决定因素)

化学反应是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性质决定的。

(2)外因(影响因素)

①浓度: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反应速率加快。(马上点标题下蓝字"高中化学"关注可获取更多学习方法、干货!)

注意:增加固体物质或纯液体的量,因其浓度是个定值,故不影响反应速率(不考虑表面积的影响)

②压强: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气体的体积减小,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

注意:由于压强对固体、液体的体积几乎无影响,因此,对无气体参加的反应,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③温度: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

一般来说,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增大到原来的2~4倍。

④催化剂:催化剂有正负之分。使用正催化剂,反应速率显著增大;使用负催化剂,反应速率显著减慢、不特别指明时,指的是正催化剂。

2、外界条件同时对V正、V逆的影响

(1)增大反应物浓度时,V正急剧增加,V逆逐渐增大;减小反应物的浓度,V正急剧减小,V逆逐渐减小

(2)加压对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可逆反应,V正、V逆均增大,气体分子数大的一侧增大的倍数大于气体分子数小的一侧增大的倍数;降压V正、V逆均减小,气体分子数大的一侧减小的倍数大于气体分子数小的一侧减小的倍数。

(3)升温,V正、V逆一般均加快,吸热反应增大的倍数大于放热反应增加的倍数;降温时,V正、V逆一般均减小,吸热反应减小的倍数大于放热反应减小的倍数。

3、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

(1)V正=V逆,如对反应mA(g)+nB(g)======pC(g)

①生成A的速率与消耗A的速率相等。

②生成A的速率与消耗B的速率之比为m:n

(2)各组成成分的量量保持不变

这些量包括:各组成成分的物质的量、体积、浓度、体积分数、物质的量分数、反应的转换率等。

(3)混合体系的某些总量保持不变

对于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发生变化的可逆反应,混合气体的总压强、总体积、总物质的量及体系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密度等不变

高考化学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相关

2022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8篇

三、有机物分子式、结构式的确定

(1)有机物分子式的确定

①有机物组成元素的判断:有机物完全燃烧后,各元素对应产物为:C→CO2,H→H2O,Cl→HCl。

②确定分子式的方法

A、实验式法:质量分数→最简式(结合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式

B、物质的量关系法:由密度或其他条件(质量分数)→1mol物质中各元素原子物质的量→分子式

质量守恒C、定律法:由反应物、生成物的量?阿伏加德罗定律???????→化学方程式?????→分子式

③由式量求化学式可用商余法

(2)有机物结构式的确定

二、有机物空间结构

(1)只要含有一个饱和碳原子,就存在一个四面体结构,所有原子就不能共面;只要存在一个碳碳双键,分子内至少有六个原子共面;只要存在一个—C≡C—,分子内至少有四个原子共线;只要含有一个苯环,分子内至少有12个原子共面;HCHO分子是平面结构。

(2)单键均可旋转,碳原子数大于2的烷烃,其碳链不是直线形而是呈锯齿状

(3)有机物的不饱和度(Ω)以饱和有机物为准,每缺少2个H原子即为一个不饱和度。

分子的不饱和度(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若Ω=0,分子是饱和链状结构(烷烃和烷基的Ω=0 ) 若Ω=1,分子中有一个双键或一个环; 若Ω=2,说明分子中有两个双键或一个三键;或一个双键和一个环;或两个环;依次类推; 若Ω≥4,说明分子中很可能有苯环。

若为含氧有机物,计算时不考虑氧原子。 有机物中的卤原子视作氢原子计算Ω。


2022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9篇

(1)原子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原子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n-1)d

(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

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2022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10篇

烷烃

定义:烃分子中的碳原子之间只以键结合,碳原子剩余的价键全部跟使每个碳

原子的化合价都已充分利用,都达到“ 饱和 ”。这样的烃叫做饱和烃,又叫烷烃。

组成通式。

结构特点 (C—C)

②呈链状(直链或带支链) ③“饱和”:碳原子剩余的价键全部氢原子结合, 每个碳原子都形成 4 个单键。 烷烃 甲烷 乙烷 丙烷 丁烷 异丁烷 分子式 CH4 C2H6 C3H8 C4H10 C4H10

结构简式 CH4 CH3CH3 CH3CH2CH3 CH3CH2CHCH32 CH3 CH3CH2CH3 4物理性质:

烷烃随着碳原子增多,其熔沸点升高,

碳原子1—4的烷烃,常温下是气态,多于4个碳原子的烷烃是液态或固态。(新戊烷是气态) 烷烃分子中,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相对密度越小。

烷烃的化学性质:与甲烷相似,通常状况下很稳定,跟 都不反应,都能在空气里 燃烧 , 在光照下与 氯 气发生 取代 反应

烷烃的命名:

烃基:烃分子失去一个或几个氢原子以后剩余的部分。甲基( -CH3)、乙基(-CH2CH3 )

①习惯命名法 :按碳原子总数读做“某”烷

十个碳以内的:读“天干”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 十个碳以上的:按碳原子总数读做“某”烷。 同分异构体:读做“正”、“异”、“新”。

②系统命名法:选主链称某烷:选最长的碳链为主链,按主链上的碳原子数读“某”烷。

写编号定支链:离支链最近为起点编号,确定支链的位置。 书 写 顺 序:支链编号—短线—支链名称—主链名称

2022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11篇

有色气体单质:F2(浅黄绿色)、Cl2(黄绿色)、O3(淡蓝色)其他有色单质:Br2(深红色液体)、I2(紫黑色固体)、S(淡黄色固体)、Cu(紫红色固体)、Au(金黄色固体)、P(白磷是白色固体,红磷是赤红色固体)、Si(灰黑色晶体)、C(黑色粉末)等等

纯碱、苏打、天然碱 、口碱是Na2CO3,小苏打是NaHCO3。铁粉是黑色的,一整块的固体铁是银白色的。FeS是黑色固体,F2是淡黄绿色气体,Br2是深红棕色液体。

双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1)左边写出水解的离子,右边写出水解产物;(2):配平在左边先配平电荷,再在右边配平其他原子;(3)H/O哪边不平则在哪边加水

写电解总反应方程式的方法:(1)分析反应物、生成物是什么;(2)配平等等

在高中,化学是非常重要的的一门学科,化学中也有许多基础知识是必须掌握,同学们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整理,整理成合适自己的学习资料,这样能帮助自己在高中的学习中游刃有余。

【2022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合集11篇)】相关文章:

1.2022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合集1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