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初二上册知识点总结(热门8篇)

时间:2023-05-13 16:00:21 范文大全

本文为大家分享数学初二上册知识点总结相关范本模板,以供参考。

数学初二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1篇

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

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

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

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

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

1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

2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

2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

2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

2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

2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

2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

2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

2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

29 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

30 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

3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

3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

33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

3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

35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

36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

3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

38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

3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

4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

数学初二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2篇

运用公式x2 +(p+q)x+pq=(x+q)(x+p)进行因式分解要注意:

必须先将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且这两个因数的代数和等于

一次项的系数.

将常数项分解成满足要求的两个因数积的多次尝试,一般步骤:

① 列出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各种可能情况;

②尝试其中的哪两个因数的和恰好等于一次项系数.

将原多项式分解成(x+q)(x+p)的形式.

(七)分式的乘除法

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分式进行约分的目的是要把这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如果分式的分子或分母是多项式,可先考虑把它分别分解因式,得到因式乘积形式,再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如果分子或分母中的多项式不能分解因式,此时就不能把分子、分母中的某些项单独约分.

分式约分中注意正确运用乘方的符号法则,如x-y=-(y-x),(x-y)2=(y-x)2,

(x-y)3=-(y-x)

分式的分子或分母带符号的n次方,可按分式符号法则,变成整个分式的符号,然后再按-1的偶次方为正、奇次方为负来处理.当然,简单的分式之分子分母可直接乘方.

注意混合运算中应先算括号,再算乘方,然后乘除,最后算加减.

(八)分数的加减法

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起来.

通分和约分都是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其共同点是保持分式的值不变.

一般地,通分结果中,分母不展开而写成连乘积的形式,分子则乘出来写成多项式,为进一步运算作准备.

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的法则是: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这就是把分式的运算转化为整式运算。

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法则: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

作为最后结果,如果是分式则应该是最简分式.

(九)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引例:一数的a倍(a≠0)等于b,求这个数。用x表示这个数,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ax=b(a≠0)

在这个方程中,x是未知数,a和b是用字母表示的已知数。对x来说,字母a是x的系数,b是常数项。这个方程就是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的解法与以前学过的只含有数字系数的方程的解法相同,但必须特别注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去乘或除方程的两边,这个式子的值不能等于零。

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只须将分子作加减运算,但注意每个分子是个整体,要适时添上括号.

对于整式和分式之间的加减运算,则把整式看成一个整体,即看成是分母为1的分式,以便通分.

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首先观察每个公式是否最简分式,能约分的先约分,使分式简化,然后再通分,这样可使运算简化.

数学初二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3篇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一次函数: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特别地,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正比例函数一般式:y=kx(k≠0),其图象是经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

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在一次函数y=kx+b中: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已知两点坐标求函数解析式:待定系数法

一次函数是初中学生学习函数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其它函数知识的基石。在学习本章内容时,教师应该多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出变量,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事物。培养学生良好的变化与对应意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侧重于理解和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让学习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乐趣。

数学初二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4篇

41推论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

4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

4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

44推论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

4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

4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4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4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4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5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

51矩形性质定理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

52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

53矩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

54菱形性质定理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

55菱形性质定理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

5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

57菱形判定定理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

58菱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

59正方形性质定理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

6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

61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

62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

63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 ?

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

6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

6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

6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

6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

6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 ?

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

69 推论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

70 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 ?

三边 ?

71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 ?

的一半 ?

72 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 ?

一半 L=(a+b)÷2 S=L×h ?

73 (1)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a:b=c:d,那么ad=bc ?

如果ad=bc,那么a:b=c:d ?

74 (2)合比性质 如果a/b=c/d,那么(a±b)/b=(c±d)/d ?

75 (3)等比性质 如果a/b=c/d=…=m/n(b+d+…+n≠0),那么 ?

(a+c+…+m)/(b+d+…+n)=a/b ?

76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 ?

线段成比例 ?

77 推论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

78 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

79 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

80 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

数学初二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5篇

一、克服心理疲劳

第一,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就像从河里抽水,动力越足,水流量越大。动力来源于目的,只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才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第二,要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的形成与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相联系,并伴有愉快、喜悦、积极的情绪体验。而心理疲劳的产生正是大脑皮层抵制的消极情绪引起的`。因此,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是克服心理疲劳的关键所在。有了兴趣,学习才会有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才能使心理处于一种良好的竞技状态;

第三,要注意学习的多样化,书本学习本身就是枯燥单调的,如果多次重复学习某门课程或章节内容,易使大脑皮层产生抑制,出现心理饱和,产生厌倦情绪。所以考生不妨将各门课程交替起来进行复习。

二、战胜高原现象

复习中的高原现象,是指在复习到一定时期时,往往停滞不前,不仅复习不见进步,反而有退步的现象。在高原期内,并非学习毫无进步,而是某部分进步,另外一些部分则退步,两者相抵,致使复习成效未从根本上发生变化,因而使人灰心失望。当考生在复习迎考过程中遭遇高原期时,切忌急躁或丧失信心,应找出学习方法、学习积极性等方面的原因。及时调整复习进度,在科学用脑、提高复习效率上多下功夫。

三、重视复习“错误”

如果在复习中不善于从错误中走出来,缺陷和漏洞就会越来越多,任其下去,最终就会蚁穴溃堤。在备考期间,要想降低错误率,除了及时订正、全面扎实复习之外,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找出原因,不断复习错误。即定期翻阅错题,回想错误的原因,并对各种错题及错误原因进行分类整理。对其中那些反复错误的问题还可考虑再做一遍,以绝“后患”。错误原因大致有:概念理解上的问题、粗心大意带来的问题以及书写潦草凌乱给自己带来的错觉问题等,从而有效地避免在考试时再犯同一类型的错误。

四、把握心理特点搞好考前复习

实践证明,一个人在气质、性格、心理稳定程度等因素也会影响考前复习。考生在复习迎考过程中,应根据自己的心理特点来制订复习迎考计划,根据自己的心态来调整复习的进度,选择与运用的复习方式方法,使自己的考前复习达到预期的效果。

1、课本不容忽视

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都在学习新课,课本是大家都容易忽视的一个重要的复习资料。平时在学校的课堂上大家都会随堂记笔记,课本基本不会翻看,建议同学们在翻看笔记的同时,对照课本,把学过的知识点反复阅读、理解,并对照课后练习里的习题进行反复思考、琢磨、融会贯通,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对于课本上的重点内容、重点例题也要着重记忆。

2、错题本

相信学习习惯好的学生都应该有一本错题本,把每次习题、作业、测试中的错题抄录下来,明确答案,找到错误原因,发现自己知识和能力上的薄弱点,经常拿出来翻看,遇到反复做错的题目,要主动和同学商量,向老师请教,彻底把题目弄懂、弄透,以免再犯同类错误。

数学初二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6篇

课本上讲的定理,你可以自己试着自己去推理。这样不但提高自己的证明能力,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还有就是大量练习题目。基本上每课之后都要做课余练习的题目(不包括老师的作业)。数学成绩的提高,数学方法的掌握都和同学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分不开的,因此.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包括:听讲、阅读、探究、作业.听讲:应抓住听课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在听讲时尽可能与老师的讲解同步思考,必要时做好笔记.每堂课结束以后应深思一下进行归纳,做到一课一得.阅读:阅读时应仔细推敲,弄懂弄通每一个概念、定理和法则,对于例题应与同类参考书联系起来一同学习,博采众长,增长知识,发展思维.作业:要先复习后作业,先思考再动笔,做会一类题领会一大片,作业要认真、书写要规范,只有这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学好数学.总之,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小的细节注意起,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进而培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把数学学好.

数学初二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7篇

第十一章 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多边形: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

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正多边形:在平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平面镶嵌: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叫做用多边形覆盖平面,

公式与性质:

⑴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⑵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性质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⑶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⑷多边形的外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

⑸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①从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个三角形.②边形共有条对角线.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基本定义:

⑴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⑵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⑶对应顶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

⑷对应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

⑸对应角: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基本性质:

⑴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全确定,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

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⑴边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⑵边角边():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⑶角边角():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⑷角角边():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⑸斜边、直角边():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角平分线:

⑴画法:

⑵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⑶性质定理的逆定理: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证明的基本方法:

⑴明确命题中的已知和求证.(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

⑵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并用数字符号表示已知和求证.

⑶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

第十三章 轴对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基本概念:

⑴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

⑵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把一个图形沿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⑷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

⑸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基本性质:

⑴对称的性质:

①不管是轴对称图形还是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对称轴都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②对称的图形都全等.

⑵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①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②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⑶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性质

⑷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

②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③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

④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三线合一(1条).

⑸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边三角形三边都相等.

②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都相等,都等于60°

③等边三角形每条边上都存在三线合一.

④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三线合一(3条).

基本判定:

⑴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①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②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⑵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①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②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基本方法:

⑴做已知直线的垂线:

⑵做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⑶作对称轴:连接两个对应点,作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⑷作已知图形关于某直线的对称图形:

⑸在直线上做一点,使它到该直线同侧的两个已知点的距离之和最短.

数学初二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8篇

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1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1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1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1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1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1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1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19 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20 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2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2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23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2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25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26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2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8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2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3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31推论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3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3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34推论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3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3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41矩形性质定理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42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43矩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44菱形性质定理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45菱形性质定理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4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47菱形判定定理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48菱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49正方形性质定理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5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51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52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53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5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5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5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5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5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59 推论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60 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61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62 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L=(a+b)÷2 S=L×h

【数学初二上册知识点总结(热门8篇)】相关文章:

1.数学初二上册知识点总结(热门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