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合集6篇)

时间:2022-12-28 10:44:21 范文大全

本文为大家分享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相关范本模板,以供参考。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1篇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儒家

孔子

“仁”和“礼”;“为政以德”;私学,“有教无类”;

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大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孟子

仁政、重民;性善说;

儒家学派重要奠基人,被尊为“亚圣”,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荀子

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性恶论;

儒家重要代表人物。

墨家

墨子

反映其思想的书是《墨子》兼爱、非攻

道家

老子

反映其思想的书是《老子》,又名《道德经》“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

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庄子

把世间万物都看作相对的“齐物”;

法家

韩非子

以法治国;法、术、势相结合,加强中央集权;主张变法革新。

是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春秋末期,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以德治民”。

(2)战国时期初步发展: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赋,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还提出“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5)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进步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1)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2)清初: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2篇

一、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①背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②时间:19世纪七十年代左右

③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东南沿海地区

④代表企业:方举赞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开设的继昌隆缫丝厂

⑤特点:①资金少、规模小;②技术力量薄弱;③行业、地域分布不均匀。

4、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争后)

①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为解决财政危机,扩大税源);实业救国的热潮

②的实业家: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大生纱厂)、荣宗敬和荣德生、周学熙

二、民国发展的黄金时代(1912—1919年,民国初年)

1、原因: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②辛亥革命_了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③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热情,

④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⑤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

2、表现: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发展最快(纺织业第一,面粉业第二)

3、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1)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推动因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

④实业家的实业救国的思潮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3篇

世界近代现代的国际关系,若依据国际关系中主要矛盾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进行分析。

从17世纪下半期至一战为第一时期。此时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在这一时期,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展开激烈的角逐和斗争,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早期殖民扩张时期的国际关系:时间为17和18世纪,其中法国、西班牙、荷兰和英国四大商业强国的冲突,构成了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中心内容之一。

在这场斗争中,先是英国打败西班牙,17世纪下半期,英荷之间又发生了三次战争,结果荷兰的殖民优势被摧毁;在北美,英国夺取了荷属阿姆斯特丹(改名纽约)。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英国又同法国多次发生战争,夺取了法属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广大地区,并夺取了法国在印度的大部分地盘。在长期殖民战争中,英国掌握了海上霸权,抢占了广大殖民地,成为世界上的殖民帝国。这一时期,新崛起的俄罗斯帝国与瑞典的北方战争、普鲁士和奥地利的扩张,构成了国际关系的第二个内容。

俄国彼得一世、普鲁士腓特烈二世的扩张表现在领土的侵占,这与英、法等国殖民地扩张有所不同。同时,此种扩张更多地带有封建色彩,而英法的扩张,则是早期资产阶级原始积累的性质。在这一时期,强国之间的关系随着各自利益的需要而变化,如普奥,既有战,又有结伙瓜分波兰的举动。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和发展时期的国际关系:时间从18世纪法国大革命开始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止。18世纪以前,封建君主专制国家对国际事务拥有重大影响。法国大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体系。欧洲各国封建势力内外勾结,组成反资产阶级革命同盟。因此这一时期的国际关系首先表现为法国与欧洲列强的关系。在法国大革命中,先是普奥组成干涉军,失败后,英国为同法国争夺中东的利益和进行海上争霸,组织了第一次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

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后,法国与第二次反法同盟之间的关系,是新生的资产阶级政权与传统的封建势力之间关系的继续,并使新生政权得到巩固和发展;法国与后来反法同盟之间的关系,带有明显的争霸特点;而对西班牙和俄国的进攻,则是侵略行径。1815年,拿破仑战争失败后,战胜国召开了维也纳会议,建立了具有一定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个国际政治体系--维也纳体系。

当时的欧洲列强俄、英、普、奥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在欧洲划分了势力范围,奠定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这个体系的特点是:封建专制国家在其中占据支配地位,组成了多极均势结构,以恢复、巩固欧洲封建秩序,消灭各国革命为目的。19世纪中期,为了争夺海外殖民地和欧洲霸权,资本主义列强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导致了一些局部性的国际战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为争夺土耳其,英、法、俄之间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在德意统一过程中,也渗透着复杂的国际关系,德意志统一进程包含有普奥与丹麦的关系、普奥之间的关系和普法之间的关系。意大利统一主要体现了奥意的关系、意法的关系、法奥的关系等。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4篇

三、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

造纸术:西汉已发明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

印刷术:隋唐雕版印刷术——《金刚经》;北宋活字印刷术。

火药:唐末开始用于战争。

指南针:战国司南;北宋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数学

《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算筹和算盘推动古代计算的发展。

天文

留下了世界上最早日食、月食、太阳黑子以及哈雷彗星的记录。

编制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

创制了许多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浑仪、简仪。

历法

《夏小正》、“殷历”。《授时历》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比现行公历早3百年,对指导农业生产帮助很大。

农学

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汜胜之书》、《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医学

西汉编订《黄帝内经》——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万世宝典”。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东方药物巨典”。

二、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学成就

春秋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战国

新的诗歌题材——楚辞,《离骚》,屈原

汉朝

司马相如、张衡

半文半诗的综合文体——赋

唐诗

初唐:王勃、陈子昂。

盛唐: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李白(“诗仙”)、杜甫(“诗圣”。)

中唐:白居易

晚唐:杜牧和李商隐

诗歌的黄金时期,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

宋词

柳永、李清照、辛弃疾、苏轼

婉约派:柳永(《雨霖铃》)、李清照(《声声慢》)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元曲

关汉卿、马致远

关汉卿《窦娥冤》

明清小说

曹雪芹等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

三、中国古代的艺术成就

(1)汉字:原始社会晚期起源于“文字图画”,经历了: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的演变发展过程。

(2)书法艺术的发展:两个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楷书发展:始于东汉,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唐代步入盛世,名家群起。初唐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草书发展: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魏晋以来盛行不衰,名家辈出。代表人物:盛唐的张旭、怀素等。

行书发展:经过东汉至西晋约两个多世纪的演变,书体完全成熟。代表:王羲之等。

(3)绘画:

起源:远古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战国:楚国帛画《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了。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隋唐五代时期:中国绘画的一个高峰。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初唐阎立本的《步辇图》。盛唐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

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

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元代王冕的《墨梅》、明代徐渭的《黄甲图》、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

(4)戏曲:

京剧: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道光年间“徽汉合流”的局面;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并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著名的“同光十三绝”;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京剧迎来了它的繁荣期。京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风靡全国,被誉为“国剧”。民国以来,又逐步走向世界。

其他戏剧剧种:秦腔、越剧、川剧、粤剧、黄梅戏等出现。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5篇

(1)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始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了,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出向西方学习,开眼看世界,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这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思想并没有付诸实施。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为首的洋务派进一步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图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这场洋务运动虽然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基础,但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洋务派的“自强”的迷梦彻底破灭。

(2)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是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人,是早期维新思想的来源。他们的代表人物是正在转化中的资产阶级的新型知识分子,他们认为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涉及到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领域。他们的代表人物有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他们的思想为维新变法思想做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3)19世纪90年代,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首的维新派开始用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来评判中国,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他们提倡资产阶级新学,批判封建主义旧学,引导人们重新认识世界,痛感民族危机的严重,号召人们奋起救国,给古老的中国社会注人的活力是不可低估的。尽管它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对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却是一次巨大强烈的冲击。

(4)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历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作为思想战线,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新文化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后期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使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浩地位,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当然,他们在批判封建正统思想的过程中,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而且他们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

(5)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李大钊第一个在中国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中国有许多知识分子都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对改造中国的历史作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转变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导致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了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准备工作,1920年各地陆续建立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共产主义小组;随后,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了。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6篇

二、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一、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历程

代表人物

古希腊

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美德来源与教育”

柏拉图:《理想国》

亚里斯多德:古希腊最博学的人。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提倡怀疑,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

文艺复兴(14-17世纪中期)

起源于意大利:“文学三杰”: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彼特拉克:《歌集》,“人文主义之父”。“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

传播:16世纪以后,由意大利扩展到欧洲其他地区。出现了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拉伯雷等艺术大师和“日心说”等自然科学成就。

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追求现实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迷信盲从。核心是人文主义。人文精神复兴。

宗教改革(16世纪)

德国:马丁·路德,形成了路德教派;

瑞士、法国、英国等国纷纷进行宗教改革,出现了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等新教。

反对天主教会特权,提倡个性解放,摆脱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

人文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弘扬。

启蒙运动(17、18世纪)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提倡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鸠:三权分立,代表作《论法的精神》。

卢梭:人民主权、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

<康德: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纯粹理性的批判》,人非工具。

宣扬理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勾画未来社会蓝图。核心:理性主义。

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内涵。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合集6篇)】相关文章:

1.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合集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