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集合6篇)

时间:2023-06-14 16:00:19 范文大全

本文为大家分享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相关范本模板,以供参考。

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第1篇

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

在古汉语中,“多”有五个义项:①数量多;②重要,重视;③赞美;④多数,大都;⑤实足,只。我们根据语境“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来推断,原文说何远离开东阳回到家乡后,数年不谈荣誉耻辱之事,士大夫们更因为这样而赞赏他,由此可以判定解释为“称赞”是正确的。

汝时犹小,当不复记忆。《祭十二郎文》

“犹”多数同学把它解为“还”,句意为“你当时还小,一定不再记得了”乍一看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放在语境中就错了,因为作者与“十二郎”虽为叔侄,但年龄相差无几,不会这样说话,因此解为“更”才更合理。

今河内带河为国,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

审视该句语境“”可以看出,“南迫洛阳”一句是交代“河内”的地理位置,所以“迫”解释为“逼近”更符合上下文意。据此可以推断,该题A项的解释是不合语境的,因为“逼迫”的对象应为“人”,而该句中“迫”的对象是“物”(洛阳)。

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第2篇

语法现象:

积累性的

实词:重要实词、通假字、偏义复词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虚词:重要虚词、固定结构

规律性的:

词类活用、各类句式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翻译文言文的标准是: 信、达、雅

“信”要求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不可以随意增减内容。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好,弊病

在于贿赂秦国。

“雅”要求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

例:曹公,豺虎也。

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象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的人。

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

凭勇气闻名在诸侯国

例:以勇气闻于诸侯。

“达”要求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一致。

翻译的程序

1、先读懂原文的大意,在此基础上结合上下文翻译句子。

2、分析原文句式的特点。

3、进行初步的字字落实的翻译,特别注意一些容易理解错的字和关键的字的翻译。

4、对文句中一些特殊情况(如各种修辞、文化常识、专有名词、习惯用语)的处理。

5、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文言句子准确表达出来。

6、查对字词的落实,誊写到答案卷上。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为主:对原文逐字逐句对应翻译,字字落实。

例: 郑人使我 掌其北门之管。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等到太子丹用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谋,才招致祸患 。

意译为辅: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灵活地增减 内容,改变句式,使文意连贯。

例1: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张衡到职工作了三年,向朝廷上表章请求告老还乡。

例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樊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

击退匈奴七百多里。

例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1、留(保留原文某些不必翻译的词语)

古今同义的词语,专有名词如:帝号、年号、人名、物名 、地名、国名、朝代名、称谓、器具、度量衡单位、典章制度可照录不翻译。如果名称不全的要补全。

例:1:阳嘉元年,复造地动仪。

2、邹忌修八尺有余。

3、德佑二年二月二十九日,予除

右丞相兼枢密使。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2、换 翻译时把古代词汇换成现代汉语。

基本模式是把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例:1、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顾吾念之,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的语气词、陪衬语素、结构助词、只起语法作用的连词。

例:昼夜勤作息。

例:宫中之事,事无大小。

例:再拜献大将军足下。

例: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补出原文中被省略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部分。如果不补,译文就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不能准确表达原文意思。

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士兵们)鼓足了勇气,

(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减了,

(等到)(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

就竭尽了。4、补5、调 调整语序。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语序,使译文准确畅达。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主意未能定下来,想找一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未能找到。

1、“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之人不欺余也!

另外有些不调整就难以理解的句子例:互文、

合说分译。

例: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

而(感到)喜悦或悲伤。

2、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

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注 意文言文中常见固定句式的翻译

例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例1:吾孰与徐公美?

例3: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

无乃后乎?

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

听说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

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现在君王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了,然后

才寻求出谋划策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练习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相如闻,不肯与会。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5、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相如闻(这件事),不肯与(之)会。

不知句读,不解惑。

还矢(于)先王,而以成功告(之)。

村中好事之少年驯养一虫。

6、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7、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

8、沛公安在?

9、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渑池之会)既罢,(赵王等)归国。以相如

功大,(赵王)拜(蔺相如)为上卿。

或于太山重,或于鸿毛轻。

沛公在安?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全国高考题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1、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2、到(他)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翻译划线句子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庞涓)很妒忌他,(就捏造罪名)根据法律用刑

挖去了他两足的膝盖骨并在他脸上刺字,想使孙膑

不能在人前露面。

齐国使者认为(孙膑的)才能奇异,就偷偷载着(孙膑)回到齐国,齐国将军田忌认为(孙膑很有才能),象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翻译划线的句子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它的明察(表现)在哪里呢?

这(镜子)使我好痛苦难受。

还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漂亮。

高考语文常见文言文翻译典型错误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

【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误区三:误译文言虚词

【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正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

分析与对策:“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的忽视造成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同学们要注意积累“其、之、以、而、乃、乎”等《考试大纲》规定的十八个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根据句意,准确翻译。

误区四:漏译省略成分

【例4】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误译: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正译:(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分析与对策:句中漏译了省略主语“狐狸”。原文中虽然省略了主语,但为使文意通顺、明了,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上。这也是考试中的一点要求。另外,有些通过直译无法使文意贯通的地方,如“满纸都是”,也应适当“增词”,即加上使文句连贯的词语。

考生漏译省略成分,除了粗心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通读整个句子或与译句有关联的前后句,没有形成整体语境意识,只是“就词译词”,不能很好地把原文的意思传达出来。这种毛病轻则影响到考生对个别词的判断和翻译,重则影响到考生对整个句子的理解。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考生应注意树立较强的语境意识,阅读时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翻译一个句子时,不能偷懒,只满足于读单一的那个要求翻译的句子,还应适当“瞻前顾后”地照顾语境。

2、翻译出一个句子之后,不要急着做下一题,而要回顾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否通顺,看看有没有缺漏的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误区五:语言不合规范

【例5】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

误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就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闻之,眼冒金星,执住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正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分析与对策: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白夹杂,“闻”“执”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根据语境,“闻”可译为“听说”;“执”可译为“逮捕”。②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眼冒金星”显然是口语化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严格遵守“对译”的方法,将单音节词语双音化,有效避免漏译文言词,也就从根本上避免了文白夹杂。“对译”过程中,不采用方言、俚语、口语化的词语。

检查有无夹杂在译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方言、俚语、口语词等。


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第3篇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信”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一个“言”意为人言真实。此句中的“信”就解为“真实”。

启听淮北取籴dí

“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造”的义符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若少屈,冀得一归觐。jìn

觐,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

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kuì

“馈”的意义可由它的“饣”旁推断出它是供军队吃的东西,即“军饷”,这里活用作动词,发放军饷。

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第4篇

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如“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是连词“来”,表目的。又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一句的“因”是什么词,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府吏听说了这个变故,就暂时请假赶了回去”,确定“因”是连词“于是,就”,表承接关系。

示例(20XX年高考山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童子亦欲学之乎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遂言甫于朝当其欣于所遇

金公以御史为参军 以勇气闻于诸侯

听其召募 其皆出于此乎

解析:A项前一句出自“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意思是“这就是所说的八阵图,你也想学习吗”,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一句中的“之”是代词,指代“八阵图”,与后一句中的“之”的用法不同。B项前一句的意思根据上下文可以知道是“于是向朝廷推举申甫”,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一句子中的“于”字的用法与后一句中的“于”字的用法一致,都是介词,表对象,可译为“向,对”。同理,可以推断出C项前一句中的“以”是介词,可译为“凭……的身份”,与后一句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D项前一句中的“其”为代词,可译为“他”,指代申甫,与后一句中的“其”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第5篇

(一)判断句: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天者,人之始也

3、秦,虎狼之国。

4、此不知人之祸也

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二)被动句:

1、方正之不容也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4、而自令见放为

5、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6、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7、是以见放

8、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三)状语后置句:

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3、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四)定语后置句: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五)宾语前置句: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第6篇

【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集合6篇)】相关文章:

1.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集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