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活动方案(通用7篇)

时间:2023-03-17 14:22:01 范文大全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会碰到很多的诗词,这些诗词的语言简洁,意象丰富,韵律感很强。下面是范文狗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诗词活动方案,多篇合集,全方面满足您的需求,希望能帮到您!

诗词活动方案 第1篇

教学建议

1.“词”这种体裁在教材第1课已经出现,教师应事先了解一下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是否会背诵一些词,对“词”有哪些了解。

对于古诗,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课前,如果有条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查阅作者翁卷、范成大、张志和三位诗人的生平、诗歌特色,诗的创作成就,以便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诗歌内容,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准备挂图。

2.三首古诗词都是描写田园风光,内容浅显,生字不多,应当指导学生先自学,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头脑中把文字转化为画面,读中感悟,体会诗中意境。教师可重点点拨《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可对词的知识再稍作介绍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学。

教学第一步,可让学生自读古诗词,对照诗词后的注释,想一想诗词中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再想想哪些词语的意思还不理解,然后小组学习,向同学和老师请教。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予以点拨后,再要求学生把诗词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使学生对诗词的意思有个初步的了解。

第二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比如有的小组可以在诵读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画笔描绘下来,画好后,在小组中交流一下,重点说说画了什么景物,他们的色彩、形状、位置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画。本小组的同学做出评价,看是否把诗词中的景象描绘了出来。无论学生用什么样的方式学习,只要可以激发想象,能够加深对词句的理解,教师都应鼓励,并给以必要的指导。

第三步,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有条件的可配上优美、舒缓的乐曲,渲染气氛,达到在朗读中加深体会,在朗读中获得审美感受,在朗读中自然成诵。

3.注意诗的语言的丰富意蕴。如《乡村四月》中的“才”“又”二字,《四时田园杂兴》中的“也”、“学”二字使用都简洁传神。《乡村四月》和《渔歌子》两首诗词色彩明丽,其中写颜色的词语有很多,如“绿原”、“白川”、“青山”、“白鹭”、“桃花”、“青箬笠”、“绿蓑衣”,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描写颜色的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4.课后,可以动员学生从课外书中寻找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练习朗诵、背诵,为后面的“展示台”做准备。

5.关于识字写字,“蚕”、“桑”、“蓑”、“塞”的声母是平舌音,“昼”、“箬”的声母要读准翘舌音。识记字形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以前掌握的方法帮助记忆。教师重在引导交流识记方法。要及时表扬识字巧、写字好的同学。

诗词活动方案 第2篇

【教材简析】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教学难点】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要求:

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

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

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

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2、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⑴ 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⑵ 指明学生读,正音。

(注意读准“篙、棹”。)

⑶ 多种形式读诗,要求正确、流利。

⑷ 自学,看看能否弄清诗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提示:看图理解是好方法。

⑸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再读感悟,体会诗境:

⑴ 自由读诗:

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⑵ 全班交流,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要求:

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生动。

⑶ 师生共同评析。

4、品评诗句,悟其感情:

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猜猜诗人当时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在观察两个孩童?

(喜爱。)

5、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六、拓展活动

1、课外读读写儿童的诗。

2、推荐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

诗词活动方案 第3篇

活动目标:

我国是诗的王国。诗作为最早的一种文学样式,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策划中秋赏月会系列活动,主要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活动研究。了解古往今来咏月诗作者的生平,比较历代文人咏月的意境,领略咏月诗的魅力,从而陶冶情操,提高文学素养。同时以听读说写并重,以课内外结合、政史地结合的方式去赏析诗歌,拓展教学,丰富知识,训练学生大文科思维能力,概括组织能力,从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活动准备:

策划者事先向学生交代活动创意,把初步方案(演示文稿)交给有关的主持人,方案有弹性,以便活动中作适时调整。

分组由小组长负责;收集咏月的诗词(各组分朝代搜集,避免重复)。

活动过程:

(一)导入:中秋夜,月光洒满小操场,高一(13)(14)两班学生分别围成两大圈。舒缓的音乐声伴随浑厚而深沉的朗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学生情不自禁地和着录音,高声吟咏。

在月光曲的伴奏下,教师缓缓介绍:苏轼这首著名的中秋词,写于41岁时,当时他政治上不得意,在外放时,要求与其弟苏辙临近也未如愿,于是,这年中秋之夜,独自饮酒赏月,挥笔作词,表露了自己天上人间,出世入世的内心矛盾,抒发了对人生悲欢离合的感慨,倾述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全词笔调奇逸,风格健朗,体现了苏轼豪放的词风。作者将哲理的内容带进词中,增强了思想的深度和意境的深远,所以此词为历代人所喜爱,年年中秋有人吟诵。

我国是诗的王国,诗作浩如烟海。其中咏月诗就如天上繁星数不胜数,许多诗人把月作为寄托情感之物,对月亮的圆缺,发挥自己极大想象,借月表达思乡之情,爱恋之情,喜爱之情……我们在座的同学,趁今晚月光皓洁,不妨借景吟诗。

(二)学生活动

(1)以点歌的形式,或以带月词语接龙形式,引出各小组朗诵的同学及诗词点评的人员。

①借月寄托思乡情,如李白《静夜思》,王安石《泊船瓜洲》。

②借月传递孤寂之情,如杜甫《月夜》,孟浩然《宿建德江》等。

③借月抒发喜爱之情,如王维的《山居秋瞑》、刘方平的《夜月》、于良史的《春山夜月》等。

(2)每小组活动完毕,穿插唱“月”的歌曲,如《十五的月亮》、《月亮走,我也走》等,或独唱,或小组唱,或集体唱。

(3)小组赏析诗词后,开始非群体组织活动,各位约自己的同桌或班上最亲近的同学,漫步于校园月光沐浴的花丛中,放飞自己的思绪,回味吟月诗的意境,身临其境般地体会诗人的个中感情。半小时后集中在多媒体教室。

(三)教师指导

(1)利用Powerpoint讲述欣赏古代诗词要领:

①明确背景材料,把握抒情基调和主旨。如杜甫《月夜》,是安史之乱中,杜甫只身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途中不幸遭遇叛军,被掳往长安。其时,他的家人正在鄜州羌村。这首诗即身陷长安的诗人思念家小,借望月表达对妻子的深情。“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情思深婉。

②品味意象,再现情境,体验作者感情。诗歌的意象是指物象的客观性特征与诗人的主观感情的结合,即情与景的结合,如王维的《山居秋瞑》通过写秋山雨后黄昏时分的恬美景色,抒发了诗人悠然自得、陶醉愉悦的心情,表现了自己追求高洁的意趣和迷恋山林的情怀。全诗情景交融,自然而清新,明丽而幽淡。

③咀嚼字词句,赏析表达技巧。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如联想、想象等及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理解这些有助于披诗入情。

(2)结合史地知识,对诗词作多层面理解,加深对诗词的记忆,如杜甫《月夜》一诗,运用历史课中学习的唐代“安史之乱”史料,结合理解本诗;对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间里,遥望月亮,感觉不同,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对诗词作一些科普知识方面的解释。

(3)利用信息技术借助互联网获取相关的知识,展开以此为专题的研究性学习,体现知识的延伸,能力的提高,创新意识的培养。

①各人自行组织的诗词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周末时间搜集资料。

②在搜集资料后,语文老师组织各小组负责人,指导他们如何舍取资料,确定好自己的论述角度。

③将各人所写的内容,由组长统稿,最后形成小论文,递交学校评选。

活动个案评价:

在VCD、XP流行的现代社会,语文教学要亲近古诗情,让学生对源远流长的古典文学有一个更为直接的认识,就需要教师有创意的策划:趁八月十五中秋节,举行咏月诗赏析活动,激发学生学古诗词的兴趣,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和审美需要。

我们中国人历来崇拜月亮,月亮的圆满被认为“运而无穷”“幸福如意”的象征,因而爱月、赏月、祭月等成了极富有民俗特色和人情魅力的活动。展开这一活动,即创设教学情境,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潜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分析鉴赏能力、综合概括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再则,高考的语文卷中诗歌鉴赏内容比重增加,难度逐渐提高,文综卷中涉及古诗命题,这些变化必然促使教师对这种最古老、最有生命力的文体作全方位、新手法、最优化的教学设计,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这一活动又培养了合作精神,体现民主性、自主性,故学生活动时激情飞扬,研究性学习时热情满腔,收到非常好的活动效果。

诗词活动方案 第4篇

教学过程:

一、导 入

同学们,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我们应该学习和继承的优秀文化遗产。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已经学过二十多首古典诗词,其中包括13首唐诗,4首宋词,通过背诵和赏析,从中汲取了许多营养。今天我们学习《》,主要是唐诗和宋词,首先学习前三首。

播放录像《唐之韵》,简介唐诗伟大成就,介绍李白、刘禹锡和杜牧。

二、诵读

老师配乐范读,学生多种方式朗读。读三首诗,五遍。

三、了解内容

借助文底注释、工具书,理解词语,了解诗歌大意。

渡远:远渡。 楚国:楚地。 平野:平原。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仍怜:更爱。

排云上:直冲云霄,排,冲击。

碧霄:青天。 折戟:折断的戟。 销:锈蚀。

将,拿起。 认前朝:认出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四、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渡荆门送别》

介绍创作情况: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学生谈对诗歌内容结构的理解。

总 结:

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诗人远离四川,乘船沿江游览楚地。

中间四句对仗,描写景物,描绘长江之水出山之后的壮阔气象:长江出山,水面宽广,景象雄奇,使人顿感前程开阔。清晨,玉兔西沉,有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朝云簇生,云层里出现海市蜃楼奇观。写景层次分明,且景中寓情,既反映出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寻求理想的志向与热情,又充溢着诗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与挚爱。

结尾二句,诗人发出由衷的心声:这长江是故乡的水啊,所以它才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诗人抒发了爱祖国、爱自然、爱故乡的深挚的感情。诗中写的长江之水,是来自故乡的水,它在蜀楚交界的荆门山送别诗人,把李白送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之中。在这一描写中,表现了初离蜀地的诗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

本诗中间四句对偶工稳,平野对大荒,天镜对海楼,佳句佳对。赋予了江水以人的浓厚的感情,这水情意真挚地把诗人送到楚国。这真是诗意盎然,情景交融。

背诵这首诗。

《秋词》

介绍作者。

学生讨论诗歌内容和写法。

总结:

诗人以其奔放的热情和旷达的胸怀,通过生动的画面描绘和赞美秋天,表现出昂扬奋发的精神面貌。

第一、二句,诗人一反千古以来逢秋必悲的感情基调,热情赞美秋日富于生气,胜过万物萌生的春天。

第三、四句,描写晴空鹤翔图。万里无云,一只白鹤奋翅高举,排云直上,它那矫健的身姿,使得诗人也不禁诗情勃发,壮志凌霄。这白鹤正是诗人不屈不挠,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的真实体现。

全诗充满着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表现了诗人政治失意时仍然不愿随波逐流的操守,想象新奇,意境悠远,诗情深厚。

《赤壁》

介绍诗人情况。

学生讨论诗歌内容和写法。

总结:

这首诗怀古咏史。

第一、二句,叙述凭吊赤壁古战场所见所感。由古战场残留的断戟,激发起想象当年赤壁鏖兵的壮阔场景,以前朝旧物兴思古之情,联想到决定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以及那次重大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第三、四句,发出议论,假想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那么东吴的大乔、小乔便将被掳,关在曹操的.铜雀台上了。铜雀春深锁二乔,是一种形象而富有情致的写法,用来象征虚想中的东吴孙氏政权败亡的结局,因为二乔都出于东吴最高统治阶层门第,吴国不亡,她们是不会受辱的。诗人认为,如果不是借助东风的力量,周瑜未必能在赤壁之战中取胜,周瑜的胜利不过是侥幸而已。诗人对赤壁之战的结果表示了自己的看法。曹操虽然失败,但未必不是英雄。不以胜败论英雄,强调人生际遇在人生命运中的重要性,正是这首诗的核心思想。杜牧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诗人在这里明讽周瑜,暗誉曹操,实际上是在借助史实抒发自己内心的抑郁不平之气。

这首诗能以小见大,通过鲜明的形象发表看法,评价历史,是其艺术表现上的独到之处。

五、总结扩展

这三首诗虽然题材不同,表达的感情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似的,那就是三位诗人善于用独特新颖的视角观察和分析问题,阅读三首诗既要了解各自的内容和写法,又要善于比较,体会它们的共性。

六、布置作业 :

背诵默写三首诗。

七、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第七句 第八句 收 束: 抒发思念故乡的深情

秋 词

赤 壁

过零丁洋

浣 溪 沙

诗词活动方案 第5篇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反复诵读

2.通过咀嚼诗歌的语言,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教这五首诗,可引导学生对它们逐一进行朗读,理解与鉴赏,以达到学一首,理解一首,背一首的目的。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饮酒》

教学过程

一,《饮酒》

1.朗读导入

(1)首先请学生结合注释将这首诗通读一遍,初步了解诗义

(2)然后请学生个别读,教师注意正音反馈

(3)接着请学生听教师范读或者放录音

诗有平声,仄声,缓急轻重与节奏,读得很缓时并不是平板的拖长,也应该注意感情的注入。

2.理解诗意

(1)介绍作者及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陶渊明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最杰出的文学家。他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从而形成了一种自然的哲学。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自然的哲学。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自然的社会。他认为:人应归化于自然,不必有意识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自然哲学的内涵,在他的田园诗中以美好的形象表现出来。

(2)开头四句

通过自问自答道出了诗人身处人境而能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恼,是由于心远地自偏(只要心境矿远,就不会受到世俗的干扰),从精神上摆脱了环境的干扰。

(3)后四句

接着说自己采菊东篱,不经意中目遇南山(庐山),时近黄昏在南山生发出来的山气(云雾),飞鸟返回云中,感受到造物的奥秘,参透了人生的真谛。尽管诗中明说欲辨已忘言,但本诗通过一系列意象所隐约暗示的人生真理还是可以探索的。

提问:请同学们自己谈一谈陶渊明诗中所说真意是什么呢?(南山的永恒,山气的美好,飞鸟的自由,不正体现了自然的伟大,自然的永恒、美好、自由中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意义之外,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呢?言下之意,作者对于那种争名逐利的生活态度是持否定态度的,这与诗中作者所描述自己归隐后的悠闲,恬静地欢快心情是一致的。)

3.赏析,揣摩诗句

提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中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如果把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依然写出了作者悠闲,旷远和平的心境,见更能突出目遇南山的不经意,若改为望,则变为有意去看南山的意思。

4.背诵这首诗

板书:《饮酒》

南山(永恒)

意象:山气(美好)此中有真意(归依自然,顺应自然)

飞鸟(自由)

→否定争名逐利的生活态度,表现归隐后悠闲欢快的心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学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一.学生结合注释试读诗歌,初步理解这首诗的大义。)

二.作者简介

孟浩然:唐代著名田园山水诗人,早年隐居家乡鹿门山,四十岁赴长安应进士举,失意而归,一生未入仕,在隐居与旅程中终老。他既自命清高,又不无盛世沉沦之感。

三.品读诗歌

(1)师范读或放录音

(2)品析

这是一首干谒求仕的诗,作者委婉而巧妙的向张丞相(张九龄)表达了不甘山林寂寞,寻求引援的迫切心情。

这首诗以洞庭景物写起,前四句把洞庭秋色描绘得雄浑壮阔,其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成为千古以来咏洞庭的名句。(提问:蒸撼两个动词好在哪里?明确:水气蒸腾,笼罩了整个云梦古泽,骇浪滔天,摇动着岳阳古城。撼,摇也,形象生动而有力。蒸撼这两个动词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激荡,气势磅礴的景象,这正是诗人自负不平的心态写照)

中以欲济过渡,暗示自己想做官为朝廷出力而无人引荐。

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是诗的主旨所在。垂钓者即当朝的执政者,主要是诗中的张丞相,希望能得到他的引荐,在朝为官,不再单单只是羡慕他人。

全诗写得不亢不卑,别具一格,牢骚话以典故出之,既显身份,又为张丞相留有余地。

(3)学生齐读

4背诵这首诗

板书: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前四句:描写洞庭湖景色(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五、六句:过渡

七、八句:点出主旨(想出仕为官而无人引荐,没有途径)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学习李白的《行路难》

教学过程:

一,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将课文通读一遍,初步了解诗歌的大意。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李白的诗歌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诗人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的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对一切事物都有敏锐的感受,始终在高样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行路难》是李白遭受馋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乐府题解》云:《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

三,分析

1,提问: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联系背景)

明确:因奸佞当道使诗人心情悲愤,忧郁。

2,赏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照应诗题行路难,用比喻的手法,抒写了自己在长安经历仕途风波的深刻体验和事与愿违的痛苦心情。

3,诗中借用历史典故的作用

诗人借用吕尚垂钓碧溪,后遇文王得到重用及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抒发自己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与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的心愿。

4,诗歌结尾处两句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表达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慨和乐观精神。

5,这首诗歌中的路是指什么样的路?

明确:从《乐府解题》可以看出,这首诗中的路不仅仅是指狭义的路,而应该是具有更广泛意义的人生之路。

四,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五,当堂背诵

板书:行路难(其一)

李白(唐)

停杯不食拔剑茫然忧郁悲愤

冰塞黄河,雪满天山(比喻)应题行路难

长风破浪会有时准备冲破阻力,施展自己抱负的

直挂云帆济沧海豪迈气慨河乐观精神

(昂扬激越,豪迈乐观)

第四课时

一.《观刈麦》

1.结合注释初读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2.简介作者

白居易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极力强调诗文要反映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要发挥诗文的积极社会作用,担当起惩恶劝善的职责,从而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响亮口号。他写了大量进步的诗歌,在这些诗歌中,他用关切的笔调描写了劳动人民的贫困和苦难,并为改变他们所受的非人待遇而大胆呼号。《观刈麦》是白居易诗中最早反映农民疾苦的一首诗。诗中对农民的辛勤劳动和苦难生活都作了真实而形象的描绘,并把自己放进去和他们作对比,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深切同情农民,反对残酷的阶级压迫。

3.学生自己分析该诗,老师略加指点。

(1)主题专一明确。

(2)叙事(1-10句,写刈麦的情景)与抒情议论(将自己与农民相比,表现对农民的同情与关心)相结合。

(3)语言通俗易懂

3.背诵这首诗

板书:观刈麦白居易

(1-10句)写刈麦的情景(叙事)表现对农民的(11-13句)将自己与农民相比(抒情议论)关心与同情

(主题专一,语言通俗易懂)

二.学习《渔家傲》

1,结合注释,学生初读这首词,了解词的大意。

2,听教师范读或听录音,边听边联想,脑海中浮现相应的画面,

3,介绍作者

范仲淹,字希文,他在陕西守卫边疆多年。在政治上,他主张革新,为守旧派阻挠。他的词,写边塞生活,苍凉悲壮,慷慨生哀;写羁旅生活,缠绵深致,脍炙人口。

4,分析

提问: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句诗写了塞外怎样的景致?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上阕最后一句话写:只见数不清的山峰,形成天然的屏障,一轮在弥漫的烟雾中欲落未落,它的余辉照映着一座城门紧闭的孤城。长字显示了环境的阔大,落字具有悲凉的意味,而孤闭字则渲染了军情紧张,戒备森严的氛围,这两句诗写出了塞外悲凉与阔大,豪迈的景致。

板书:

上阕:扣准异字,极写秋日边塞的风光景物荒凉

下阕:写边塞军旅生活和战士久戍不归的思乡之情悲壮

主旨:表达了作者破敌建功的决心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

5,扩展

放《说句心里话》的歌曲,加深对主旨的领会。

三,引导完成课堂练习。

诗词活动方案 第6篇

一、活动主题

与诗词相伴拥抱美好青春

二、活动意义

通过感受古人对生活的细腻感触和诗情画意,读诗词,增长知识,丰厚积累,提升素质,培养气质,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活动时间:

20xx年11月20日(星期二)

四、活动地点:

九1班教室

五、活动流程

活动一:连环扣(说出含有动物的成语)

分两组比赛,主持人说一个关键字,两组轮流回答出相关成语。获胜组得10分

活动二:飞花令(回答出含有“花”的诗词)

两组轮流回答带有“花”这个字的古诗词。直到对方回答不出。获胜组得10分

活动三:试金石(补充题)共10题

各组派出一名同学,抽签答题,每题10分(共10题)。

活动四:弯道超车共10题

两组在规定时间抢答,每答对一题10分,答错一题扣10分

六、奖项设置

1、评选诗词超人(1名)

2、最佳表现奖(1人)

3、获胜组一组

七、组委会

1.策划2人:xxx

2.主持人2人:xxx

4.题库准备4人:xxx

5.记录2人:xxx

诗词活动方案 第7篇

中国优秀的古典诗词,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为了使我校古诗词诵读活动得到更好的拓展和延伸,充分发挥古诗词在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同时也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语言的表达能力,八年级将于6月下旬举行古诗词朗诵比赛活动。现将活动安排如下:

一、活动具体安排

1、 参赛对象:全体学生集体参赛。

2、 参赛内容:中国历代优秀古诗词。

3、比赛时间: 6月下旬

4、比赛地点:八年级教室

5、比赛形式:现场打分,现场统计。

二、工作人员:

评委:全体学生

成绩统计:丁剑秋

三、设奖办法

设一等奖一名,二等奖四名,三等奖六名。

四、几点要求:

1、同学们要高度重视,扎实开展读书活动,保证学生读书时间,积极参加本次竞赛活动,扩大学生知识积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营造书香校园,提升文化品位。

2、同学们要认真选材,努力创新形式,丰富内容。

3、活动中,要求学生人人参与,个个登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4、竞赛活动结束后,教师要通过早读阅读指导,课堂教学渗透,语文综合性学习,读书成果展评等形式,将读书活动、经典名篇诵读活动深入持久的开展下去。

【诗词活动方案(通用7篇)】相关文章:

1.诗词活动方案(通用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