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总结(合集9篇)

时间:2023-03-02 22:00:08 范文大全

本文为大家分享高中历史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总结相关范本模板,以供参考。

高中历史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1篇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基本标志

1956年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中共八大提出的全党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

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的全党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原因: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刚刚起步,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缺乏深刻认识,从而导致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开始出现曲折和失误.

开展:1958年,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错误思想指导,“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接着全国农村大办人民公社.

危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社会生产力受极大破坏.

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主要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国营企业改革的原则

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

(3)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及特点

形成:①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②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1985年起,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开放区;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④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到20世纪90年代初,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3、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

1992年12月,中共十四大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高中历史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2篇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及经验教训

(1)过渡时期总路线

①核心内容“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2)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①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

②主要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处理好农、轻、重等关系

③成果:“一五计划”成果图

④意义:初步建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

(3)三大改造:1956年底,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标志:生产资料的公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计划经济建立。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4)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①中共八大:(1956年)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和当前的主要任务。

②作用: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

③左倾错误:

表现: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一大二公”为特点)

特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挫伤人民的生产积极性;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④纠“左”举措: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时间:1966——1976年

原因:“左”倾错误恶性膨胀的结果

表现:严重干扰和破坏国民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

⑥教训:

要实事求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的矛盾;

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保持必要的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发展经济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及历史意义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

①时间:1978年12月

②内容:实行改革开放、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

(2)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伟大的转折点;揭开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四、农村与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开始:安徽、四川

②前提:土地公有制

③特征:包产到户,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的改革

④作用: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目标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五、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特点

(1)形成:

①经济特区: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②原因:对外交通的重要通道或港口;著名侨乡,离港、澳、台较近;历史上与海外联系密切

③目的:吸收和利用外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④特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

⑤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⑥沿海经济开放区:闽南三角区(厦漳泉)、长三角、珠三角;

1990年开放浦东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科技园区等;

20世纪90年代,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各地出现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金融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开放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六、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历史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3篇

一、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农作物:水稻(南)、粟(北)(引进作物:玉米、番薯)

(2)生产工具的变革:

①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②商周:主要使用耒和耜

③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出现

④唐代:曲辕犁

⑤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

(3)水利设施的完善:

①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②汉代:漕渠、白渠、坎儿井、治理黄河

(4)生产方式的变化:

①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

②自耕农经济:?

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

产生:春秋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

二、古代中国主要的土地制度

(1)井田制:

形成:商周时期

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私有制确立:

形成:战国时期

原因:私田逐渐私有;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土地私有

(3)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4)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

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四、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特征

(1)金属冶炼术的演变: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2)纺织技术:

①丝织技术:?西汉中国被称为“丝国”称号?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

②棉纺技术:

?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元明时期:江苏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高中历史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4篇

第五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

①背景:?1929年经济大危机和二战的惨痛教训;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美国经济实力膨胀和称霸世界的野心。

②概况:1944年夏,美、英、中等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开会

③内容:通过《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及附件,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这两个国际货币金融组织

④意义: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

⑤影响:是美国对外扩张的需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世界贸易。

二、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

①内容:

①国际金融组织及宗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成员国义务:认缴资金——决定投票权。

②国际货币制度:双挂钩制度—美元以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固定汇率制。

(2)作用:

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的霸主地位;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满足了美国对外扩张的需要,成为美国扩张的工具。

(2)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①成立的时间:1947年

②性质:国际多边协定

③目的:使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充分利用世界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④影响: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3)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三大支柱

①构成: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

②影响:顺应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

三、欧洲联盟

(1)欧洲共同体到欧盟的发展进程:

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欧洲经济一体化开始

1967年,三个共同体正式合并为欧共体

1993年,欧盟成立

(2)欧共体经济一体化建设共同农业政策、共同的关税政策、统一大市场、欧元

(3)欧盟初具规模:欧元的诞生(20XX年1月1日正式启用)

性质: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4)影响:欧洲一体化符合欧洲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利益,改变了世界格局,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四、北美自由贸易区

(1)北美自由贸易区

①建立:美、加、墨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成立。

②性质:单一的经济组织

③影响:三国间经济联系大大加强;对发展中国家造成负面影响

五、亚太经合组织

(1)建立:1989年,在堪培拉12国外长会议,宣告亚太经合组织正式成立

(2)扩大:1991年,中国、中国台北和香港加入该组织

(3)性质:论坛性经济组织

(4)影响:亚太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与作用大大提高;开创了新的合作模式。

六、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

世界贸易组织是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形成。

七、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加入时间:

性质: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

作用:标志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意义:

①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②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繁荣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八、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影响

(1)进程:

①?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了经济全球化;

②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领域的全球化速度大大加快。

(2)推动因素:?

①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根本推动力;

②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

③两极格局的结束为全球化发展消除了政治障碍;

④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全球化疏通了流通渠道。

(3)表现:国际贸易的增加、世界市场的扩大、国际分工日趋成熟、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加。

(4)影响:

积极方面:?

①能有效的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

②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极大的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存在问题:

?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②各国经济互相依赖导致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增加;

③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5)展望: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从长远来看: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只要建立起新的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对全球化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就能达到共同繁荣。

高中历史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5篇

必修二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

③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形成: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小农经济的含义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4、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五、官营手工业(“工官”制度)

“工官”制度始于夏商周,直到明朝前期为止,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主导地位。

定义:从汉武帝时期起,酿酒、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由政府垄断。由工官负责生产军用的兵器和装备,皇族的生活用品。

特点:⑴官办手工业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

⑵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产品不流入市场;

⑶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

⑷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⑸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自然也受到严重束缚。

六、列举古代中国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的主要成就。

冶炼:①青铜器铸造  夏商周-春秋(青铜时代)

数量多、种类齐、工艺精、造型生动

司母戊鼎

②冶炼生铁和钢  发明于春秋时期

春秋-块炼钢;杜诗(东汉)发明水排,提高了生产效率

南北朝-灌钢法

16世纪前,世界领先;大大推动生产发展

③燃料煤冶铁——世界最早,汉代开始,北宋普遍

焦碳冶铁——南宋末开始,明朝流行

纺织:①丝织-上古  学会养蚕缫丝 世界最早

西周  丝织工艺突飞猛进,品种日益丰富,花色图案精美

汉代  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

唐代  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明清  鼎盛时期 苏州、杭州

②棉织-宋末元初  棉花向内地传播,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元代  黄道婆 发明脚踏三锭纺车

元明  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明后期  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一些地区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制瓷:新石器时代  开始烧制陶器

商代  烧制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

东汉晚期  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  烧制出白瓷

隋唐  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

唐三彩(陶)

唐代  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越窑(青瓷)  邢窑(白瓷)

宋代  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清代康熙年间,粉彩瓷器工艺的发明又推进了生产技术的提高,粉彩瓷器烧制技术在雍正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七、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

2、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

3、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八、有关市的发展:

(1)秦代:法律管理商业。

(2)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相当严格;

汉代:形成若干全国性商业中心。如: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3)六朝:出现草市,但也实行行政管理;

(4)唐代:夜市繁盛  草市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5)宋代:“市”突破时空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管。夜市、晓市都很兴盛,还有定期庙会集市,宋代:草市配套的饮食服务设施也较完备;

(6)明清:都市中形成繁华的商业区。

九、主要的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

先秦:商业城市开始兴起

汉代: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以“市”为标志的全国商业中心形成

唐朝:长安、洛阳、广陵(即后来扬州,当时号称“雄富冠天下”)

宋代:汴京(开封)

明清:苏州(“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

商帮的出现  (晋商、徽商势力最强)

十、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

2、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

3、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繁盛促使了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

十一、简述古代中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基本史实,分析这一政策得以长期推行的原因。

史实:1、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2、汉初:民生凋敝,商人却囤积牟利。汉高祖严禁商人“衣丝乘车”和购置土地,并“重租税以困辱之”

汉武帝时: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经济措施,全面控制工商业。私营工商业者受到沉重打击,再也无法与国家抗衡。

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4、明清时期:朝廷昧于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大势,依然坚持抑商政策并实行闭关,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原因:①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又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

②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农业和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十二、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也有安定人心的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

2、但是,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不仅阻碍工商业发展,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而且强化了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

3、“重农抑商”政策,虽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它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

十三、明清为什么要实行“海禁”政策?如何评价“海禁”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海禁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称为“海禁”。

原因:①明初主要是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②清初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③后来,清政府一方面为防范“外夷”侵犯,另一方面认为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不需与外国交流。

评价:消极作用占主流地位。使中国日益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外因)

(2)表现:

①农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破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

②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和城乡商品交流发展,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③城市手工业受沉重打击

④洋行大量增加

⑤买办(殖民地半殖民地里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经营企业,推销商品的代  理人)和买办化的商人出现

(3)影响:一方面带来了灾难;另一方面又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二、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企业名字  创办时间 地址 创办人

安庆内军械所(最早)  1861 安庆 曾国藩

江南制造总局(最大)  1865 上海 曾国藩李鸿章

福州船政局  1866 福州马尾 左宗棠

天津机器局  1867 天津 崇厚

兴办近代民用工业

企业名称  创办时间 创办人 备注

上海轮船招商局  1872 李鸿章 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公司

开平矿务局  1878

湖北织布局  1890 张之洞

汉阳铁厂  1890 中国近代第一个近代化钢铁工业

3、军事工业性质、特点

性质  封建性企业

特点

(官办企业)

使用新式机器生产,出现了新的生产力,但企业都是官办

的(用国家的经费由官吏来办理),由封建官僚管理。产品

由清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一个工厂形同一座衙门。

4、民用工业性质、特点

性质  带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特点

(官督商办)

(官商合办)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生产,生产出的产品除供给国家和军队使用外,还投放到市场上,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扩张,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三、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的影响

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在客观上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总之,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起了诱导作用。

四、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鸦片战争后,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自然经济的破坏,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逐渐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

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期间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五、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曲折过程?

第一阶段:1912民国成立——1918一战结束(民国初期)

状况:进一步发展阶段(短暂春天、黄金时期)

原因: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压迫,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都有所减少(客观外部条件);

②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③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如抵制日货等以及“实业救国”风气的形成,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但一战期间,日美加紧侵华,民族工业发展也并不顺利

第二阶段:1918一战结束——1927(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夕)

状况:发展受挫

原因:①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加紧对华侵略

②封建主义的压迫控制、封建军阀混战,没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

第三阶段: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状况:获得显著发展(夏天)

原因:南京国民政府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以及以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而开展的“改订新约运动”等措施,国民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也得到显著发展。

(但由于官僚资本的挤压、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封建势力的压迫,民族资本的发展仍然受到阻碍)

第四阶段:1937-1945年(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统治后期)

状况:日益萎缩(秋天,困境)

原因:①沦陷区,日伪政权疯狂的经济掠夺,日本侵华资本膨胀,毁坏或吞并民族工业

②国统区,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垄断地位空前加强。官僚资本乘战时民族工业之危,吞并民营企业,进行大规模掠夺。

第五阶段:1945—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

状况:陷入绝境(冬天)

原因:解放战争时期,为内战筹集军费,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掠夺措施

①国民政府加紧剥削人民,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②滥发纸币,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③寻求美国的援助,使美国资本和商品大量涌入。

④官僚资本依赖垄断地位排挤压制民族资本主义

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该如何认识?

①资本主义的救国强国方案,在近代中国行不通

从实践结果看:《资政新篇》的无法实施;“百日维新”的失败;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付诸东流

从理论上分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带有对中外反动经济势力的依赖性。中国资本主义没有发展起来,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社会基础很薄弱,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和成熟程度,远不如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因此,中国资产阶级担当不起领导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实践和理论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想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实现近代化,达到强国富民的目的是不可能的。

②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又起着积极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是一种革命和进步的经济成分,既瓦解着自然经济,又对外国经济侵略起抵制作用。

随着它的产生和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因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又起着积极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过渡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总路线

内容:一化三改造(即国家工业化,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特点:发展生产力(工业化)与变革生产关系(三大改造)同时并举。

二、“一五”计划(1953年开始实施,1957年提前超额完成)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因此全面展开。

三、三大改造

1、内容

(1)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跟农业相似)

(3)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创举)

2、意义:标志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评价: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但遗留了许多问题。

四、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1、主要内容:

(1)国内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主要任务:大力发展生产力,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总任务: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4)经济建设方针: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既反保守又反冒进)

2、影响: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五、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1958)

主要表现为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快求纯。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后果: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教训: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②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循序渐进反急于求成。

六、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1、主要内容

(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前提)

(2)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关键)

(3)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保证)

(4)伟大决策:改革开放

2、历史意义:

(1)伟大转折:开始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

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从“左”倾思想转为实事求是。

(2)光辉标志:①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的正式开辟②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③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

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背景、主要内容和作用。

背景: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经济处于徘徊状态。

内容:

①概念: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步骤:安徽、四川率先实行——1978年底11届3中全会提出应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但当时还“不许包产到户”——1980年中央肯定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双包”生产责任制——1982年,中央认为“双包”责任制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从此全国推广。

作用:(1)把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开,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为中国农村由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转化创造了条件。

八、讲述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作用。

背景: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政企职责不分,企业经营权集中在政府手里,企业没有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各方面积极性都不高,企业缺乏活力。

内容:

①大致经历两阶段:一是试验探索阶段(从1978——1984年);二是全面改革阶段(从1985——现在)。

②主要从三方面入手:(所有制、管理体制、分配制)

一是把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是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推行多种形式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三是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在经济发展中逐步改善人民生活。

③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

作用: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企业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九、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史实:

①1980年我国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又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②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江苏的连云港和南通)

③1985年以后,国务院又先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逐步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出现了一大批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等,对外开放的形式更加形式多样

⑤1990年中央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特点: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点线面结合,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十、邓小平南巡讲话(1992)

主要内容:

①党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百年不动摇

②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

③判断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④计划和市场的关系: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⑤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⑥发展才是硬道理

2、意义: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十一、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过程:

①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目标具体化、系统化。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③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到20XX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⑤20XX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内容。

意义: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只有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开拓和开放各种市场,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才能使中国迅速摆脱贫穷落后状态,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

近代:1840年至1949年

变化表现:

(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

(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

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住:四合院(传统),

外人来华后,西式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4)风俗:

①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

②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

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

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④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

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变化原因:(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

(2)仁人志士的推动;

(3)民主思潮的促进;

(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现代:1949至今

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吃:(1).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2).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3).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

2)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职工买到合适的住房

4)风俗习惯:

(1)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这是解放妇女、移风易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导致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2)党和政府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使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转变。

(3)改革开放以后,实行了双休日,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变化原因:(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2)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导致城镇人口剧增,商品粮购销矛盾突出,为此国家实行统购统销。这就稳定了物价,保障了城镇人民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

(3)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通讯工具发生了哪些变化?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交通工具的变化及影响

(1)变化

①轮船: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

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首次打破列强垄断中国江河运输业的局面。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将其改为官办,成为官僚资本的企业。

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20世纪90年代后,呈现萎缩的状态。

②铁路: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  铁路 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辛亥革命前夕,已陆续修建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民国建立后,铁路事业发展总体缓慢。 新中国成立后,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了宝成  、兰新等铁路,“九五”期间,修建了北京直通香港九龙的京九铁路,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总里程已经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③汽车: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清末民初,近代的公路修筑技术传入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和发展了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④飞机:1909年,冯如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航空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2)影响:交通工具的变化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  ,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通讯工具的变化及影响

(1)变化

①电报:  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20世纪,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电台,并设无线电报局  。这一时期,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目的,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民间使用的很少。

②电话:  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清政府至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以北京为中心,沟通各个省市的全国通讯网络。 到20XX年末,我国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均跃居世界第二位。

③互联网:近年来,人们还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

(2)影响: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三、概述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史实。

1、报刊:①.19  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②.《昭文新报》一般认为是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纸。③.戊戌变法时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的《民报》、五四运动时的《新青年》等,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方面有着重大启蒙作用。④.新民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创办了《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⑤.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舆论工具,与之并存的《光明日报》等其它类型的报刊,内容丰富。⑥.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恢复了生机。

2、电影:①  19 世纪末,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入中国。②. 1905年,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③. 1931年,有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④.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左翼电影为主流的中国电影事业相当发达,由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的《渔光曲》,在1935年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即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  》,唱遍大江南北,后来成为我国的国歌。⑤. 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一些新特点,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纷纷搬上银幕。⑥. 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3、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即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电视技术(如卫星传送)的进步,电视逐渐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

4、互联网:①.报纸、广播、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  “网络媒介”同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②.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 90年代以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③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四、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报刊:最主要任务是通过新闻事业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经济生活和文化娱乐生活。

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内容的新闻事业的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它满足知识届“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欲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界的政治生活有重大影响。后来,报刊上开始登载商业广告、娱乐信息,而且比重日益增大,但新闻活动仍被人们认为是报刊的主要特征。

影视:最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

影视总是带有政治导向的,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但其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消磨闲暇时光,发散剩余能量,转换情绪,获得休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影视中夹带大量商业广告,甚至出现电视商场的专题节目,引导人们消费,它对人们经济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

 互联网:通过全球范围的最大限度的信息传递,全方位的彻底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互联网的出现将人类推向新的生存空间。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主动  、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互联网正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互联网彻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高中历史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6篇

想把历史学好学精,记忆是基础,可光靠记忆是绝对不行的。因为历史当中大量的史料背后所蕴藏的深一层的规律性东西,是必须通过思考得来。下面是有途高考网小编整理的《高考状元是如何学习高中历史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是门很有意思的学科,我学习中兴趣给了我很大帮助。

一轮复习里,我把5本书中的知识仔细具体的又学了一遍,充实了一下知识库。我的笔记写的非常全、非常好,这在日后给了我极大的帮助。但是上课认真跟着老师听课是很重要的,所以上课时我基本上只把重点笔记记在海淀总复习上,回家在整理到笔记上,既做到了日后有笔记可依,又同时复习了一遍。每天回家后再利用好老师的默写篇子,进一步巩固知识。

二轮复习开始后,我开始着重整理框架,就利用总复习每单元最开头的那个大框架,十分简明准确。这样我可以把繁杂的知识装进盒子,调动时更容易。我背每个单元知识时,都先把框架默写一遍,然后背每一大块内的细小知识。比如说中国现代史: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建国初期的政治和经济、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曲折建设时期(八大的正确指导、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和恢复)、1966年-1976年时期(发生的原因、民主法治的破坏、国民经济的劫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伟大的历史转折、民主法治的恢复、经济体制的改革、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外交、重大理论、科技文化社会生活)。这样,心中有框架,知识整整齐齐的,答题不混乱。

此外,我还有一个小本子,上有睡前背书时用的小框架,很方便。要经常做题练练手,一天5道选择题,2、3道大题,保持热度,及时研究做过的题,找相同点,看得题多,考试时心里自然踏实,也更容易剥去舌设问的伪装。高考前两个月我利用每晚和周末大块时间至少把知识扫荡了3、4遍,算上平时考试前的复习,我至少把知识从头到尾背了7、8遍。其实历史就考背,背了就了解题目背景,背了就有底。平时多和同桌念叨念叨,自己下来默写默写。

关于做题,和地理、政治不一样,历史首先要定位事件背景,保证不偏题,然后看设问。一般一道小题用一两条材料,一定要看准。审设问确定答什么(材料还是已知),答题时一定要紧紧联系材料,切勿死答背的知识,否则绝对拿不了多少分。


高中历史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7篇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A 实行余粮收集制;

B 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C 取消自由贸易;

D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理解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2月,苏俄一个海军基地发生兵变。这一事件引起列宁等人的高度重视,他们决定调整政策。

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并认识其作用

内容:

A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

B 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C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D 废除实物分配制。

作用:

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2、“斯大林模式”

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A 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B 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C 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苏联政府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3、苏联的改革

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

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经济改革

A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B 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C 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这些经济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最后归于失败。

高中历史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8篇

一、先秦商业产生

商朝时期:“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出现、货币为贝壳、商业由官府控制;

春秋战国:由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商人,其中,著名商人陶朱公范蠡被后世商人尊为祖师。

二、秦汉商业初步发展

A、原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 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汉文帝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两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B、表现:西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长安、洛阳、邯郸等,每

个城市都有专供贸易的“市”,它与住宅区严格分开。

三、隋唐商业进一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发展相对缓慢)

原因:农业发展、手工业进步,运河开通 表现:金融方面:柜坊(银行雏形)和飞钱出现

城市繁荣:长安、洛阳、益州、扬州

市场发展:城市中“市”“坊”分开,农村集市发展

对外贸易: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唐设市舶使

四、宋元商业繁荣

宋朝商业繁荣的表现:

①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开封和临安是当时著名的城市。 ②商业交换品种迅速增加,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

③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并推广

④各族政权之间的边境贸易(榷场)发达

⑤海外贸易发达

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

①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②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③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地域和时间限制(打破市、坊界限,有早市、夜市);

④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⑤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元代商业繁荣的表现

①元代的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国际商业大都会。

②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贸易之巨,无人能言其数”。 ③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经常有百艘以上的海船在此停泊,外国旅行家誉之为世界第一大港。

高中历史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9篇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以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及其主要内容

建立: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美、英、苏、中等44个国家的代表举行了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美国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布雷顿森林协定》。会后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称世界银行)。它们的总部都设在华盛顿,由美国人担任关键职务。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认缴的资金最多,获得最大的投票权。因此,美国取得了对这两个机构的绝对控制权。这样,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了,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主要内容:《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

A 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充当黄金的等价物或代表,官价为每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

B 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

了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1)签订: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3)意义:客观上创造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关贸总协定”这三大经济支柱,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构成了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了解欧洲联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

欧洲联盟(EU):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正式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欧盟在经济领域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目前欧盟已拥有27个会员国。

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1992年,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理解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1)成立:1989年,澳大利亚等12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

(2)中国加入: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20XX年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

(3)成就:亚太经合组织自成立以来,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三个方面取得了成就。

(4)问题: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员国之间存在着文化和历史的差异,对其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3、世界经济全球化

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

由来:世界贸易组织前身是成立于1947年的关税和贸易总协定。关贸总协定不是一个常设组织,而是一个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存在着诸多弊端,特别是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

发展:截止20XX年7月,其成员国共有153国。

理解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A 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B 它通过多边贸易,促使各成员国之间逐渐取消贸易壁垒,使各国通过贸易获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

C自成立以来,其贸易额已占全球贸易的90%以上。

D 努力减少其成员间的不平等,对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国的利益给予足够的重视。

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史实

(1)加入:中国是关贸总协定(GATT)的创始成员之一。1986年中国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开始参加多边贸易谈判。20XX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WTO。

(2)影响:

A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中国的加入也将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C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带来压力和严峻的挑战。

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A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B 本质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发展中国家的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

C 全球环境污染、粮食短缺、毒品泛滥等问题突出。

【高中历史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总结(合集9篇)】相关文章:

1.高中历史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总结(合集9篇)